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问题初中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衔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55860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问题初中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衔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接问题初中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衔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接问题初中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衔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接问题初中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衔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接问题初中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问题初中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衔(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衔接问题魏建国摘要 初中阶段的教学,应当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初中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只是中学教材的一部分,教师要把握好它的难度、深度和广度,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当注意学生人的发展和知识的发展。关键词 自然科学, 发展, 摩擦力, 运动。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极大多数省、市、地,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以二考合一方式进行。初中阶段的教学,重在应付中考。所以在有些知识的传授上,存在着欠缺,没有为学生以后的知识学习作好铺垫。从科学的角度看,有的甚至是错讲、错解,学生进入高中会有不适应的感觉,给他们学习高一层次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带来困难,根本上讲,偏离了教育方针。初中阶段的教学,应当

2、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急功近利,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和策略去对待,是一种欠缺。同一系列的教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有内在严密的逻辑联系,初中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只是中学教材的一部分,教师要把握好它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要贯彻系统性和循序性原则,不要忽略了知识的发展性和内在的逻辑性,不能“断章取义”。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当注意学生人的发展和知识的发展,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初中学生各方面的可塑性强,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兴趣和能力等。因长期的落后教学模式,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潜在的依赖性、惰性。教师有时明显的错误,他们也不会提出异议,有的不明所以,却默默的接受着。下面我们来分析01年3

3、月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作业本第三册(已第8次印刷)P31页的第6题:6用铅笔尖垂直接触大衣橱的镜面,笔尖的象(像)到笔尖的距离约为5毫米,由此可以估算出镜子玻璃的厚度约为( )(A) 5毫米 (B)2.5毫米 (C)2毫米 (D)3毫米教参中的参考答案是(B) ,从理论上讲没问题。但有 B学生去做了试验,发现有的镜玻璃厚度竟然小于1.5厘米。学生是通过观察估算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教师应如何解释呢?由于玻璃的折光作用强,尤其是斜着看(否则难以判断 笔尖与像的距离),实际看到的像与物(笔尖) A之间的距离很近,甚至小于镜玻璃的厚度。若说厚度是像物间距的 一半,这种判断不是实际作出的,

4、这种方法不能用来判断镜玻璃的厚度。它与渔夫看鱼相似。运用高中知识作光路图,看到的清晰的但“更虚的像”不是在A点而是在B处。鉴于这种状况,要求教师更加严谨的治教、治学,应注意知识的衔接,避免科学性知识错误而对学生发展不利。2003年金华中考自然科学试题第34题,知识的层次性值得探讨,对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激发、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此题被选入到教、学、练这是一本极好的书,敬向广大读者推荐,但此题P141页的解答就值得商榷了。中。题:34小明在学习摩擦力一节时,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跟正压力关系,设计了如图(甲)实验装置。实验器材有:木块、长木板、砂和砂桶、测力计、20克砝码若干个、细线等。(1

5、)实验方法:将木块用测力计水平拉住,测力计另一端固定在桌上一侧;细线一端和砂桶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和长木板相连。实验时在砂桶中加砂,使长木板运动,当木块 达到稳定时,测力计读数等于木块和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请问木板的运动是否一定要作匀速运动(填“一定”或“不一定”)。(2)在木块上加砝码就可以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正压力,改变砂桶中砂的质量,使长木板运动,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小明做了四次实验,得到了下表四组数据,其中在第3次实验 时,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你帮小明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并填入相应的位置。次数木块质量(克)20克砝码(个数)正压力大小(牛)测力计的读数(牛)140003.9

6、21.57240024.311.72340044.70440065.102.05 (3)对上表格中正压力大小和测力计读数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问题在于对(1)的回答上。多数学生(我的测试)回答“一定”,有部分老师也是这样答。有二个主要因素诱导人们得出结论是“一定”:一个是实验用了沙桶,使人以为便于调节对长木板的拉力,控制运动速度;另一个是简单的推理:摩擦力等于拉力二力平衡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果真如此吗?对于第一个因素,只是表象,不是本质,不能作为得出正确结论的依据。对于第二个因素,转移了分析对象,相当于“偷换概念”。其中的第一因子“摩擦力等于拉力二力平衡”没有错,在水平方向,上面木块所受长木板

