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课件)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共46张PPT)精要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480196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5.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课件)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共46张PPT)精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课件)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共46张PPT)精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课件)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共46张PPT)精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课件)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共46张PPT)精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课件)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共46张PPT)精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课件)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共46张PPT)精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课件)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共46张PPT)精要(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温馨提示】请拿出你的导学案、课本、双色 笔,还有最最重要的激情!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本节聚焦: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难点: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展示内容 小组 格里菲思的实验 体内转化实验 1、比较两种肺炎双球菌的不同点。 G1 2、对比分析第一、二组实验说明什么? 对比分析第二、三组实验又说明什么? G2 3、在第四组中是什么导致小鼠死亡?对 比分析第三、四组说明了什么? G

2、3 4、综合各组实验进行分析,本实验的结 论是什么? G4 艾弗里的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5、艾弗里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 G5 6、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是什么?G6 7、在本实验中,设置DNA酶处理DNA的目 的是什么? G7 小组展示 菌落菌落 不同细菌形成的不同细菌形成的 菌落形态不同菌落形态不同 肺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 观察形态,有何不同?观察形态,有何不同? 【聚焦】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体内)实验 多糖类荚膜 格里菲思 (英) 有无毒性 R型细菌 S型细菌 粗糙(Rough)无无 光滑(Smooth)有 有(人患肺炎 ;小鼠患败血 症) 有无多糖荚膜菌落 1.1.本实验的自变量

3、、因变量是什么?对小鼠有什么样的要求?本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对小鼠有什么样的要求? 2.2.本实验有几个对照组?本实验有几个对照组? 3.3.对比分析第一、二组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对比分析第一、二组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4.4.对比分析第二、三组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对比分析第二、三组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5.5.如果你是格里菲斯,在做第四组实验时,会有怎样的实验预期如果你是格里菲斯,在做第四组实验时,会有怎样的实验预期 ? 6.6.在第四组中是什么导致小鼠死亡?在第四组中是什么导致小鼠死亡? 7.7.究竟哪种解释正确?与第几组实验可以对比说明究竟哪种解释正确?与第几组实验可以对比说明

4、? 活活R R型细菌型细菌 + + 死死S S型细菌型细菌活活S S型细菌型细菌 第四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第四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 死死S S型细菌(复活)型细菌(复活)活活S S型细菌型细菌 活活R R型细菌(自动转变)型细菌(自动转变)活活S S型细菌型细菌 三种解释:三种解释: 活活R R型细菌(转变)型细菌(转变)活活S S型细菌型细菌 死死S S型细菌型细菌 对比分析第三、四组,说明了什么 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 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 的S型活细菌,而且这种性状的转 化是可以遗传的。 8.分离出的S型活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 性的S型细菌,说明了什么? 9.第四组中从小

5、鼠体内只能分离出S型 活细菌吗?有无R型活细菌? 【聚焦】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体内)实验 格里菲思 (英) 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 活活R R型细菌型细菌 + + 死死S 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活活S S型细菌型细菌 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来进一步研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来进一步研究? 【聚焦】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体外)实验 艾弗里及其同事(美 ) DNA是转化因子, 是遗传物质。 DNA只有结构完整, 才有转化效应。 1.21.2组对照说明了什么?组对照说明了什么? 1.31.3组对照

6、说明了什么?组对照说明了什么? 自变量,应变量?自变量,应变量? 【聚焦】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体外)实验 艾弗里及其同事(美 ) 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 设法将S型细菌中的各种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 该实验的实验结论? 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 传物质。 结果:只有加入 DNA,R型细菌才 能转化为S型细菌 ,并且DNA的纯度 越高,转化越有 效。 1928 1928年年 19441944年年 19521952年年 n格里菲思 n肺炎双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 n艾弗里n赫尔希蔡斯 n噬菌体侵染实验 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谁的

7、体内,谁的体外?谁的体内,谁的体外? 蛋白质和核酸对高温的耐受力是不同的,在 80-100时温度范围内,蛋白质将会失活, DNA双链将揭开,当温度降至55时,DNA双 链能够恢复,但蛋白质的活性却不能恢复。 加热能杀死S型细菌,为何杀不死DNA? 热稳定性:热稳定性:DNADNA蛋白质蛋白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什么? 转化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 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R型细菌在一定生 长阶段出现容易 接受外源DNA的生 理特性(即处于 感受态),S型细 菌的DNA进入细胞 。 肺炎双球菌的 转化实验 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者格里菲思艾弗里及其同事 培

