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扶贫开发情况汇报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32817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扶贫开发情况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十扶贫开发情况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十扶贫开发情况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十扶贫开发情况汇报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十扶贫开发情况汇报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扶贫开发情况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扶贫开发情况汇报(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扶贫开发情况汇报宜章的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通过广大贫困农民群众的辛勤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以来,宜章的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走符合中国特色、宜章特点的扶贫开发路子,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升了我县扶贫开发水平。一、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回顾实施十年扶贫开发纲要以来,

2、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5249亿元。其中上级财政扶贫资金1907万元,社会扶贫资金3003万元,农民自筹2669万元,中央扶贫贷款7670万元。完成基础设施类项目282个;产业开发类项目158个;农村能源沼气建设3315口;科技培训2.1万人次。全县共有21017个绝对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59500低收入人口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减贫达80517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774元增加到2008年的2416元,十年平均增幅达6.8%,在我县国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较大贡献。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贫困乡村新修

3、、维修公路721公里,架设桥梁6座,240延米;新修、维修渠道54.8公里,整修山塘、河堤、河坝103处,恢复水毁农田和改造中低产田4200亩;架设高压线路83公里,解决了3.5万人用电难问题;帮助43个贫困村建设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5.6万人的饮水困难;帮助贫困户建房127栋11430m2;解决760人的住房困难;帮助改善5个乡卫生院、26个村卫生室的医疗设施,逐步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一是帮助农民发展种植业。种植脐橙9.8万亩,金秋梨1万亩,杨梅0.5万亩,奈李0.2万亩,带动5729户2.75万人进入水果产业中来,年增加收入550万元,人平增加纯收

4、入205元。二是帮助发展养殖业。引进良种基础母牛2350头,帮助25个贫困村780户养殖交杂良种牛7050头;帮助12个村374户发展养羊7.48万只;发展养猪10.8万头。农民在发展养殖业中年增加收入1807万元,人平增加纯收入186元。三是试建4个绿色脱贫基地,建设4个生态农庄,引导带动2000多贫困农民进入农庄,全部实现脱贫致富。农村能源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共帮助89个村3315户建设沼气池3315口,每年为贫困农民减少燃料支出165.75万元,保护森林植被1.66万亩,农村卫生环境极大改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人与自然进一步和谐。科技扶贫进一步发展,农民素质逐步提高。举办各

5、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34期,培训乡、村干部和农民2.1万人次,印发科普资料11.3万份,培训农业科技骨干158名(送省农校)。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1411人,全部转移就业,基本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信贷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进入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后,宜章中扶贷款项目共实施了9个,使用中扶贷款7670万元,项目总投资3.5 亿元,引进外资2.1亿元。建设了莽山国家森林公园枞树坝景区、旅游配套工程四星级君泰大酒店、湖南南大门市场建设及玉溪河改造工程(建设商铺、门面2400个78000m2)、县牲猪良种繁育场等工程项目。信贷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增加了收入,项目覆

6、盖18.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5.2万人。社会扶贫进一步加强,扶贫帮困传统进一步彰显。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社会扶贫工作力度,广泛动员社会贤达人士捐资捐物参与扶贫开发项目,资助失学儿童,救助高危病人,帮助贫困农民建设产业化项目,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灾毁工程。5年来社会帮扶捐资4800万元,2006年“715”洪灾全县募集救灾资金达1900万元,个人捐资最多的达15万元。二、贫困现状根据2009年3月5月的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调研统计数据,全县贫困人口总量106716人,贫困户34835户。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21.5%,全县总人口的18.8%。其中,农民人平纯收入1196元以下(含

7、低保人口)有23717户、62121人,占贫困人口总量的58.2%,占农村总人口的12.5%,全县总人口的10.9%;人平纯收入11961756元的有5196户、20065人,占贫困人口的18.8%,占农村人口的4%;人平纯收入17571900元的有3503户、14554人,占贫困人口总量的13.6%,占农村总人口的3%;人平纯收入19012000元的有2439户、9976人,占贫困人口总量的9.3%,占农村总人口的2%。(一)比2004年贫困人口数据增加的原因2004年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在册总量为6.47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637元以下)17000人,低收入人口(637元以上到882元)4