7、对它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秤对它的拉力大小。受力分析的对象是上面的木块。第二因子“二力平衡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看起来也没有错,但还有一个可能是:“二力平衡物体静止”,上面的木块最终处于静止状态,这时也有“摩擦力等于拉力”的结论,实验同样成功测出木块和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跟长木板的运动速度变化无关(但必须运动)。若不严密思考,会发生受力分析对象的转移。“二力平衡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在这里能成立的对象是长木板,在起动状态下,如果长木板受到的沙桶(通过绳子)对它的拉力大小等于它受到的摩擦力(来自木块和桌面)的大小,则长木板将作匀速运动,而不是上面的木块。所以,该小题答案应是“不一定”。在初中阶段,牛顿

8、第一运动定律的运用和对物体的受力分析,要求不高,关于这方面对学生的考查不能过难。当然,本题得出正确解答的思路还有二条,一是掌握初中阶段关于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知识点,即与正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与材料有关,其他的没有提到。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和假设来推理,有许多学生和老师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个笔套倒立在放于桌沿的平整的纸条上,快速抽出纸条,笔套不会倒。如果本试题中的长木板迅速抽出,可以想象,弹簧秤的读数不会是个测定的最大值,摩擦力不会凭空增大。另外,若用“相对运动”来考虑此题本试题还存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的问题,(2)中表的第四列的数据不妥,正压力的大小在此不是被测定出来的,按

9、每增加20克的二个砝码计算,差量都应相同,没有必要搞得这样。,也是诱导错误的一个因素,以为木块和长木板产生相对滑动,长木板加速,木块也加速,没有深思,从而作出错误判断。对此,可以通过与04年高中证书会考中的试题进行比较来更好的理解。题:28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滑动,记录了下表所示的测量数据,为了测定木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他应选用第几次实验数据?,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实验次数12345木块运动情况静止开始运动越来越快匀速运动越来越慢弹簧秤示数2.03.74.53.52.5弹簧秤拉动木块作匀速运动时,摩擦力f等于拉力F。若拉动木块越来越快作加速运动,则Ffma,即

10、Ff.。若拉动木块越来越慢作减速运动,则a为负值,即Ff.。在此,木块的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的关系跟上题有明显不同。两题比较,不难发现,金华中考题比高中会考题更难一些。教学还摆脱不了考试指挥棒这条铁索,所以,在对学生考核时一定要注意试题的难度和深度,避免有些教师进行跳跃式的知识教学。知识发展是旋进有序的,违反了规律必不会有好结果。下面同是一个关于摩擦问题的例子,但难度有所增大: 一张桌子上放一与桌面对齐的薄木板,板面中心(桌面中心上方)放一物块,若物块与板面及桌面的动摩擦因数都为,则当用多大的速度水平匀速抽出木板,物块刚好能停留在桌边而不掉下? V解决该题,要用到摩擦力的知识,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1、物体匀变速运动规律(先匀加速,后匀减速),以及具体情况的综合分析。较简单的思路是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中“物块刚好能停在桌边而不掉下”推导出它的运动过程,再建立时间、运动路程、加速度和力等的量关系。更难的综合分析题如2004年浙江高考理科综合卷中的试题:A25(20分)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a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B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成度)。本试题增加了变数,复杂得多

12、。动摩擦因数不同,小圆盘在桌布上和桌面上的运动路程不同;桌布抽出不是匀速而是加速,小圆盘从桌布上落到桌面上时所运行的路程并不是桌边长的1/4。但总的思路还是与上题一样,然而,有很多考生已无从下笔,做不出来,难度虽大了点,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知识的旋进式铺垫、对学生思维能力、智力的培养和开发等方面是否存在着问题呢?这是不是跳跃式、点击式教学的结果呢?人类的认识是个发展的过程,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是个发展的过程,教学应具发展观,切合实际,符合教学规律,要注意知识的衔接,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在复习、练习等环节中,要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掌握知识的条件和规律,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

13、技能,逐步加深和提高。如原子结构理论,电解质溶液理论,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等,从初中到高中到更高,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有序递进的。初中教材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教学也是个很好的例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如铁(Fe)排在铜(Cu)的前面,铁能把铜从铜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而铜则不能把铁从铁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但这并不是说,铜与铁的盐溶液不反应。 高中教学内容:2FeCl3Cu Cu Cl22 FeCl2这就是对“只有才能”的较好理解。面对新课标,教育工作者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理念施教,不断学习,钻研教材系列,发展自我。在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适当铺垫,扎实打好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要注意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智力相结合,培养具较高科学素养的创造型人才。如果不注意教材知识的逻辑联系,可能会孤立、疆化知识体系,从而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参考资料:1王立强 教学练(中考全解题库精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12【作者】 魏建国 浙江省 诸暨市 枫桥镇中 邮编 311811电话 0575-7040923 8071016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