8、养细菌小鼠(体内)培养基(体外) 实验结果加热杀死的S型细 菌能使R型细菌转 化为S型细菌 S型细菌的DNA使 R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结论S型细菌体内有“ 转化因子” S型细菌的DNA是 遗传物质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 转化因子”,并没有证明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最终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的是艾弗里的实验 课堂小结 课堂小测 1.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 ) ADNA是遗传物质 BRNA是遗传物质 C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 D 2. 用某种酶处理转化因子后,R型细菌不能再转化成S型细菌, 此酶是( ) A蛋白酶

9、 B分解多糖荚膜的酶 CDNA酶 D纤维素酶 C 3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的方法是( ) A杂交实验法 B同位素标记法 C病毒侵染法 D单独直接观察不同成分的作用 D 4.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 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能在死亡小 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 ) 课堂小测 A.无毒R型,有毒S型 B.有毒R型,无毒S型 C.有毒R型,有毒S型 D.无毒R型,无毒S型 A 预习自测:CCDBAAAB 1.R型活细菌无毒性;S型活细菌有毒性 2.没有 3.S型活细菌有毒性,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没有毒性 4.S型活细菌 5.混合后重新出现的 6.无毒性的R型

10、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 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而且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7.对照/对比 8.不能,因为杀死的S型细菌中不仅有DNA,还有其他物质;结 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 化成S型活细菌。 导学案答案 1928 1928年年 19441944年年 19521952年年 n格里菲思 n肺炎双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 n艾弗里n赫尔希蔡斯 n噬菌体侵染实验 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艾弗里实验的局限性:艾弗里实验的局限性: 分离得到的分离得到的DNADNA的纯度不够的纯度不够 电镜照片:电镜照片:T2T2噬菌体正在侵染细菌噬菌体正在侵染细

11、菌 【聚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T2噬菌体的组成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 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 菌体内的病毒 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 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 DNA。 赫尔希、蔡斯(1952 ) 【聚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 注入 合成 组装 释放 噬菌体借尾丝吸附在细 菌表面 把DNA注入到细菌细胞 利用细菌的化学成分、 酶系统和核糖体合成出 噬菌体的DNA、蛋白质 新合成的DNA、蛋白质 组装成很多噬菌体 细菌解体,释放出噬菌 体 噬菌体侵染过程 标记标记混合混合搅拌搅拌离心离心放射性检测放射性检测 沉淀物培养沉淀物培养 1.本实验与艾弗里的实验,在设计思路上有无共同

12、之处?最关键的设计思 路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进行研究? 2.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哪一种组分?为什么?用14C和18O标记可行 吗,为什么? 3.如何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能否直接用含35S、32P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 ? 4.搅拌和离心的目的分别是什么?离心后沉淀物与上清液的物质分别是什 么? 5.用35S标记和用32P标记的两组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哪里?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6.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中,检测到32P标记的DNA,而检测不到35S标记 的蛋白质,这说明了什么? 7.本实验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聚焦】噬菌体侵染细菌

13、的实验 1.如何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 开,单独进行研究? 实验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2.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哪一种组 分?为什么?用14C和18O等同位素可行吗 ,为什么? 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 DNA,因为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 ,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不能,因为C和O这两种元素在DNA和蛋白质 中都存在,不能把二者分开。 【聚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3.如何培养含放射性35S和32P的T2噬菌体?能否直接用含35S 、32P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 不能。因为T2噬菌体营寄生生活,无法独立生存 。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v先培养细菌

14、 含35S的培养基+大肠杆菌 含35S的大肠杆菌 含32P的培养基+大肠杆菌 含32P的大肠杆菌 v再培养噬菌体 含35S的大肠杆菌 +T2噬菌体 含35ST2的噬菌体 含32P的大肠杆菌 +T2噬菌体 含32PT2的噬菌体 【聚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实验过程中,搅拌和离心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1.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2.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 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聚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5:用35S标记的感染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哪里? 用32P标记的感染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哪里

15、 ? 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细胞中, 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 上清液 沉淀物 6:噬菌体裂解细菌时,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却不能检测到35S 标记的蛋白质,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 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 的。 7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 谁操纵了子代噬菌体的性状?谁操纵了子代噬菌体的性状? 【聚焦】小结 亲代噬菌体沉淀物 (大肠杆菌) 上清液 (噬菌体外壳 ) 32P标记DNA 放射性高放射性低 实验现象分析及结果: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35S标记蛋白质 放射性低放射性高 第 一 组 第 二 组 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没有 进入细菌体内。 标记标记混合混合搅拌搅拌离心离心放射性检测放射性检测 沉淀物培养沉淀物培养 过长过短?过长过短? 不充分?不充分? 侵染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 侵染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噬菌体 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 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 用35S标记的感染实验中,为什么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 用32P标记的感染实验中,为什么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 【聚焦】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