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样本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37369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位论文样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位论文样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位论文样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位论文样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位论文样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位论文样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位论文样本(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论刘禹锡的个性与诗风作 者:准考证号:毕业证号:成 绩: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邮 编:联系电话:指导老师:答辩时间:20015年5月 15 / 16论刘禹锡的个性与诗风张三摘要:本文论述了刘禹锡二十三年贬谪远州的坎坷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跌宕豪健俊朗旷达的诗文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并试着分析了这种诗风的形成原因。认为与众不同的个性是刘禹锡豪壮诗风形成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个性,与刘禹锡饱经磨难的少年经历、“天与人交相胜”的哲学思想等等有关。关键词:刘禹锡;贬谪;豪健;个性制约作家创作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作家自身的性格气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

2、作用。在通俗顺口的元白诗派与奇险怪崛的韩孟诗派双峰并峙的中唐诗坛,刘禹锡却旁逸斜出,自创一家之体。在少年得志,雄心勃勃正欲在政坛上有所作为之际而突遭重创,被一贬再贬之后,他能够以豪壮劲健之气创造了迁谪诗歌的崭新风貌。本文拟通过分析刘禹锡的诗文风格及形成这种特殊风格的原因,来探讨个性气质及个人际遇与诗风的关系。一、坎坷的经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出身于下层官宦家庭。从小在皎然灵澈等名诗人“孺子可教”的赞扬声中长大,早年科场得意,“贞元年中,三忝科第”(夔州刺史谢上表),赢得了“驰声溢四塞”(谒枉山会禅师)的美名。作官之后,一帆风顺,33岁那年到了顶峰。贞元二十一年

3、(805),德宗去世,顺宗即位,改元永贞,在宰相韦执宜的主持下,受到重用的王叔文、王伾联合刘禹锡、柳宗元等,于贞元元年(805)实行政治革新,史称“永贞革新”。时“刘禹锡干预大权,门吏接尺书,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盘中,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深得执政者的信任和重用。而正当他雄心勃勃欲有所作为时,却遭到了“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的谪贬。仅仅八个月之后,在宦官和守旧势力的联合进攻下,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及八位主要革新派人物被贬谪到南方的荒远各州,降为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于是被时人目为“宰相之器”的刘禹锡,从此踏上了多舛命运的坎途。政治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

4、史,途中追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刘禹锡内心的伤痛是如何的刻骨铭心,自然可以想见。他在上杜司徒书中写道:“湘沅之滨,寒暑一候,阳雁才到,华言罕闻,猿哀鸟思,啁啾异响。暮夜之后,并来愁肠,怀乡倦越吟之苦,举目多似人之喜。俯视遗体,仰安高堂,悲愁惴惴,常集方寸。”“受谴以还,行及半岁,当食而叹,闻弦尚惊。”“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风引)多少个暗夜,他该是辗转反侧愁肠百结,垂泪沉思,叹人间甘苦,怨人主不明。然而,几度花落叶飘,时间的流逝中,刘禹锡却能从悲苦中慢慢摆脱开来,抚定神志,等待雾散云开。元和十年(815),刘禹锡、柳宗元等五司马被

5、召回京师。朗州十年的贬谪却没有磨掉刘禹锡的棱角,面对那些招摇过市的权贵,刘禹锡借游玄都观观花之机,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以千树桃花喻朝中新贵,巧妙的讽刺他们靠打击革新派而猖狂得势的行径,坦荡的表明自己对守旧势力的轻蔑态度。此诗一出,刘禹锡便被恼羞成怒的权贵们定为眼中钉,不久因“语涉讽刺,执政不悦”再贬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同被贬斥的好友柳宗元知刘禹锡有老母在堂,不便远行,主动提出易地,后得裴度帮助,改迁连州刺史。仅一个月的时间,翘首仰望日夜思归的长安又要分别了,谁又能解读尽其中的愤恨失望和凄苦呢!好友柳宗元这次被贬为柳州刺史,两人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去国十年同赴

6、召,渡湘千里又分歧。”(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承受着与志同道合的好友离别悲伤的同时,更大的压力是承受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其中的苦楚,哪堪言尽!此后,刘禹锡的命运一直颠簸,历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于14年后才被召回京师。大和二年(828)回朝后,一度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后又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71岁卒。贬谪,是封建统治者惩治异己的杀手锏,也是朝廷官员闻之色变的“软肋”。以李白之豪放,长流夜郎时也吟出了“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的哀音;韩愈的“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又是何等凄楚;至于柳宗元的登柳州

7、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现刺史一诗,更是字字含悲,哀婉欲绝。相形之下,虽然朝中新贵一手遮天,但刘禹锡却能高昂头颅,积极乐观,坚持斗争,始终坚信“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坚信有一天诬枉会得到洗刷。可以说,正是贬谪成就了高标傲世、才学超群、倔强旷达的刘禹锡,使之在二十三年的辗转流离中,创出了一种新的诗歌美学风范。二、豪键的诗风刘禹锡的一生,诗歌成就极大,白居易称赞:“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唐诗纪事)一个“豪”字,确实概括了存在于刘禹锡绝大部分诗中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在贬谪的诗文里,他寄情的山水是明丽清新的。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

