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 北师大版PPT课件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8619192 上传时间:2019-12-20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7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呐喊》 北师大版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呐喊》 北师大版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呐喊》 北师大版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呐喊》 北师大版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呐喊》 北师大版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呐喊》 北师大版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呐喊》 北师大版PPT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呐喊自序 鲁 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先驱,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生于浙江绍兴一富裕人家 ,少年时代,由于家庭的变故,寄住乡下一个穷 苦的亲戚家里,因此有机会和劳动人民接触。为 了拯救苦难的国家,他到日本留学,期望以医学 拯救落后的祖国。后来鲁迅感到,医学并不能拯 救人们的麻木灵魂,他毅然弃医从文。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鲁迅的作品,不仅以新的概念,新的人物、题材 、主题以及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而且以丰富的 内容、深刻的思想打破了我国传统小说的旧格局 ,冲刷着中国人的灵魂,显示出“五四”文学革命 的实绩。 1936年10月19

2、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 大贡献,毛泽东称之为“民族的脊梁”。 教学目标: 一、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二、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 的含义。 三、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 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一 【本课时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 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体会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 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情感。 难点 : 1如何理解“金心异”与鲁迅的一番谈话。 2鲁迅写“呐喊”,为什么要“听将令”? 呐喊集 : 课文分析 训练一: 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情况: 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 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 绍

3、兴 南京 仙台 东京 北京 北京 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 绍兴侍亲疾 南京求新知 仙台攻医学 东京搞文艺 北京抄古碑 北京应索稿 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 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救国 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训练二:为什么选择学医? 一、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二、战时便去当军医 三、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一、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 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 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人 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二、我们的第

4、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以为要 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训练三:为什么选择从文? 提示:鲁迅用“铁屋子”比喻当时十分顽固和黑暗的社会;用“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而精神麻木的人们;用“闷 死”比喻他们可怕的必然走向灭亡的前途。“大嚷起来”比喻为 了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这表明鲁迅在当时对中国社 会的黑暗和国民的愚弱麻木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深深体现 了他精神的寂寞和苦处,以至于悲观失望。金心异的回答, 使鲁迅对摧毁旧中国这闷死人的“铁屋子”产生了新的希望。 从更广泛的历史背景来看,一方面鲁迅在10多年前就产生 了文艺救国的理想,另一方面

5、,这时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变 化。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鲁迅看到“新世纪的 曙光”,他相信“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因为自己的认识来 抹杀了他人的,尤其是年轻人的希望,他的被长期压抑的革命 热情,才像火山岩浆一样迸发出来,才“一发而不可收”,于是 答应了老朋友的要求,提笔开始创作,最初的一篇就是狂 人日记。 训练四:怎么理解鲁迅先生和金心异关于“铁屋子”的谈话 ? 一、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 罢 二、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 训练五:为什么写呐喊? 训练六:鲁迅为什么要“听将令”? “听将令”就是遵从革命先驱者的意愿。这表明“呐喊” 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这

6、还表明鲁迅的思想已发展 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始自觉的以文艺为武器,为鞭 挞黑暗残酷的反动统治而战斗;开始为猛士的前驱 而奋力呐喊;已成为革命的无畏战士。 课外链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台南的宴会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 上了去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 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 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 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 地震要来,或黎明降到时冲塞在天地间的一瞬的静寂。 生

7、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 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 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爱护、拥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 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尚可以有为。 也因为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 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脚却出现了一 片微红的新月。 1本文思路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 B / C / / D / / 2找出对节中“晴天霹雳”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喻鲁迅死的突如其来,毫无精神准备 B喻

8、闻鲁迅死讯时内心的极度惊惧和紧张 C喻闻鲁迅死讯时内心的极度惊惧和悲愤 D喻闻鲁迅死讯时受震动之大,可见敬爱鲁迅之深。 3对节中在全文中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门见山,抒发自己内心的震惊和悲愤 B全文总纲,震惊和悲愤之情统帅全文 C直抒胸臆,抒写听到鲁迅死讯时的心情 D全文开端,参加丧葬活动、怀念鲁迅的缘由 4“荟萃了一夜行李”,作者用“一夜”修饰“行李”这不符合人们的 表达习惯。按习惯应怎么说? 5节中“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 其 根据是( ) A3节中“遇见的是紧捏的拳头” B4节中“大地震”、“黎明”将到来。 C5节中“照耀着猛烈的寂光” D因为人们

9、爱戴拥护,崇仰鲁迅 6. 文中说“也因为国家”其依据是 _. 7. 恩格斯在中,高度评价马克思的一生,那 么, 郁达夫是如何评价鲁迅先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的? 答案提示: 1D(先写闻鲁迅死讯赶去吊唁的经过,再写怀念鲁迅的 感想,最后写灵柩下葬。) 2B(在宴会上,忽然听到鲁迅先生的死,情感中只能是 惊惧,悲愤,意想不到,不会有紧张。) 3B(这句并非全文的纲) 4. (他)用了一夜的时间荟萃行李. 5A(人们对鲁迅的死是遗憾的,伤心的,由此可以看出 这个民族还是有希望的。) 6.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爱护、拥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 的奴隶之邦。 7.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尚可以有为。也因为鲁迅之 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一生的复杂的思想历 程及其艰苦的奋斗过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 梦想,这个梦想将激励着我们前进,这个梦想也许会 伴随我们一生,也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因素而 改变,但我们始终离不开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生是可 悲的,请大家以我的梦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 的小作文。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