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导基础知识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56978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督导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教育督导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教育督导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教育督导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教育督导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督导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督导基础知识(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督导基础知识第一节 教育督导概述一、教育督导的含义国内有学者对督导作过考察,指出“督导”一词,原意是指上级行政主管对下级部门工作的视察、监督和考核。教育督就是上级教育主管对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设施进行的行政视察、监督和考核的公务活动。英、美等国最初的教育督导就是这样一种居高临下的行政视察(Autocratic Hnspection),目的在于检查和考核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优劣。按照麦尔柯尼对美国教育督导历史的叙述,在二十世纪以前,教育督导纯属行政督察,其目的并不在于帮助学校改进工作,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而在于考察其工作的优劣,并且采用了密探工作的方式。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情况发生了变化,学校课

2、程日益增多,担任学校督导的行政官员已不再能胜任工作而出现了专家从事督导的情况。有些督导人员把当时流行于社会的科学管理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运用学校和教师指导,常常只有他们才知道教师教些什么和如何去做,学校也只能按照他们的指导和建议行事,因此,往往与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发生矛盾。到了三十年代,人际关系学说及其以后的行为科学对以前的教育行政管理有了许多重要的修正和补充,并对教育行政当局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要重视人们行为的社会动因,用权力共享和自下而上的参与代替来自等级的控制。第二,要尊重教师的人格,鼓励学校和教师改进工作的自主精神。第三,教育督导是教育行政活动中具有协调和服务性质的工作,是教育行政人员

3、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其目的在于用集体智慧改进教学,建立起督导者与教师间和谐的、动态的人际关系。到了七十年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特别是教育科学自身的发展变化,教育督导的观念进入到与人力资源开发这一观念相联系的学术背景中。新的督导理论以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教育科学为基础,出现了新的动向。例如,在系统分析和激励理论的影响下,推出了督导工作团队形式的方法(Team Approqch Supervision),即由专家会同学校组成团体,通过共同的诊断研究,激发教师的事业心、自信心和创造精神,实现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以达到教育的目标。在七十年代英美等国出版的有关著作里,对

4、教育督导的概念也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古德在1973年出版的中道:“督导,是指教育行政人员给予教师及其它教育工作者以领导的机会,借以改进在教学上所做的各种努力,包括激励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对教育目的、教学资料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选择与改进,以及效果的考核等”。布里格斯在1974年出版的中指出:“督导,是鼓励并引导教师自我成长的一种继续努力的系统,它促使教师更强卓有效地贡献于教学”。卡曼在1974年出版的中认为:“督导,是指学校系统所提供的专业和教学上的服务,以协助教师改善课程及教学情景”。古恩在1972年出版的中强调:“现代教育督导本质上是创造性的视导,它具有如下特点:笫一,督导是人际

5、关系和团体建立和进展的技巧;第二,督导即引导;第三,督导即课程的改进与发展;第四,督导要求团结合作的精神”。以上对教育督导含义的种种表述,说明了流行于欧美的现代教育督导的一些基本观念。美国另一学者奈塞把教育督导在目标和功能上的这种变化,结合美国的情况,概括为五个不同的时期,即:(1)行政视察时期(1624-1875)。(2)效率为指针的专家督导时期(1876-1936)。(3)重视人际关系,致力于改进教学时期(1937-1959)。(4)以研究和探索为督导方针的时期(1960-1970)。(5)以系统分析为主导的时期(1970-至今)。当然,奈塞的这一分期未必科学或准确,但它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现

6、代教育督导观念的形成发展与现代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关系密切,同时,更与现代教育的民主思潮、管理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我国历史上看,我国也早有“视学”一词。篇中就有“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之句。元朝的马瑞临再其文献通考就此解释为:“古者天子之视学,多为养老设也,虽东汉之时犹然。自汉以后养老之礼浸废,而人主之幸学者,或以讲经,或以释奠,盖自为事矣”。显然,古代的“视学”与近代的“视学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宋明之际,中央和地方设有学官,并由学官对权限内的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视察和考,即所谓“岁巡所部,以察师儒之优

7、劣,生员之勤隋”。地方行政首脑也有“督促教官,化导诸生”,兼负教育督导之责,但也与近代我国建立起来的教育督导制度有别。“督导”一词在我国的正式使用,始于1926年。1926年在广州成立的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原拟设督学处,后因故未能设立,但“督学”一词从此广为应用。国民政府先后于1929年、1931年公布了督学规程、督学办事细则,不少省份也拟定出省、县两级的督学规程和办事细则,以及中小学视导标准、视导学活动要领等。当时教育督导的任务被认定为“教育法规的编定及诸法规实施状况之监督、视察和教育行政人事财务之监督、审核”。三十年代后期,随着欧美教育督导学说和制度的传播与影响,以及国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

8、要,使原来的督导观念为之改变。罗廷光在教育行政一书中对现代教育督导的定义表述为:“教育视导乃依据视导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方法对于教育事业和教学活动,由精密的视察、调查和考核,进而作审慎的考量,明确的评判,更给予妥善的指示,同情的辅导,并计划积极建设改进的方法,使教学效能增加,教育日在改进、扩充、伸长和进展的历程中,得以有效的达到美满完善的境地”(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刘真在教育行政一书中指出:“视导包含视察和辅导。视察乃是消极方向的,系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育事业作精密的观察和正确的判断,俾明缭实施之情况或程度。而辅导则是根据视察的结果给予被视导者以积极的指导与辅导,俾改进教育策施,是视导

