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民事诉讼法离线作业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456824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民事诉讼法离线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6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民事诉讼法离线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6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民事诉讼法离线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6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民事诉讼法离线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6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民事诉讼法离线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民事诉讼法离线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民事诉讼法离线作业(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民事诉讼法课程作业姓名:章垟学 号:715123042011年级:2015秋学习中心:温州学习中心(龙湾)一、 名词解释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调整的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的社会关系。2.反诉是指在本诉的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提起的与本诉相关的诉。3.起诉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所享有的或者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给予司法保护的诉讼行为。4.级别管辖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

2、的分工和权限。5.诉讼代表人是指由人数众多(一般指10人或10人以上)的一方当事人从该方当事人中推选出来的,代表该方当事人进行诉讼的人。6.行为保全是指对于完成行为的给付请求,因被申请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导致申请人的合法权益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害,或者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申请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制止某种行为或者要求作出某种行为的保全。7.确认之诉是指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主张的民事法律关系或者民事权益及特定的法律事实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合法有效之诉。8.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是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

3、他参加诉讼的人。9.反证是指对待证事实不负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为证明该事实不存在或不真实而提出的证据。10.期间是指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单独或者会合实施或完成某种诉讼行为的所应遵守的时间。11.书证是指用文字、符号、图案等所记载和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12.送达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交给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13.管辖权转移是指依据上级人民法院的决定或同意,将案件的管辖权从原来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转移至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使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因此而取得管辖权。14.当事人能力又称诉讼权利能力,是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能力或资格。15.执行

4、和解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自愿作出相互谅解和让步,就如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有关内容达成协议,即执行和解协议,从而结束执行程序的一种活动。16.合议制是指由三名以上审判人员组成审判集体,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17.专属管辖是指法律规定某些特殊类型的案件专门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与其他法院管辖相比,专属管辖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它既排除了任何外国法院对诉讼的管辖权,又排除了诉讼当事人以协议方式选择国内的其他法院管辖。18.直接证据是指与待证事实具有直接联系,能够单独地直接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19.留置送达是指受送达人拒绝接收所送达的诉讼文书时,送达人依法将诉讼文

5、书放置在受送达人住所即视为完成送达的送达方式。20.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一般指在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要求和不能证明时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提出证据证明主张的行为责任和承担不利后果的结果责任。二、简答题1.简述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答: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是指缓和和消除民事纠纷的方法和制度。根据纠纷处理的制度和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自力救济 自力救济,是指纠纷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纠纷,以达到维护自己的权益的目的,包括自决与和解。自决是指纠纷主体一方凭借自己的力量使对方服从。和解是指纠纷双方相互妥协和让步。 (2)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包括调解(诉讼外调解)

6、和仲裁,它是依靠社会力量处理民事纠纷的一种机制。调解是是指第三者依据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对发生纠纷的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促使双方在相互谅解和让步的基础上,达到最终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仲裁是指纠纷主体根据有关规定或者双方协议,将争议提交一定的机构以第三者居中裁决的方式解决纠纷。 (3)公力救济 公力救济是指诉讼。诉讼实质是又国家审判机关,在纠纷主体参加下,处理待定的社会纠纷的一种最有权威和最有效的机制。诉讼的特点包括国家强制性、严格的规范性。2.国内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的条件有哪些?答:协议管辖,又称合意管辖或约定管辖,是指双方当事人在纠纷发生之前或纠纷发生之后,以书面协议的形式约定第一审民

7、事案件的管辖法院。协议管辖是诉讼民主的体现,表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尊重。 (1)协议管辖只适用于合同纠纷,当事人对合同以外的其他民事纠纷不得协议管辖。 (2)只适用于合同纠纷中的第一审案件,对于第二审案件以及再审案件不得以协议方式选择管辖法院。 (3)协议管辖所约定的法院需为法定范围内的法院,即需在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或标的物所在地等与合同纠纷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中选择,而不能超出这一范围。 (4)协议管辖为要式行为,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5)协议管辖不得违背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3.简述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区别。答:

8、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共同之处是当事人为数众多,但是两者也有不少相异之处。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诉讼制度,在理论上应当严格加以区分: (1)争议的诉讼标的不同。必要共同诉讼人争议的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共同享有权利,或者共同承担义务;第三人提起的诉讼,其诉讼标的与本诉的诉讼标的并不是共同的,他同本诉当事人的任何一方都不具有共同的权利、义务。 (2)争议的主体对象不同。必要共同诉讼人只能同另一方当事人发生争议;第三人则同本诉的双方当事人都有争议。 (3)诉讼地位不同。必要共同诉讼既可能处于原告地位,也可能处于被告地位;第三人只能处于原告地位。 (4)诉讼行为效力不同。必要共同诉讼人一个

