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本科学期作业题答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505358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本科学期作业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运动生理学本科学期作业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运动生理学本科学期作业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运动生理学本科学期作业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运动生理学本科学期作业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本科学期作业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本科学期作业题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运动训练的若干问题的生理学分析参考答案二、选择题 C,D,D,B,A, B,B,A,B,B, (BD),B,B,D,B, 三、填空题1.超负荷和渐增负荷原则,专门性原则,可逆性原则,个别对待原则 2.45%VO2max,100120次.min-1,1030min 3.15min,23min 4.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 5.强度,时间,密度,数量 6.潜力大,动员快,恢复快 7.适应 8.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答:超负荷原则是运动训练中采用的生理负荷量应超过已适应的负荷进行训练的原则。渐增负荷原则:指运动训练中负荷的增加必须遵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意义与方法:

2、在运动训练中,随着训练的进行,机体产生相应的良好适应,运动水平得到提高,这时机体对原来的训练负荷已逐渐适应,如果不增加负荷,就不能引起新的适应性变化。所以训练中应在适应原负荷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使机体经常在超负荷的条件下训练,不断产生新的生理适应,不断提高功能能力。如Fox提出负荷到“8”训练到“12”。2答:准备活动是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正式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适度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内分泌活动。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从而有效地缩短进入工

3、作状态的时程,使机体在正式运动开始时能尽快发挥最佳工作能力。使体温升高,提高酶活性,加快生化反应进行。实验证明体温每升高1,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增加13%。肌肉温度升高2时,肌肉收缩速度约增加20%。可降低肌肉粘滞性,增强弹性,有助于防止运动损伤;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并预防运动损伤。增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时体温过高。调节不良赛前状态。影响准备活动效应的因素: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内容、形式以及与正式的间隔等因素。强度为最大吸氧量45%或心率为100-120次.min-1;时间10-30 min为宜;内容、形式:根据项目的特点、季节气候、运动员训练水平及个性特点等。与正式之间的时间间隔

4、:不超过15min,体育教学课中以23min为宜。3答: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是运用生理学方法与指标,对训练计划、训练质量、训练效果及运动员的功能与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的动态监测与评价的过程。分为实验室监控和现场监控两种常用的方法。实验室监控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生理学测量系统对训练方法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能力进行定量监控的方法。现场监控法是指在训练场馆对实际训练计划、训练效果和训练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实施控制的方法。以期优化训练方案与方法,提高运动能力、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加速机体的恢复,有科学依据地辅助教练员实施训练控制,达到预期训练目标。4答:运动训练生理评定的原则有量化原则:是指选择生理学中

5、的定量指标,客观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定性原则:是对对运动员某些主观感觉很难准确量化的指标,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疲劳程度和自感用力量度等。综合评定原则:指综合、整体地选择评价指标,全面地反映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状态与功能水平。训练实践中运动心率的测评:运动心率是运动训练中应用最普遍、最简单的生理监控与评定指标之一,常采用遥测心率法进行运动心率的测量与评价。在训练实践中通过测定运动员相对安静、定量负荷、极量负荷状态下及恢复过程的心率及其变化,与优秀运动员或一般人进行对比来进行评价。运动员的心率变化具有显著特征,安静时的心率低,可动员的潜力大;进行定量负荷训练时,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心率反应小;

6、运动后恢复快。所以心率指标在运动实践中常用作:运动强度指标;评价训练水平;评价恢复水平;评价功能状态。第十章 肌肉力量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略)二、选择题A,A,D,B,B, D,A,D,B,D, A,C,A,A三、填空题1.动力性力,静力性力量,绝对力量,相对力量 2.速度性力量,量重量性力量,投掷,举重 3.超负荷原则,专门性原则,顺序原则,训练节奏原则 4.平常遇到的,最大地 5.超,提高,循序渐进四、判断题 , , ,五、问答题 1 答:力量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基础:超负荷原则: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已经适应了的负荷,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使肌肉经常在超负荷的条件下训

7、练不断产生新的生理适应,不断提高肌肉力量。专门性原则:在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的性质、模式及方法对神经系统协调能力以及局部肌肉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力量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的类型、能量代谢、收缩速度、动作结构以及部位应尽量与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的要求相一致。安排顺序原则:在指在一次训练课中,应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因为小肌群在力量训练中较大肌群容易疲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肌群乃至身体整体的工作能力。还有多关节肌肉训练在前,单关节肌肉训练在后。训练节奏原则:力量训练强度、负荷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与比赛计划的要求。在年度周期计划中,力量性运动项目准备期的力量训练量较大,训练强

8、度较低,以刺激肌肉体积增加;而在随后的力量训练期和比赛期,力量训练的量减小,训练强度增大,以提高肌肉力量或爆发力。此外,力量训练频率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下一次力量训练尽可能安排在前一次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长高峰期进行。2答: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因素:(1)肌源性因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肉力量与肌肉生理横断面积呈正比。肌纤维类型:肌肉力量与快肌纤维比例呈正相关。肌肉初长度: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肌力最大。肌拉力角:肌肉力量随肌拉力角而变化,如肘关节屈的角度为115时,肱二头肌对前臂产生的牵拉力量最大,大于或小于115时,力量均减小。(2)神经源性因素 中枢激活: 中枢激活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

