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第一节:发热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85716 上传时间:2017-06-03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第一节:发热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7年整理】第一节:发热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7年整理】第一节:发热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7年整理】第一节:发热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7年整理】第一节:发热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第一节:发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第一节:发热(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症状学 常见症状,新乡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诊断教研室,2,教学大纲要求,主讲临床常见6个症状:发热水肿咳嗽、咳痰与咯血呼吸困难黄疸腹泻掌握:常见症状的临床特点、病因、发生机制、临床意义。,3,症状:是指患者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受,主要是患者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因疾病不同,表现形式可多样,如发热、头痛、胸痛、呼吸困难、眩晕。体征:指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客观检查发现的异常改变,如脑膜刺激征、肺部啰音、肝脾肿大等。症状学: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几个概念,4,注意,同一种疾病可以有不同的症状。 如:急性冠脉综合症(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剑突下疼痛)不同的疾

2、病又可以有相同或相似的症状。 如:剑突下疼痛(胃炎、冠心病)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详细询问,才能进行正确的诊断、鉴别诊断。,第一节 发 热(Fever),5,6,定 义,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发生功能障碍或其体温调定点上移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 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7,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依测量方法不同可略有差异: 腋下温度3637 (安全方便) 口腔温度36.337.2 (较准确,易发生交叉感染) 肛测温度36.537.7 (小儿与神

3、志不清者用)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可因性别、年龄、昼夜、周围环境、运动等的改变而改变。,8,生理变异,变异: 下午、剧烈运动/劳动 餐后、 高温环境、 偏高 月经前期/妊娠 1 老年、幼儿 偏低,9,正常人的体温由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所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使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调定点,基础新陈代谢肌肉活动(寒战)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促进代谢),辐射、传导、对流、蒸发(分泌汗液),产热,散热,10,(发热)发 生 机 制,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致热源性发热 (多数患者)2、非致热源性发热,1、致热源性发热 (内源性和外源性),外源性致热

4、源,内源性致热源,体温调节中枢,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通过血脑屏障,发 热,通过激活白细胞,(不能直接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产热散热,12,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脑出血、脑炎等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13,病因与临床分类 *,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多见)非感染性发热,14,病因与临床分类,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5、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所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15,2. 非感染性发热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抗原抗体反应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风湿热、药物热、溶血反应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亢、痛风、重度脱水等颅内疾病: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裂伤(中枢性发热),癫痫持续状态。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吸收热,如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内脏梗死(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肢体坏死、恶性肿瘤等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物理及化学性损害: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原发性低热、感染治愈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16,临 床 表 现*,1. 发热的分度:,低热 37.338中等度热 38.139高热 39.141超高热 41以上,17,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 39 38 T 37 time,2.发热的临床分期及特点,18,(1)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症状:常有全身酸痛、乏力、四肢末梢发凉、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 如:大叶性肺炎、疟疾、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或输液、药物反应。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

7、不伴寒战。 如:伤寒、结核、布氏杆菌病。,19,(2)高热持续期 体温上升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产热散热(在高于体温调定点水平上平衡) 症状: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疟疾:数小时 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数天 伤寒:数周,20,(3)体温下降期 散热产热,体温逐渐正常。 症状:此期出汗多,皮肤潮湿。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输血后反应等。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 如风湿热、伤寒等。,21,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连接起来形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

8、形状)称为热型。不同病因引起的发热,常具有不同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2,常见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23,1、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小时内波动C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病高热期。,24,,C,稽留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25,2、弛张热(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39C ,最低时也高于正常 波动幅度大,小时内波动C 常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26,,驰张热,C,1 2 3 4 5 6 7 8 9 10

9、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27,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波型似尖峰状 高热期与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间日疟)、急性肾盂肾炎等,28,,间歇热,C,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29,4、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C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 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30,,波状热,C,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31,5、回归热:

10、体温骤升至39C 或以上,高热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波幅似城墙状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反复规律交替 如:回归热、霍奇金病等,32,33,6、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如: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34,,不规则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35,注 意 热型与个体反应强弱有关,体质弱、年老者可不发热。 滥用药物可干扰典型的热型(抗生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36,伴 随 症 状,以下几点伴随症状,对于判定发热病因有一定意义: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

11、输血反应等。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37,肝脾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杆菌病等。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 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38,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 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39,面容改变:表情淡漠见于伤寒、醉酒样面容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结膜充血见于麻疹及斑疹伤寒;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关节肿痛:常见于

12、局部炎症、痛风、败血症、风湿热、猩红热等。皮肤粘膜出血:可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急性白血病等。,40,注 意 事 项,发热病因很多,临床经常见到诊断困难病例,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详细询问病史:起病时间、季节、诱因、急缓、持续时间、体温波动情况;伴随症状: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腹痛、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41,诊治经过:抗生素、激素、退热药应用情况患病以来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食欲、体重改变、睡眠及大小便等。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流产分娩史、职业史等(二)仔细全面体格检查: 营养及精神状况,皮疹、黄疸、淋巴结、咽腔、扁桃体 胸腹部等各系统检查,42,(三)筛选必要的实验室检查1.血尿粪三大常规检查: 血常规:细菌- WBC、 病毒- WBC或正常 寄生虫(或过敏性疾病)- 嗜酸性细胞 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蛋白 粪常规:外观(脓血便)、虫卵、细胞2.病原微生物检查:血培养、痰培养、病毒分离 3.寄生虫检查:血涂片-疟原虫、粪-蛔虫等4.骨髓检查:穿刺、培养5.活检:淋巴结等活检6.其他:X线、CT、MRI、超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