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18457221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概论(叶澜)一、名词解释(研究生补休课上只划了1、2、3;本科生划了17全部)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3、年龄特征:指个体发展的每一阶段中都存在的,区别

2、于其他阶段的,而又是同一年龄段个体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富有典型性的特征。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其中,级表示学校实施教育的程度高低的区别,类表示同一级学校中入学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等方面的差别。确定学校教育制度,包括确定整个学校系统的级与类,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与任务、主办单位与主管部门、入学条件与修业年限、学校间的连接关系及沟通方式等。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的编制等,并对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作

3、全面安排。6、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纲要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文件。它的具体内容是规定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及其结构,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和需要培养的能力,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或建议。7、人性: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类特征统称为人性。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体现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协调的功能决定的,它也被称为本能,即本原之能。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级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征。二、简答题与分析题(第8小题本科生划了,研究生补休课上

4、没划,其他题目都是共同的重点)(注:简答题只要回答条目即可,分析或者简要分析的题目除了条目之外还要解释一两句话。因为老师划题时并没有具体区分简答与分析,所以大多数题目我都按照分析题的标准给出答案,大家在考试时根据题目要求酌情回答即可。)1、学校教育内容与其他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中的客体比较起来,有哪些显著的特点?(1)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2)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3)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4)学校教育内容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客体。2、分析教育系统的功能。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

5、,教育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再生产。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教育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的作用。其次,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它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应变能力,加速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当代教育作为一个开发的系统还带有国际性。此外,教育的社会功能还突出表现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加强上。(

6、二)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首先,教育对人发展的诸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从人类发展总体看,教育影响是正向的,具有促进作用,从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或个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其次,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同样具有功利的价值。总体来看,教育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最优的教育。能否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有赖于教育系统整体结构的合理性。3、分析学校出现的条件。学校出现在奴隶社会并不是偶然的,因为该社会具备了产生学校的一系列条件。首先,奴隶社

7、会的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了使一部分人能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水平。体脑分工的出现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有官员从事管理政权的活动,需要武士为保卫政权而战,还需要有一批掌握知识的人从事各种精神、文化的活动。这些人都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来。其次,体脑的分工也使奴隶主阶级有时间从事专门的文化教育活动,这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学校教育有内容可教。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从事学习和教育的空闲时间。最后,在奴隶社会出现了文字。文字的出现,使人要掌握文化就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由此可见,学校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其中经济提供了教育专门化

8、的条件,政治成了设立学校的最主要的需要,文化,尤其是文字的出现,为文化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脱离经验主体机体的独立存在的媒体,也促进了教育专门化。4、20世纪初,众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是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普遍化要求工人具有初步的文化以便接受一定的技术教育。这无论对于生产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成效都有好处。另外,工业社会消费需求的提高也与消费者的文化教养有关。因此,即使从扩大消费市场的角度也需要国民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其次,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也是迫使资产阶级实施义务教育的原因。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教育的发展提

9、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最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为普及义务教育作了准备。总之,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世界各国到了一定阶段都先后提出义务教育的要求。5、与古代学制比较起来,近代学制的变化有哪些具体的表现?(1)出现了幼儿园。正式把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幼儿园的是德国近代教育家福禄培尔。(2)实科中学与工科大学的创建。它们应时代的需要而诞生,加强了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的教学。(3)职业、技术学校的开设。它们标志着学校教育完全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局面开始转变。在职业教育中还要专门提出的是师范教育的发展,教师已成为一项专门化的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4)各种成人教育机构的出现。成人教育机

10、构当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工人阶级自己举办的,另一种是由资产阶级政府或企业、慈善团体或各种协会为教育职工开办的机构与学校。6、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1)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普遍化与直接化。教育不仅成为学校等专职机构的事业,而且成为全社会的事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扩大,社会的教育功能增强。(2)学校教育制度梯形化、弹性化和开放化。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总体性的、结构上的变化,都是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的结果。(3)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实现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一方面表现在课程和教材的增删上,另一方面着力于课程、教材体系结构上的变化,使之更有利于受

11、教育者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各种智慧、能力、特长、个性的发展。教育方法的革新着眼于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育手段上最突出的变化是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教学和教育中的运用,这使教育的效率极大提高并为教育的个别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物质条件。7、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首先,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每一个社会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该社会诸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这些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我们在分析、认识教育的性质时绝不能离开对社会总特征的研究。第二,历史表明,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里是不平衡的,并循着一定的趋向变化。具体地说,社会诸

12、方面对教育作用变化的趋势是:社会政治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教育的阶级性越隐蔽或趋于消灭;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生产性越鲜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科学性越强。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认清每一历史时期中教育的重心。第三,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越是现代化的社会,越是进步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大,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也越大。同时,从方向上看,也由更多地为继承、传递、保存过去服务转向更多地为变革现实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最后,教育虽然与社会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教育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原因有二,首先是教育有自己的特殊对象人。此外,教育的发展还有自身的继承性。所以,教育与

13、社会的联系并非只是直接的、简单的吻合,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机制,在发展时间上两者不完全同步,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独特性。从社会的角度看,应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采取保护性措施,这对现代社会来说更为重要。8、通过教育和训练,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表现。(1)提高对生产要求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2)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此外,生产的文明程度,包括生产活动中的生态平衡、减少污染等意识和行为,也与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3)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时间。(

14、4)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5)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的每一部门、每一工种、每一环节,都需要受过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和不同程度专业教育的人。教育实际上是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手段。9、怎样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效应”)(1)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活动对发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发展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2)其次,活动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相关。(3)其三,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4)最后,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效应还与

15、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由此可见,活动是人发展中的决定因素,但影响的大小却是随活动本身的质量与数理,目标与主体发展水平的相差度,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及其活动的成效等方面变化而变化的。10、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我认为本小节可分为三个问题,老师没说具体考什么题。)第一个问题:学校活动的独特性。学校活动,尤其是普通中、小学的学校活动,其主体是由处在人生发展某一特定阶段的青少年与承担着教育者责任的成年人共同组成的。他们之间处于多重的、独特的关系系统中,并在学校活动中发生着交互影响。学校活动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中有意识提供的条件与活动对象,都是为实现教

16、育目的和完成教育任务服务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学校中进行的大量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的特殊性正在于它是为影响受教育者成长而精心设计的。第二个问题:对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的理解。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主导意义主要应表现在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这里的“合适”是指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个体特质发展的一致。教育者应帮助、创设条件,使受教育者个体特质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展现和发展。在此,主导表现为对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个体对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作出判断和价值选择。主导作用从时间意义上看,它应该不只体现在使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达到当代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