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5古诗两首望洞庭西师大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8637296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5古诗两首望洞庭西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5古诗两首望洞庭西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5古诗两首望洞庭西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5古诗两首望洞庭西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5古诗两首望洞庭西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5古诗两首望洞庭西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5古诗两首望洞庭西师大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5古诗两首望洞庭西师大版(2014)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二是读h。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为妥。其理由有三: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

2、。它应读作h,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如果将“和”字读作h,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其二:平仄仄

3、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三、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作h,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h,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说来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卷中就有一道判断选择题。它要求考生判断“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

4、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是否正确。其标准答案认定: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判断。第二、“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对第二句中“镜未磨”的解释有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我觉得,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镜未磨”究竟是什么样。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说,铜镜一开始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或谓水银),再用白毡打磨(即抛光),才能光洁明亮。

5、由此可见,诗中的“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若简单地将“镜未磨”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为,“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还是理解为“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为妥。这样解释,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第三、“青螺”究竟是何物?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说,“青螺”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也有人说,“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

6、法,它们都是以“青螺”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点是肯定的。比较以上两种对“青螺”的说解,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直接,更加具有原创性。为什么人们会把“青螺”释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的用品呢?这很可能是受神话传说的暗示。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说来也巧,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7、。读雍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与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说,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刘禹锡的望洞庭是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而雍诗则是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们说,对比之下,细微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清楚。【注释】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

8、,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译文】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