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一级文物有故事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479233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博一级文物有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辽博一级文物有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辽博一级文物有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辽博一级文物有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博一级文物有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博一级文物有故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博一级文物有故事太白山图是从一堆作战地图里捡回来的来源:辽宁日报2017年01月25日版次:A11 文物档案 故宫旧藏的中国古画,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纸本,设色,锦包首,手卷形制,纵27厘米,横238厘米。 作者为元代画家王蒙(1308-1385)。他是赵孟頫的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素以水墨或水墨加淡色的山水画闻名。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对明清及近代山水画影响甚大。 在中国绘画史上,太白山图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作品,在研究中国设色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探索王蒙本人的绘画风格的转变以及技法的拓展也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卷中钤有:明代方问、沈周、安国、项元

2、汴等人的收藏印十枚;清代梁清标、安岐等人的珍藏印十余枚;清帝弘历、溥仪的鉴藏印多枚。 1988年,此画经中国书画鉴定小组鉴定为真迹。 上图为太白山图局部和一篇跋文。 太白山图核心提示在辽宁省博物馆的“特库”中,有这样一幅传世名画,它曾被历代名家收藏,是乾隆皇帝的珍爱之物,它历经了600余年时光,躲过无数次浩劫,差点成为一堆废纸,它因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成为辽宁省博物馆的一级文物,是中国古代书画中的璀璨明珠,被历代山水画家奉为典范。它,就是元朝画家王蒙的太白山图。 被誉为“五百年来无此君”“这幅画画的是浙江太白山天童寺20里松林及周围的景物。你看画面上苍松丹槲,枝繁叶茂,溪流拱桥,曲径通幽,

3、寺宇宏伟,林荫夹径。山间还有骑马、步行、执杖、挑担的僧侣、游人络绎不绝。王蒙的用笔极其尖细,以朱砂及花青点染。个别杂树施以重墨,整幅画充满了诗情画意。”谈及辽宁省博物馆的这幅名画,对古代书画颇有研究的辽宁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研究员董宝厚侃侃而谈。董宝厚徐徐展开画卷,记者看到,虽经过600余年的洗礼,但繁密的皴擦、华丽的色彩、磅礴森严的景象无不清晰地展现着作者高超的技法。董宝厚告诉记者:“从这些题款和跋文可知,这幅画为元朝著名画家王蒙为天童寺住持所画,原来一直为天童寺住持左庵禅师所有,后一度由沈周收藏,明后期入项元汴手,清初梁清标、安岐先后递藏,入清宫后,被乾隆藏于御书房内。”记者查阅资料得知,

4、王蒙是元末四大画家之一,他的姥爷就是元代画坛领袖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王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山水之外,兼能人物,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作品对后世影响甚大。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题跋:“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受胡惟庸案牵连,作者钤印被剪董宝厚介绍说,这幅传世名画,不仅记录了江南名刹的历史风貌,同时也留下明初的第一大公案胡惟庸案的痕迹。事情发生在600多年前的元朝末年,那时天下大乱。当

5、时,40岁左右的画家王蒙隐居在黄鹤山中。也就在此时,他和“元四家”的黄公望、倪瓒等人常有来往,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他还不时下山做客,探访名山。一次他到天童寺做客,在那里住了好些日子,并把周围景色画在一幅长手卷上,题为太白山图卷,送给了住持,成为庙中珍藏。几十年后,当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时,王蒙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这时他已经是名气很大的画家了,经常和明朝的达官显贵在一起交往。有一天,他应邀到左丞相胡惟庸的相府,欣赏这位大官所收藏的古今名画,却万万没想到因此种下祸根。据资料记载,胡惟庸,这位当时权倾朝野的左丞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乡,还是朱元璋早年打天下的开国功勋,极受宠信,担任左丞相要职多年,总

