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考靠考前回归考点生活与哲学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56584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高考靠考前回归考点生活与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政治高考靠考前回归考点生活与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政治高考靠考前回归考点生活与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政治高考靠考前回归考点生活与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政治高考靠考前回归考点生活与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高考靠考前回归考点生活与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高考靠考前回归考点生活与哲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高考靠考前回归考点: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指导生活。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区别:含义不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需要进行专门学习才能获得。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

2、结果。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联系: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

3、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含义: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2)哲学对社会变

4、革的作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二)【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

5、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

6、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

7、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生产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

8、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2)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3)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性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

9、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以下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地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理论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又一伟大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基本

10、内容: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基本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意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

11、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四)【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

12、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物质具有可知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

13、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

14、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

15、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这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五)【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意识是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展的物质系统,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