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和句式整理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57481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词语和句式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词语和句式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词语和句式整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词语和句式文言词语一、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二、兼词 :兼有两个意义和作用的词。如:投诸渤海之尾 () (愚公移山)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一、一词多义(一)、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掌握其意义示例:兵器: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兵军队、士兵: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兵(信陵君窃符救赵)战争、军事: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2、)用兵策略:故上兵伐谋(谋攻) (二)、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练习 “绝”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动词断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动词隔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以为妙绝(形容词到了极点)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动词停止消失)佛印绝类弥勒(副词很非常)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副词完全绝对)绝云气,负青天(动词,直上、穿过)朝cho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项羽本纪(拜见拜访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朝见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使朝 拜)且臣少仕伪朝 (陈情表(朝廷 ) 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朝代Zho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的

3、掌握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铁骑突出刀枪鸣(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腹犹果然 (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3.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悦亲戚之情话(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 )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通假字 1、通假字指的是_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_,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通假字有“约定

4、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4、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常见的情况有以下六种 1、名词用作动词(见教材) 2、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所谓使动即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译为使.怎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

5、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以膏泽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3、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4、名词作状语:(1)表示比喻 可译为“像.一样”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6、“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名词作状语。(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兄事之”,像兄长一样对待他。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孔雀东南飞 -“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例如:手巾掩口啼。(孔雀东南飞)“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状语。(5)表明时间、动作的连续性例如: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日”,一天天地,充当“胜贵”的状语。(6).表示处所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文

7、天祥后序)“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名词“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例如: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世家“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用作名词。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带宾语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文言虚词 注意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积累运用。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8、,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5.“者”“也”都不用,即“,”式。

9、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二、被动句1.用介词“于”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3.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0、。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5.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3、 省略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1)承前省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

11、谓语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4.省略介词(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四、倒装句(一)谓语前置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

1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的句子。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三)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

13、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四)介词结构后置1. 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这类补语是放在谓语动词前的,翻译的时候要调整语序,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2 /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