8、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湖光月色,一派明净,绿水青山,相映成趣。而这正是他被贬朗州时的作品,与张说贬在岳州时“日见孤峰水上游”(送梁六自洞庭山)的一片愁人秋色有着显然的不同。又如著名的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这首诗写得天朗气清,远胜春光,分明地凸现着诗人爽朗豪迈的心境,奋发向上的精神,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流放巴山楚水,他汲取当地的民歌俚调,写下了竹枝词、杨柳枝词、踏歌词、浪淘沙等系列诗歌,形式生动活泼,敢于标新立异别创新路,既有

9、民歌新鲜质朴、爽朗明快的特点,又比一般民歌细腻凝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丰富了文人诗的内涵。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称赞这类诗歌“宏放出于天然”,抒情写意“无不宛尔成章”(姜斋诗话卷二)。如下面的几首: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竹枝词九首)白帝城头,白盐山下,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的民歌,日子过的如鱼得水。可是诗人是北方人,还是被赶到这里来的,看着此情此景,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脓愁。(竹枝词九首)这首诗写一个深情的女郎在爱情遭到挫折以后的怨愁。诗人用比兴手法把女郎炽热而深沉的感情同美丽的自然

10、景色融合在一起,写愁而不流于伤感。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天晴的“晴”与多情的“晴”正好同音,由于借用这种双关隐语,使这首诗显得特别有情致。刘禹锡的诗经过反复锤炼,语言精练自然,意象鲜明,内涵浓厚,乍看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特别经得起咀嚼。尤其是他的咏史诗,用精选的意象,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抒发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又深沉又悲凉,历来为人所称道。如借六朝陈迹来总结历史教训的七绝组诗金陵五题,白居易读后“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还说“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金陵五题序)。像这首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

11、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这座依山修建,以长江为天险的城池,地形险固,曾经是六朝时镇守南京的军事重镇。然而,陈朝灭亡以后石头城终于失去了它的重要意义,城垣逐渐颓败,变为一座空墟。豪华消逝,了然无痕,只有这四面的青山,长江的波浪和天边的明月,还在寂寞地守候着这座空城。这首诗不作一字议论,在写景中暗示了朝代的更迭今昔的变化,令人回味无穷。白居易曾经预言,后来的诗人凭吊南京,都无法避开作为一代诗豪的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诗的挑战。果然,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写金陵怀古词有“潮打空城寂寞回”词句。元代颇有名气的诗人萨都刺写金陵怀古这首名词也把“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意象节

12、妙地组织在诗里:“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朱雀桥边,乌衣巷口,野草野花映照着夕阳,燕子在普通百姓家里飞出飞进,这是人人都看得到的眼前实景,说不上什么新奇。但第三句却突然一跌,运实入虚,借一小燕子,看到了几百年前显赫一时的王谢两大家族的烟销云散。小中见大,发人深思。谪迁一生,屡受打击排挤的刘禹锡,他的身世感怀诗却绝少沾上感伤颓唐的情绪。这不但在时人中是不多见的,在后人中也为数不多。“自古逢秋悲寂寥”,他却“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之一),还抒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的雄心壮志。在迁谪远州的漫长的二十

13、三年里,他虽然也难免有过感伤和悒郁,但往往能在思索中积极振起,始终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希望与信心。他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故志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砥石赋)借此表达他百折不挠的劲节与待时而起的雄心。谪居朗州五年后,他曾收到元稹赠送的一根壁州竹鞭,便写诗酬赠说:“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借咏赞竹鞭,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直至晚年,诗人依旧保持着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坚贞不渝的志节:“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罢郡归洛阳闲居)、“在人虽晚达

14、,于树似冬青”(赠乐天)的自强不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的通脱识度,“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始闻秋风)的豪迈壮烈,无不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与很多诗人遭贬之后的认识态度不同,刘禹锡始终坚信自己从事的革新事业是正义的,有利国民,是没有罪的。遭贬后,贾谊说:“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吊屈原赋),韩愈说:“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过其墓留题驿梁)“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武关西逢配流吐蕃)“而我抱重罪,孑孓万里程。”(次邓州界)柳宗

15、元亦屡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愚溪诗序)“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寄许京兆孟容)“罪恶显大”(上江陵赵相公所著文启),“罪大不可解”(与杨京兆凭书)。在献平淮夷雅表中开篇即云:“臣负罪窜伏,违尚书奏十有四年。”虽然他们未必从内心真承认自己有罪过,但至少是口头上“检讨”了的。可刘禹锡的迁谪诗文中从来没有流露过负罪感,哪怕是口头上也不大言罪。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横遭诽语,为谗言所伤,“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子刘子自传)所以,尽管他一再上书,求人振淹,却总是坚持申明“祸起飞语,刑极沦胥”(上中书李相公(绛)启),“飞语一发,胪言四起”,“始以飞谤生衅,终成公议抵刑。”(上杜司徒书)即使是在皇帝面前,他也敢于辨明这一点。他在谢上连州刺史表中说“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众,竟生口语,广肆加诬。”直到他去世前所写的子刘子传中,还是毫不含糊地认为,当年投身的那场革新运动“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因此,在诗文中他绝没有悔罪的表示,只有对谗言飞语的反击与嘲讽: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绝句)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九首之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