6、揽大权。由于胡惟庸权势太大,滥杀无辜,密谋造反,后来,他被朱元璋抄家问斩,株连九族。不仅如此,怒火中烧的朱元璋还下旨,全面追查诛杀所有和胡惟庸有关联的人士,连到过他家中的奴仆朋友也不准放过,各地搜捕时间长达10多年,全国一片腥风血雨,被牵连杀戮者超过3万人,酿成明初洪武年间最大的政治惨案。董宝厚讲道,老画家王蒙只因为当年曾经到过胡惟庸家中赏画,也被误认是胡的同党,被捕下狱,这时他已是个70多岁的老人,受不了折磨,不久就惨死在狱中。这时,远在浙江天童寺的僧人听到王蒙被捕入狱的消息后,唯恐受到牵连,可是他又不舍得把如此精美的画烧毁,最后想出来一个办法,就是把此卷画后面所钤的王蒙印章部分,小心挖剪下

7、来,使这卷画变成一幅无名画家的作品躲过这场灾祸。有心的寺僧,把裁割下来的那一小段有王蒙印章的小纸条,秘密收藏,直到好多年后风波完全平息,才又小心地把它补接回去,恢复它原来的面目。在董宝厚的讲解下,记者观察到画作上确有当年裁割下来的痕迹。董宝厚说,大约在明朝中期,这卷画流出天童寺,被人带到杭州,不久,就成为著名画家沈周的枕中秘藏。明朝嘉靖年间,此画又流落到无锡,被当地大富商安国买到,后来,安国又把此画转卖给江南第一大收藏家项元汴。项元汴把这卷名画收在嘉兴老家的天籁阁里。这卷画在项家收藏了大约有百年左右,明朝灭亡,清军南下,攻占嘉兴城,大肆劫掠,项家几代收藏的大批书画,全被清军劫掠,这卷太白山图就

8、此离开江南。在康熙年间,它先后落在两位北方有名的大藏家手中,第一位是曾当过高官的河北“真定相国”梁清标,第二位则是朝鲜裔藏家安岐。在扬州当盐商致富的大藏家安岐所收藏的书画,大多在乾隆年间被清宫收购,这卷画就在此时进入清宫,收藏在乾隆皇帝的御书房里。 解放战争打响,名画埋于作战地图中提及太白山图是如何被辽宁省博物馆所收藏,董宝厚给记者讲了一个颇富传奇的故事。太白山图属于清宫散佚的艺术作品。末代皇帝溥仪出宫前,用一年时间整理了1000余件举世罕见的书画作品,在逊位前,他以赏赐溥杰为名,连同其他一些书画作品经天津运往长春伪皇宫。1945年,溥仪逃离长春时,将无法带走的大批书画藏匿在伪皇宫西院的小白楼

9、内,遭到伪满国兵哄抢,这批书画后来通过不同的途径流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1948年3月,郑洞国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担负固守长春的任务。他深居伪满中央银行地下室,利用闲暇之机,用黄金向古董商收购了一些从伪皇宫“小白楼”中散佚出的书画,其中就有这幅太白山图。据杨仁恺先生在国宝沉浮录中回忆,郑洞国当年收购的宋元珍品至少有二三十件,他将一部分文物交给了妻子保存。后来,经他的家人卖出了一些,一部分流失海外,但大部分几经易主,最终都被国内几家主要的博物馆收藏。1948年10月,郑洞国被我军困于长春。城内的国民党兵给养不足,军心涣散,郑洞国最终率部起义。他将随身携带的几件国宝级书画,全部上交。当时辽沈战役打得

10、正酣,这些国宝没有引起解放军的重视,被夹杂在作战地图及档案资料中,锁在一栋破旧的楼房里,一放就是10年。新中国成立后,郑洞国出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军委会国防委员。他惦记着这几件国宝,于是向国家文物局询问此事,引起当时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的关注,将此事反映到军委机关。军委立即派人查找。在经过一番查找后,这卷历经沧桑的太白山图终于在成堆的作战地图和档案资料中被翻了出来,得以重见天日。同时找回的还有举世闻名的国宝五代杨凝式的夏热帖、辽代胡瑰的卓歇图以及唐代万岁通天帖。1954年9月2日,这卷元朝名画被送交给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典藏,成为今天辽博的一级馆藏文物。(本文照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本报记者/吴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