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诗歌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506356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思肖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郑思肖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郑思肖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郑思肖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郑思肖诗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思肖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思肖诗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思肖(12411318) 字忆翁,号所南,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以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原名不详,宋亡后,隐居苏州,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赵宋,取“肖”从“”之意。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表示以“南”为“所”;名住地为“本穴世界”,移“本”字之“十”置“穴”中,即“大宋”。日常坐卧,也要向南背北。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郑思肖论诗主张灵气说,认为诗是天地、人心灵气的集中表现。他的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如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1

2、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14 / 14郑思肖 哀刘将军 万重围裹力脱氛,匹马勤王志不分。 既抱忠贞仇敌国,莫於成改议将军。 身前名照江南月,地下心衔塞北云。 为痛英雄并消没,托诗为史笔传闻。郑思肖 爱竹歌 此君气节

3、极伟特,令人爱之舍不得。 遍造山水有竹处,不问主人识不识。 朝朝暮暮看不足,感得碧光透双目。 一旦心空忽归去,挺身特立化为玉。郑思肖 八砺三首 黄道霾阴书蚀光,野浮冤气白冥茫。 世尘圣主天应哭,时有忠臣国不亡。 万刃攒身终莫变,一诚铭骨岂能忘。 休嫌重复叨叨说,未奏肤公正断肠。郑思肖 八砺三首 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 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 慷慨歌声闻屋外,婆娑剑影落灯前, 篇篇字字皆盟誓,莫作空言只浪传。郑思肖 八砺三首 愤气填膺奈若何,千生万死不消磨。 夷齐道丧纲常坏,汤武兵兴叛逆多。 天外游心穷碧落,风前注目寄苍波。 此时此意那容说,环顾斜阳一浩歌。郑思肖 巴山橘中图

4、 剖破浑沦一壳宽,二仙飞去已云端。 须知橘裹封疆别,莫作凡间胜负看。郑思肖 北望 紫塞风高直北秋,黄河水自向东流声。 穆王御马还宫日,沲经内封疆只属周。郑思肖 毕卓瓮间图 醉玉颓来欲化仙,一洼和气蔼芳妍。 终宵自向华胥去,吏部何曾瓮下眠。郑思肖 避暑入古寺 避暑入古寺,暂尔遣骚屑。 心静凉於秋,倏然适清悦。 彼哉谁氏子,对弈气争杰。 惜其二低手,彼此蔑奇着。 帝观发冷笑,连呼错错错。 救之不可及,流视入寥廓。郑思肖 卞和泣玉图 大璞中函天地情,卞和抱出愈分明。 一番刖足一番哭,哭杀世人无眼晴。郑思肖 别故人 拍马又登程,余酣尚未醒。 曙蟾消淡白,秋汉覆空青。 江走游龙势,山蟠睡虎形。 飘零毋感

5、欢,天地亦浮萍。郑思肖 伯乐相马图 冀地群中不可留,如龙走地绝无俦。 何劳伯乐一相顾,抹过西风数百州。郑思肖 伯牙绝弦图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间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郑思肖 逋仙探梅图 雪压咸平处士家,冻云锁暝苦相遮。 欲知天上春消息,只觅南枝第一花。郑思肖 补梦中所作 鸿雁流离梦亦惊,满怀凄怨足秋声。 此身不死胡儿手,留与君王取太平。郑思肖字忆翁,别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生,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78岁。郑思肖是宋元之际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和画家。郑思肖的一生形迹足称为人景仰的奇人:郑思肖20岁左右,已是太学优等生。这是通达仕途的一条途径

6、,但郑思肖放弃了,随侍父亲寄居西湖侧畔,与四方名儒硕学交往,增广见闻。当元军大举南下时,郑思肖到临安(今杭州)叩宫门上疏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因肖是赵(赵是宋的国姓)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字号忆翁和所南也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思。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郑思肖原与宋宗室、著名画家赵孟兆页交往较多。后赵降元并任官。郑思肖即与之绝交。郑思肖擅画兰,宋亡后,所画

7、兰均无土和根,因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详细经历编辑本段郑思肖郑思肖在苏州的七次迁居郑思肖(12411318年),原名少因,南宋亡后改名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祖籍连江县透堡东导村(今为塘里村)。宋末爱国诗人、画家,名列苏州贤士林。连江郑氏的先世可谓源远流长,据郑所南文集先君菊山翁家传记载,郑姓得于周宣王母弟受封之后,至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分派入闽,居于连江透堡东导村,至郑思肖生活的南宋末年,为时已十余世。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携眷出闽,来到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定居。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郑

8、思肖诞生于杭州西子湖畔。宋理宗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14岁的郑思肖随父举家徙居苏州,寓居苑桥,此年,郑思肖考中秀才,遵父命开始了游学四方的人生旅程。郑思肖在寓居苏州的岁月里,偏安一隅、日见衰弱的南宋王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因战乱频仍,时局的艰危,家境的贫寒,使得郑思肖在苏州居无定所,屡屡搬迁。据郑思肖的载,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曾七次迁居。迁徙期间,每居一处,长则十年,短的仅仅居住一年,就开始迁居,可见当时的时局之动荡。郑思肖宋理宗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也就是郑家迁居苏州的第二年,内侍董宋臣弄权纳贿,无恶不作,人称“董阎罗”。此年,在苑桥仅仅居住短短的一年,郑思肖就随父由