9、收缩的能力。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不同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可以提高原动肌、对抗肌、协同肌与固定肌之间的协调能力,使其在动作完成过程中能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一致,发挥更大的收缩力量。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3)其他因素: 年龄与性别。激素作用:睾酮通过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肌肉肥大,使肌肉力量增大。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也是促进肌肉生长和肌力发展的重要因子。力量训练。3答:影响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负荷因素:最大负荷百分比P。是表示负荷强度的指标,常以最多重复次数RM表示。不同的RM值其训练效果不同。如5RM适合举重和投掷。6-10RM适合100m跑和跳跃,30RM适合长跑运动员。

10、组间间隔I。力量各组间的休息时间,其长短会显著影响力量时肌肉代谢、激素和心血管反应。每组的重复次数R。以RM最高次数为准,选择适当的R与P组合,可以用于提高肌肉力量、爆发力和增大肌肉体积等。重复的时间T。发展速度力量时,要求要快,重复应在5-15S完成;发展力量耐力重复次数多,可在20-50S内完成。组数S。因训练目的不同力量的组数不同。一般在3-6组之间。第十一章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略)二、选择题B,A,D,D,C, B,C,D,A,D, A,B,C,D,C, B三、填空题敬如宾 1.250 2.需氧量,吸氧量 3.氧亏,运动中,运动后 4.ATP-PCr系统,糖的无氧

11、酵解系统 5.心泵功能,肌细胞利用氧的能力 6.氧差,强 7.尚未完全 8.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百分配布,代谢功能,心肺功能,神经系统的调控,激素的作用四、判断题 , , , 五、问答题 1 答: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最重要的生理学基础,强有力的心肺功能能保证运动时充足的氧供应。研究表明,长期有氧训练的运动员,心肺功能会产生适应性增强。评定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是最大吸氧量。骨骼肌纤维类型百分配布。骨骼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者其有氧运动能力强。代谢功能。耐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绝大部分是有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密切相关的体内糖原和脂肪贮备量及糖、脂肪代谢有关酶的活性,都是影响

12、有氧耐力的因素。神经系统的调控。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耐受性(稳定性),以及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影响有氧耐力。长期耐力训练可以改善神经的调节能力,节省能量消耗,保持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激素的作用。2答:最大吸氧量与无氧阈都是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指标,最大吸氧是评价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综合指标,而无氧阈是评价有氧运动能力的最好指标。它们的应用价值:作为评定有氧运动能力的指标(与耐力运动成绩高度相关)。最大吸氧量还可作为评定心肺功能的指标。作为耐力运动强度的指标。 常用VO2max作为运动强度或定量负荷的指标。作为运动选材的生理指标。3答:运动后过量耗氧是指运动恢复期内处于较高代谢水平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

13、平所消耗的氧量。运动后过量耗氧形成的原因:运动后的量耗氧一部分是偿还运动中的氧亏。因为在较大强度运动的起始阶段,由于内脏惰性大于运动系统惰性,吸氧满足不了需氧量而产生了氧亏,运动中产生的氧亏在运动后来偿还。运动后的过量耗氧大于氧亏,主要是由于运动结束后机体仍处于较高的代谢水平,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都高于安静水平。所以运动后的过量耗氧一部分是由于恢复期内机体本身的高耗氧量。4答:力量爆发型运动是以ATP-PCr供能为主的无氧运动。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测定主要是测定人体肌纤维中ATP-PCr系统的供能能力。主要方法有玛伽莉亚和卡尔曼跨登台阶测验和黎惠氏纵跳摸高测验。人

14、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评价:肌纤维中ATP-PCr的贮量是影响和决定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所以人体肌纤维中AT P-PCr的贮量和ATP-PCr的供能效率(功率)均影响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也是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评价指标。第十二章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略)二、选择题 A,B,D,A,A, C,A,D,D三、填空题 1.能量衰竭学说,代谢产物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自由基学说 2.中枢疲劳,外周疲劳 3.大脑皮层,脊髓 4.线粒体,外周 5.2030S,23min 6.氧化成CO2和H2O(70%),转化成糖原和葡萄糖(20%),转化为蛋白质(少于10%),从尿和汗中排出(12%) 三、填空题 1.能量衰竭学说,代谢产物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中枢保护抑制学说 自由基学说 2.23min,15min 3.氧化成CO2和H2O,转化成糖原或葡萄糖,转变为蛋白质,从尿和汗中排出 4.先快恢复,然后缓慢恢 四、判断题 , , 五、问答题 1答: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能源物质耗竭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原因是由于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代谢产物堵塞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主要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大量堆积所致。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认为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