9、之积极目的”(台湾正中书局,1950年版)。孙邦正在教育视导大纲中称:“教育视导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于教育事业的实施情形作精密的观察;将教育事业的实况认识清楚,再根据视察的结果加以正确的判断,然后予以被视导者以积极的指示和辅导,使教育事业得以进步”(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雷国鼎在教育行政一书中说:“教育视导一词原系视察和辅导的简称。所谓视察,系根据予定之标准对教育事业作精密之观察,籍以明了实施之状况或程度。所谓辅导,系根据视察之结果加以详密之诊断,予被辅导者以积极之指导及同情之辅助,以期改进教育之设施或效能。辅导必须根据视察,视察之后必须继以辅导。二者相辅为用,不容偏废”(台湾正中书

10、局,1971年版)。林文达在教育行政学一书中则指出:“视导一词有指导(Direting)及评鉴(Evaluating And Appraising)双层意义。指导是领导者推动被领导者,指定其行动内容及方向。评鉴则是对行政活动达成目的的情况作一评价(Evaluating)及计量(Appraisal)”(台湾三民书局印行,1984年版)。谢文全在教育行政一书中写道:“教育视导是教育行政的一环,系视导人员基于服务的观点并有计划的运用团体合作的历程,藉视察与辅导来协助被视导者改进其行为,以提高其工作效能,进而增进受教育者(即学生)的学习效果,达成国家的教育目标与理想”(台湾文景出版社,1985年版)。

11、在建国初期,我们对教育督导的认识和实践,基本上是照搬苏联。当时,斯大林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 (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指出:“对执行情况进行很好的检查,这是随时帮助查明机关的工作状况并揭发官僚主义分子和文牍主义分子的探照灯,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缺点和缺陷十分之九是由于对执行情况缺乏正确的检查而产生的。毫无疑问,如果对执行情况有这样的检查,缺点和缺陷是一定能够防止的”。当时的苏联教育人民委员部在上述报告发表不久,就指令“各教育人民委员部及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对中小学要进行督导,对各校实际执行党和政府关于中小学决议的情况组织经常而切实的检查,并把这种工作当作最重要的任务来进行”。在我国五十

12、年代,中央教育部负责教育督导的同志,也多次撰文引用和阐述了斯大林的这一论点,强调“检查执行情况是实现领导的基本方式之一”,强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切工作的成就取决于组织领导问题,双改进组织领导就要求掌握制定计划和深入检查这两个环节来推动整个工作。当然,在五十年代,我国的教育督导已不再单纯的以行政视察和监督为其唯一的任务,许多地方的督导工作也结合有情况的调查了解,上下信息的沟通,教学工作的指导,以及群众经验的总结等。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督导偏重于行政视察和监督。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端正对教育督导的认识,树立教育督导的现代观。即逐步改革那种品凭借等级的职位和权力进行督导的旧观念,用

13、合作意识和集体参与代替强制和命令,用权力平衡代替消极的服从;逐步改革那种单纯的检查监督或以奖惩为手段的旧观念,用热情的关怀和激励,内行的指导或辅导,真心实意地与被督导者共同研究探索并鼓励其自我改进、自我生长的创新精神。据此,我们对教育督导作如下定义:教育督导是教育督导机关对下级政府、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属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所进行的检查、监督及指导活动。具体说来,教育督导就是教育机关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对下级政府、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和所属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通过精密的观察、调查和考核,作出审慎的分析和评定,指出优劣,给予明确的评价和指导,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14、达到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二、教育督导的地位 所谓地位,一是指人或团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二是指人或物所占的位置。教育督导的地位是指教育督导在整个教育事业和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只有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现代化的教育事业是一项庞大且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管理好这一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应的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从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功能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教育行政管理必将从决策执行混而为一的单一功能向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健全的多功能方向发展,否则,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就无法担负起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一庞大的教育系统的任务。一个健全的

15、、高效率的管理体系应该由决策、指挥、执行、监督、反馈等子系统组成。教育督导既是监督系统之一,又是反馈系统之一,它可以监督、控制和保证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等准确执行,防止出偏差,还可经常获得执行过程中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并以此为据督促、指导、改进教育工作。因此,教育督导是健全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监督系统,又是联系教育各部门的纽带和桥梁。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决策、执行、监督职能不分,职责不清,往往形成自己对自己监督。这种不健全的管理系统使决策上的失误、指挥上的不当、执行中的弊端很难及时发现,发现了也难以纠正,正如俗语民俗所说“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直接

16、影响到管理的效能。教育督导作为专门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机构,它可以综合地了解基层的全面情况,为决策者提供全面而及时的反馈信息,对决策发表意见,施加影响,以使决策更切合实际。因此,各级政府应重视教育督导,使其与现行的以决策、执行为主的教育管理部门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管理系统,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益。三、教育督导的分类 (一)宏观督导与微观督导依据督导对象的不同,教育督导可以分为宏观督导与微观督导。我们一般把对下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工作的督导叫做宏观督导,对学校工作的督导叫做微观督导(也可直接称学校督导)。宏观督导与微观督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微观督导是宏观督导的基础,起着反映和印证宏观督导的作用;宏观督导是微观督导的科学综合,起着概括和指导微观督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