9、苑桥迁居条坊巷,这是郑思肖在苏州的第一次迁徙。郑思肖在条坊巷度过了十年的青春岁月。此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于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病逝,葬于苏州长州县西北三十里甑山西陇。此年,郑思肖22岁。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宋廷加封贾似道为太师,进封魏国公,世称“师臣”,此年郑思肖25岁。由于父亲的去世,郑思肖家道更加贫困,加上时局的动荡,使得年轻的郑思肖无法在一处一地过平静的生活,只好再次搬迁。郑思肖与母亲又由条坊巷迁往黄牛坊桥地方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二次迁居。咸淳五年,即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宋廷以李庭之为两淮制置大使兼知扬州。这一年,郑思肖由黄牛坊桥迁居采莲巷,这是郑思肖

10、的第三次迁居。在采莲巷居住期间,郑思肖完成了自编的心史咸淳集诗文。采莲巷居住整整一年后,咸淳六年,即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郑思肖第四次进行搬迁,由采莲巷迁往仁王寺。咸淳七年,即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十一月,蒙古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年,郑思肖由仁王寺搬迁至双板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五次迁居。郑思肖咸淳十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死,其子赵曰丝接位,是为恭帝。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是年,元兵大举入侵,叛将吕文焕同伯颜趋鄂州,叛将刘整同博罗欢趋淮西。于是,郑思肖又从双板桥迁往望信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六次迁徙。是岁十二月,苏州沦陷,郑思肖作陷虏歌(又名

11、断头歌)既鞭挞了元统治者的野蛮残暴,更骂尽了古今天下许多无耻变节之人。在望信桥寓所,郑思肖开始了心史大义集的诗文创作。宋端宗景炎元年,即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三月,宋恭帝被元军俘虏北去。五月,益王赵罡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九月,郑思肖的母亲病故。 景炎二年,即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郑思肖誓不降元,不承认元朝统治。因此,他的心史完成,但仍冠所“德祐”年号。宋端宗景炎三年,即宋帝昺祥兴元年,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十一月,宋降将张弘范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袭击文天祥,文天祥兵败被擒。是岁,郑思肖自望信桥迁居皋桥,继而又复迁望信桥,这一年,郑思肖38岁,完成了的编纂。郑

12、思肖14岁移居苏州,78岁终老,在郑思肖64年的寓居生涯中,前24年间共有七次迁居,先是居于苑桥,后迁往条坊巷、黄牛坊桥、采莲巷、仁王寺、双板桥、望信桥、皋桥,旋即又复迁望信桥。“飘零书剑十年吴,又见西风脱尽梧。万顷秋生杯后兴,数茎雪上镜中须。晴天空阔浮云尽,破屋荒凉俗梦无。唯有固穷心不改,左清右史足清娱。”郑思肖的这首诗,正是郑思肖在苏州数十年动荡生活的真实写照。著作奇书编辑本段郑思肖心史是郑思肖将一生奇气伟节之作合为一书的汇编,是郑思肖独立特行的证据。郑氏自35岁宋亡后便离家出走,从此浪迹于吴中名山、道观、禅院,40年间写下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操的诗文,有咸淳集一卷、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一卷,共

13、收诗250首,杂文4篇,前后自序5篇。共命名为心史。当时形势,无法刊行。所以,他在晚年将心史重缄封好,藏于苏州承天寺眢井中。心史中的所有文字都饱含血泪,郑思肖讴歌了南宋的爱国志士,痈斥了奸臣佞徒,控诉了元军的暴行,充分表述了自己的爱国与忠诚。如在过徐子方书塾诗中说:“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在八励诗中说:“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慷慨激越,足征忠肝义胆。难怪近代学者梁启超穷日夜之力读心史,每尽一篇辄热血“腾跃一度”,梁氏深有感慨地说:“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郑思肖心史在枯井中沉埋达350余年,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被发现,心史被藏在一大铁盒子中,外

14、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于是这部光照千古的奇书方见于世。而陈福康先生为更深入论证心史之奇,于是在中复以五章篇幅详论心史出井与刊刻经过、明刊本的序跋、心史与明清之际爱国文人的关系、“伪书说”的出现以及心史的文学和史学的价值等方面,以详尽史料,进一步证实心史之确为奇书。所谓问世后的遭遇之奇,乃指心史出井后,从明清之际起,直至上一世纪80年代,历经360余年,始终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相异之见,一部分文人学者肯定心史之奇,之价值;而另一部分文人学者则持一种“伪书说”,全盘否定这部奇人奇书的价值。一部出井著述,历经360余年,竟然引动如此多知名学者,各抒己见,聚讼不已,更可称心史之一大奇,谓心史为奇书,不亦宜乎?情操高尚编辑本段郑思肖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郑思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郑思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郑思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