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杜威的探索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56856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杜威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杜威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杜威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杜威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杜威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杜威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杜威的探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杜威的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心理的”与“逻辑的”,“作为对比的术语,是杜威教授首先使用它们的。”(教学方法原理,第255页)杜威被认为是对这一对矛盾加以系统探讨的第一人。(教育原理)这一节,我们将来考察,杜威是如何来分析思考这一对矛盾的,他又是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解决这一对矛盾的。 为了“检验用作工作假设的某些来自哲学和心理学的思想”,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芝加哥实验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编写出一种新型的教材。实验学校于1896年1月开学。而一系列后来成为世界教育名著的杜威论著,就以该校开学第二年(即1897年)出版的我的教育信条为开端陆续问世了。

2、(杜威学校,“译者前言”第1、3页) 在那篇早已广为人知的论文儿童与课程(1902年)中,杜威提出了教材的展开必须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依据的观点,并明确指出了设计教材展开顺序时碰到的逻辑的方面与心理的方面的矛盾这一问题。在其一系列影响日增的伟大著作中,杜威从理论上总结了他在芝加哥实验学校历史短暂而辉煌且至今仍引人入胜的光辉经验,从而深入研究了教材的展开顺序中逻辑与心理的问题。 (一) 杜威首先批判分析了传统的教材展开顺序照搬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及所带来的种种弊病: 传统上,用最逻辑的形式整理好的教材,首先把学科内容分析为种种的逻辑成份;然后对每一种成份下一个定义;最后,把所有的因素按照逻辑公式

3、或普遍原则,安排成若干组或若干类。这样,学生逐条地学习各种定义,逐步地增加这些定义的内容,造成逻辑的体系。例如地理,在教材开始时,首先要说明地理的意义,由此将地理同其它学科区别开来。然后,从比较简单到比较复杂的单元,提出科学的、有系统的发展所依据的各种抽象名词极地、赤道、黄道、地带,一个一个地加以说明并做出定义;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提出更具体的事实大陆、岛屿、海岸、海角、岬角、地峡、半岛、海洋、湖泊、海滨、内海、海湾,如此等等。(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66-67页) 人们往往认为使用这些手段,就能把数学、地理、文法、物理、生物或者不论什么学科中的材料加以细心地复制,把它们的相似的性质输入到

4、学生的头脑里边;而且,由于接触现成的逻辑定义、概念和分类,学生本身也就逐步地受到感染,从没有逻辑性进而也就有了逻辑性。(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66-67页)然而,关于逻辑定义、划分、分级、分等,以及逻辑体系等等,想当然地认为能做到的事,在实际上都不能兑现。这种号称“逻辑的”方法造成了不良后果,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反动。三种典型的弊端因而产生: 第一,这种从外部提供的教材与儿童已经看到的、感受到的和爱好的事物缺乏任何有机的联系,学生对所学习的东西只有一点点理解,使成为单纯形式的和符号的、僵死的和贫乏的东西,单纯依靠纯粹的记忆和机械的陈规旧套; 第二,动机的缺乏: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有着漫不

5、经心和因循拖延的习惯; 第三,即使是用逻辑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学的教材,如果以外加的和现成的形式提供出来,在它呈现到儿童面前时,也失去了这种优点(你把他需思考的一切都替他做完了,你还要他去思考什么呢?他所能做的一切就只有记住教科书中预先排定的这些学科内容了);儿童的推理能力、抽象的和归纳的才能没有充分的发展,并且厌恶智力的运用。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情况,就是因为:严格的逻辑形式实际上体现了专家、内行者所取得的结论。传统的教材上的定义、划分、分类等是把专家们取得的各种结论加以浓缩提炼而成的,这是把内行专家的终点当成初学者的起点,是极不合理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它忽视了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已

6、有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29-130、228页;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68-70页) 就年幼的儿童来说: 一方面,儿童生活在个人接触显得十分狭隘的世界里,除非这种生活密切地和明显地涉及到他自己或者他的家庭和朋友的幸福,其他各种事物很难进入到他的经验里。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事物不是以抽象概括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是以形象、生动、具体、个别的方式存在于儿童的经验中。(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16页)因此,一开始就用定义、规则、普遍的原则、分类以及类似的东西,这是最常见的错误。从逻辑上讲,这种方法的错误是由于在引

7、导学生进行演绎思考时,没有首先让学生熟知定义和概括所需要的种种个别事实。(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155页) 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亦有同样的观点: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有条件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同时又适合学习者已有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准备,才能被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所同化,从而具有心理意义。否则,有意义学习便不可能成功。(教育心理学,第65-66、279-283页) 另一方面,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他敏捷地和欣然地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正如他从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一样,但是他不意识到转变和中断,既没有意识到什么割裂,更没有意识到什么区分。儿童所关心的事物,

8、由于他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结合在一起的。它具有儿童自己的生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学科便把他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物;在儿童的经验里,事物并不是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的。感情上的生动的联系和活动的连结,把儿童亲身的各种经验综合在一起。一句话,已经归了类的各门科目,是许多年代的科学的产物,而不是儿童经验的产物。(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17页) 另外,对儿童来说,他们天生地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即:交谈或交流的需要、探究或发现的需要、制作或建造的需要、艺术表现的需要。这四种本能的欲望或冲动,是儿童行动的自然泉源。儿童的生长依