9、人的诉讼行为,经全体承认,对全体发生效力,但对第三人不发生效力;第三人的诉讼行为不受本诉任何一方当事人诉讼行为的牵制。 (5)参加诉讼的方式不同。必要共同诉讼是不可分之诉,未参加诉讼的其他必要共同诉讼人,法院应通知其参加诉讼;第三人之诉既可以与本诉分开单独提起,也可以在本诉审理终结后另行起诉。4.简述两审终审制度的主要内容。答: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法院的审判就宣告终结的制度。根据这一制度,一个民事案件经过第一审人民法院审判后,当事人如果不服,其有权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由其进行第二审。该第二审法院所作出的判决、裁定是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再行上诉。 下列情况是两审

10、终审制度的例外情况: (1)最高人民法院作为一审法院审理的案件。 (2)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以及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 (3)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得上诉的裁定。 (4)调解书。5.什么是参与分配?参与分配制度依法应具备哪些条件?答:参与分配,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因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债权人的全部债权,申请执行人以外的其他债权人凭有效的执行依据也申请加入已开始的执行程序,各债权人从执行标的物的变价中获得公平清偿的制度。参与分配是为实现对债务人的多个债权人的公平保护而设立的执行程序。除了享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人可以优先受偿外,各债权人都有获得公平清偿的权利。债权人要参与分配

11、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参与分配申请应当在执行程序开始后,被执行人的财产被清偿前提出; (2)被执行人为公民或其他组织,非为企业法人;(3)债权人已取得执行根据或已经起诉、申请仲裁并已采取了查封、冻结措施; (4)被执行人的财产将不足以清偿所有债权; (5)多个债权人对同一债务人为执行; (6)可申请执行及参与分配的债权需为金钱债权。6.简述处分原则的基本内容。答: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支配和处置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处分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民事诉讼中享有处分权的只有诉讼当事人,即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可以代其行使所

12、有处分权,但其本身并不享有处分权。 第二,处分权的对象是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第三,处分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体现: (1)民事诉讼程序是否开启,由当事人决定。 (2)当事人在起诉时有权选择司法保护的范围和司法保护的方法。 (3)诉讼开始后,原告可以申请撤回起诉,从而终结诉讼程序;被告可以提起反诉以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 (4)在诉讼中,原告可以放弃诉讼请求;被告可以全部或部分承认对方的诉讼请求。 (5)在诉讼中,原告可以变更诉讼请求。 (6)在诉讼中,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同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或自行和解。 (7)当事人可以选择是否提起上诉、对生效的裁判是否申请再审以及是否申请强制执行。7.起诉应满足

13、哪些条件?答:起诉: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所享有的或者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给予司法保护的诉讼行为。起诉必须同时满足下列四个要件:(1)原告是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8.普通共同诉讼成立条件是什么?答:普通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属于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而共同进行的诉讼。构成普通共同诉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有两个以

14、上属于同一种类诉讼标的。 (2)归同一法院管辖,适用同一诉讼程序。 (3)合并审理符合共同诉讼经济的目的。 (4)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 (5)当事人同意合并审理。9.如何理解证明责任?答: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一般指在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要求和不能证明时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提出证据证明主张的行为责任和承担不利后果的结果责任。 证明责任有两个基本含义:即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前者是指在诉讼进行的各个阶段,当事人为避免败诉危险而承担的向法院提出证据的行为责任;后者是指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构成要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当事人对因法

15、院不适用以该事实存在为构成要件的法律而产生的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的负担。二者都应当在民事诉讼法中有所体现并加以规定,尤其是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因为它才是证明责任的本质所在与证明责任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 民事诉讼法设置证明责任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法院拒绝裁判。无论是在辩论主义还是职权调查主义下,民事诉讼中均难免出现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情形。虽然法院对事实的真伪不明无法作出主观确定,但不能以此为由拒绝对案件作出裁判。通过证明责任制度的运用,法院可以将真伪不明的事实拟制为“真”或“假”,以作出事实认定,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裁判。 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分配由法律抽象地加以规定,它不会因为具体诉讼的不同或当事人对诉讼活动态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它只是当事人在某一个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应承受的负担,而且只能是由一方当事人承担。10.简述反诉的成立要件。答:反诉:是指在本诉的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提起的与本诉相关的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