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8冀中的地道战 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8507570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8冀中的地道战 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8冀中的地道战 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8冀中的地道战 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8冀中的地道战 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8冀中的地道战 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冀中的地道战 本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地道战”这种战斗模式,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课文从冀中地道的产生原因、结构特点以及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斗志。像地道战这样的史实,离现在学生们所生活的年代太久远了,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学生要做足搜集资料的功课。课文篇幅较长,学生阅读时要注意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在默读时计算时间。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字词。2初步掌握快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

2、内容的方法。3了解冀中地道的产生原因、结构特点、作用以及地道战取得胜利的关键。【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激发学生交流阅读体会的欲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重点初步掌握快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难点了解冀中地道的产生原因、结构特点、作用以及地道战取得胜利的关键。教师:课件。学生:课前搜集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2课时第二课时1复习生字词。2交流阅读体会。3结合课文说出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重点交流阅读体会。难点结合课文说出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一、复习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组词,造句。二、再一次快速读课文,根据老师

3、给出的时间,说说自己是否更快了三、交流阅读体会1教师出示交流阅读体会的注意事项。(1)小组长负责安排好小组记录员。(2)小组记录员将小组成员阅读体会简单记录下来。(3)交流时若有相同的观点请省略。2分小组交流阅读体会,教师随机参与各小组的交流。3分小组交流,教师根据交流的内容相机板书。如:敌人为什么修筑封锁沟、封锁墙?(目的是让冀中人民不能互相往来。)针对敌人的封锁,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它的作用是什么?(敌人来了,用地道保护自己,还可以打击敌人。)如: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如: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开在隐蔽的地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什么意思?(一人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

4、如: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火攻、水攻、毒气攻)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如:人们在地道中是怎样联络的?(用口传,用铁丝小铜铃传声。)“无线电”“有线电”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表达的欲望,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四、探究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1师:同学们,你们不仅读懂了课文,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收获挺多。接下来,老师要问一个问题: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2指名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五、课堂小结,作业布置1观看电影地道战。2在课后画一张地道

5、示意图。为了粉碎“扫荡”“扫荡”被粉碎封锁沟保护自己封锁墙 打击 敌人地道内部:高、深、大洞、小洞、气孔地道出口:口外荆棘、陷坑口内坚固的洞 迷惑洞死道:地雷活道:孑口破坏:火攻毒气攻水攻防备:土和沙吊板枯井暗沟“无线电”吆喝“有线电”拉铃教学中,我通过一次默读、一次朗读,统计学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对比,发现快速读文的方法。同时要求他们在快速读文的过程中,要对文本内容有更多的了解。文本只是一个例子,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敢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因此我将本课内容的理解放在交流阅读体会上。先由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掌控有度,根据学生的交流,我相机板书,对于未涉及到的问题,由我引导学生去探究,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课后,请学生去观看电影地道战,并设计一幅地道图,培养学生深入阅读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