9、靠运用这些泉源。(参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47-50、83、199-210页;杜威学校,第31-32页;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215页) 如果学校的课程教材照搬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一上来就用一大堆远离儿童生活经验和本能需要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堵塞在儿童前进的道路上,那么,“儿童接近书本时就没有理智上的渴求”,学生的学习必定是枯燥空洞的机械训练和形式分析,成为一件压抑而不是利用儿童本能兴趣的苦役,而它本来是可以利用这些本能兴趣的。“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如果不适合学生自身经验中已经激发起来的兴趣,或者不能引出具有某种意义的问题,则在理智的发展上,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种教材无法深入思维的过程,因

10、而是无用的;这种教材像大量的废料和碎片一样,堆积在脑中,一旦出现问题,它就成了妨害有效思维的障碍物。”当然,另一方面,也不能仅仅迁就学生的兴趣,“如果你放任这种兴趣,让儿童漫无目的地去做,那就没有生长,而生长不是出于偶然。”(参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47、83-84页;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215页) 但是,如果学校的课程教材能够利用这些本能的兴趣,“让儿童先表现他的冲动,然后通过批评、提问和建议引导他认识他已经做了的事,他需要做什么,结果就会完全不同”,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要成功地完成他所感兴趣的事,解决他自我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掌握一定的工具、方法和知识是必要的,从而将其一步一步逐渐引

11、导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来,那么,学生将会深切地认识到所学东西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将会是自然的、有动力的、牢固的和有效的。(参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47-50页) (二) 因此,教材的展开就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这些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以此为依据来设计教材的展开顺序。(批判了传统的教材展开方式,分析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杜威又提出了自己关于教材展开的观点。)他认为: 教材必须利用学习者本能的各种需要或兴趣,以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经验准备作为起点(对于年幼的学习者来说,教材“应当尽可能地以学生直接的亲身经验,作为统觉的基础”),把新的种种事物和事件同较早的种种经验理智地联系起来。(参见我们怎样思维经

12、验与教育,第215、291-292页) 学生应该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但不是作为与学生的本能需要或兴趣不相干、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分离的东西,孤立开来作为外部强加的东西来学习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被感觉到需要”、作为学生的行动之必需来加以学习,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加以学习的。 实际上,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社会生活经验和学生兴致勃勃地从事的各种活动,与要求学习的学科知识,两者之间存在着大量真实的、自然的联系一方面,各个学科知识广泛、普遍地应用和渗透于日常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学生交谈、探究、建造、艺术表现的本能需要为各种知识的应用(语言的运用、数学的运用、自然社会知识的运用、艺术的运

13、用等等)提供了大量真实自然的机会。但是,学生自己是认识不到这种联系的。而学校教材要做的事就是要阐明这种联系,解除对这种联系的限制不是靠引进按学科逻辑体系展开的一系列专门学科,而是通过使这些真实的、自然的、普通的联系纽带富有生气来将二者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联系,启发学生认识到,比如地理知识,不过是他们每天看到、感受到和接触到的事实的更正式、更正确、更明确的说明。(参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51、62-63页) 没有充分利用儿童本能的需要或兴趣这些天然的资源却去压制、压抑它,没有充分利用儿童的校外经验中固有的种种可能性,没有充分利用和开发儿童的活动或作业所具有的种种教育的可能性,从而使

14、学科知识具有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并成为必需的工具;也没有充分利用作为人类文明结晶的文化知识去拓宽和发展儿童的需要或兴趣,去改组和改造儿童的经验,从而促进他的生长、增强他的能力;不是努力地去揭示、阐明和利用学科知识与儿童的本能需要或兴趣、与儿童的已有经验、与儿童的活动之间存在的大量真实、自然的联系,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和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却强制儿童按学科的逻辑体系一上来就进行概括的、抽象的知识学习,结果使学科知识成为远离儿童的本能需要或兴趣、脱离儿童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与儿童的自我活动不相干的空洞无用的无意义音节,同时使儿童的需要或兴趣漫无目的地四处乱撞,使儿童的经验和活动停留在粗糙肤

15、浅的水平上。这就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一切浪费都是缺乏组织、彼此隔离的结果;组织不过就是使事物互相联系起来,使它们运转得容易、灵活、充分。“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同时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学校的隔离现象,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57、61-62页) 总之,教材应该利用儿童的需要或兴趣,从现有经验的范围内,选择那些有希望有可能提出一些新问题的事物或活动,这些新问题能激起新的观察和新的判断

16、方式,从而扩大未来的经验的范围。这种经验和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力又为所有的未来的学习提供了起点。下一步是将已经经验到的那些东西累进地发展为更充实、更丰富并且也是更有组织的形式,即逐步地接近于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的那种教材形式,从而逐渐地把学习者引向具有科学逻辑体系的经验。(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215、290-292、296页)因此,进入儿童的现在经验里的事实和真理,和包含在各门学科里的事实和真理,是一个学习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课程教材编制者应认真研究“介于儿童的现有经验和这些科目的更为丰富而成熟的东西之间的各个步骤。从儿童的现在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是继续改造的过程。”(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20页) 这样,我们可以概括出杜威所坚持的教材展开的总原则: 教材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