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观潮同步讲练测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8585993 上传时间:2019-12-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观潮同步讲练测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课观潮同步讲练测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课观潮同步讲练测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课观潮同步讲练测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课观潮同步讲练测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观潮同步讲练测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观潮同步讲练测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观潮开心回顾1.辨字组词。径( ) 绊( ) 扰( ) 蹋( )经( ) 伴( ) 拢( ) 塌( )【答案】小径 绊倒 打扰 糟蹋 经过 伙伴 靠拢 塌陷【解析】对形近字辨析的考查。注意形近字组词时,根据词义判断字形。形近字由于它们在笔画上有细微的差别,所以读音和意思就不同,辨析时要注意它们的结构,有时还要结合它们的意思。有些字结构相似读音大不相同意思也不同,有些字结构相似,读音就会有很大差别,意思更是不同。如“伴”跟“人”有关,组词时就不能跟与“绊”混起来。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胡须 ( )的舞蹈 ( )的眼睛来源:Z#xx#k.Com( )的山川 ( )的小花 (

2、)的阳光【答案】浓密 柔美 明亮 明丽 明媚 温暖【解析】考查学生对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词语搭配也是语文写作最基本的,写作时基本的词语修饰都是必要的,适当的词语搭配会让人读起来很舒服,掌握了基本的修饰词无论是对基础题还是写作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鼎沸( ) 犹如( ) 呈现( )千姿百态( ) 若隐若现( ) 不可计数( )【答案】沸腾 如同 显现 姿态万千 不计其数【解析】对近义词的考查。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美好”和“美妙”、“懒惰”和“怠惰”、“枯萎”和“干枯”、“宽敞”和“宽阔”。与“

3、近义词”意思相近的词为同义词。有些近义词答案也并不是固定的,一般意思相近或相同即可。4.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沸腾( ) 强烈( ) 巨大( ) 呈现( )风号浪吼( ) 恍恍惚惚( )【答案】平静 微弱 微小 消失 鸦雀无声 风平浪静 清清楚楚【解析】对反义词的考查。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如:真假,动静,拥护反对。这类反义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互相排斥。或成对的经常处于并举、对待位置的词。如:春秋,黑白,高山平地。这类反义词没有矛盾对立关系,但对比鲜明。5.理解词语意思。天下奇观:_ 若隐若现:_山崩地裂:_应接不暇:_【答案

4、】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象。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崩裂,用于形容巨大的声响。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物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解析】通过对四字词语的理解,能让学生更顺利地进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意思。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思,即词义。只有真正了解词义并能准确地表达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思,并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词语。需要注意:(1)有些四字成语不能直接翻译每个字的表面意思。比如“天下奇观”如果按照紫的表面意思解释:“天下奇怪的观察”就会感觉很奇怪。(2)还有些字在不同时候有不同解释,又如“若隐若现”“若”一般都会解释成“如果”在这里却要

5、解释成“好像”。(3)而后边的“山崩地裂”就很简单了,直接按字面意思解释就可以理解。(4)最后的“应接不暇”则又与前边三个词解释不一样,解释这个词则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词语本身填词加句,如果直接翻译成“接待应付不过来。”就会感觉说了一半话,没有主语,别人会觉得什么接待应付不过来呢?加上前半句“人或事物太多”才能连成一句通顺的的话。6.阅读理解。来源:学科网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6、。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乌云密布,大雨侵盆。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有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1)哪些句子是写云的“姿态万千”的?请用“_”画出来。(2)哪些句子是写云的“变化无常”的?请用“”画出来。(3)请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写一段话。_【答案】(1)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2)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乌云密布,大雨侵盆。(3)公园里人们在锻炼身体,有的在跑步

7、,有的在打太极,有的在跳广场舞,还有的在打羽毛球【解析】本单元主要将学习几篇写景文章,通过一篇简短的景物描写的阅读理解希望能为学生接下来一单元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题目都很简单算是为新学期第一单元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热身。(1)(2)小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给题干内容,可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3)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仿写原文的内容,注意所描绘的内容应该一致,也要合情理,比如有的同学想写课上的内容,如果是老师在讲课就不能“有的同学在写字,有的同学在读书”等。7.古诗鉴赏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

8、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

9、,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

10、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课前导学一、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山崩地裂”等四字词语。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3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含义。背诵三、四自然段。二、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观潮”这个题目,前面一个字是动词,后

11、面一个字是名词。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描写的对象是“潮”,而对潮起潮落的感受,主要是通过“观”来展开的。这个“观”就是“看”的意思。本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与壮观,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江这一奇丽、壮美的自然景观。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两

12、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

13、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来源:Z。xx。k.Com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2词语的解释。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