8、7700人。从2004年到2008年5年间静态数据共减少贫困人口6.87万人。这次专项调查统计的贫困人口总量是106716人,有劳动能力的59686人,其中人平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62121人,人平纯收入11972000元的44595人,按贫困人口静态数据到2008年我县应该是完成了扶贫任务,但这次调查摸底统计的数据反而比200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增加了42016人,为全县农村人口的8.5%。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我县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地区,2006年曾发生了“715”、“726”特大洪灾和2008年的“125”特大冰雪灾害。受灾人口之多为历史罕见,惊动了国务院和中央高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

9、志先后2次来郴州到宜章视察灾情,亲临现场指挥抗灾抢险。连续的自然灾害使得刚刚脱贫、还根本不具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农民群众大面积的集中返贫和致贫,造成贫困面的扩大,贫困人口急增,因灾致贫返贫人口达78400人,通过开展生产自救和扶贫开发,当年脱贫20000人,现仍有贫困人口58400人,为全县贫困人口总量的55%,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1.8%。(这部分返贫人口的相当一部分是我们在考虑争扶工作的需要,早作准备逐年增加的。)第二,从2004年建档立卡以来,因病、智、残等致贫的新增贫困人口3721人,为全县贫困人口总量的3.5%,占全县农村人口的0.7%。第三,我县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东部乡镇发展较慢

10、,相对贫困人口增多,在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后,扶贫的面将更广,覆盖的贫困人口也将更多,这次调查统计显示11972000元的贫困人口有44595人,为全县贫困人口总量的41.5%,占全县农村人口的9%。(二)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通过二十年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剩下的这部分贫困人口致贫原因是千差万别、各有不同的,但致贫原因还是带有共同的普遍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因灾致贫;2、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生活条件极差;3、生产资料匮乏,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产出少;4、因病和残疾致贫;5、因学致贫(家里的孩子考上高中或大学后);6、因智力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发展能力差,对生活丧失信心致贫;7

11、、居住在偏远山区、信息闭塞,发展滞后。1、自然资源贫乏。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比较,差别最大的是交通,由于交通不便,农业生产单位成本增高,农民生活费用增加,农产品外销收入减少。其次,贫困地区农户拥有的耕地少而贫瘠,单产低,坡度大,丘块小,耕作费时费工。如莽山瑶族乡部分村组还存在着“挂田”,特别是高寒山区,边远地区无法种植双季稻。如沙坪乡的欧家洞村,地处“西边岭上”,属五岭山脉的高寒山区,9组的李国亮,现年50岁,家有4口人,大儿子20岁,小儿子有智力障碍,全家只有2.4亩水田,人均0.6亩,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只能种一季,单产只有500多斤,且田块分散在山沟旁,1亩水田就有20几块梯田,耕作起

12、来劳动强度大、产出少、效益低。再是严重缺水,全县还有59个贫困村未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关溪乡有8个村委会所处煤炭采空区,农民靠建塘蓄水饮用,干旱季节塘水干枯,农民饮水相当困难,县委、县政府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秋季,两度派消防车送水供关溪农民饮用,每天8车,每次持续时间达2个月之久。俗话说“高山有好水”,但由于森林过量采伐,造成水源不足甚至断流,高寒山区农民已经出现了饮水困难。全县有水田面积25.1万亩,其中天水田4.36万亩,主要分布于贫困地区(资料来源:县统计局2007年农业普查报表)。新华、平和、太平里、关溪、白沙圩等乡镇的喀斯特地貌区溶洞多,水土流失严重。2、劳动力资源贫乏。从

13、这次调查和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统计的情况来看:“缺乏劳动力”、“年老体弱”的占30%,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2.3人,而非贫困农户负担1.6人,半劳动力贫困农户占56%,非贫困农户只占43%。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和小学文化的占65%。这足以说明贫困人口劳动力资源贫乏,人口资源禀赋较差。劳动力是农民致富的重要资源,贫困人口劳动力少而弱,成了致贫的重要原因。3、家庭积累贫乏。家庭积累特别是金融性资产积累是农民进行再生产的资本。贫困农户由于积累少,只能从事传统结构,传统方式的简单再生产,要进行创业投资既无资本又无技术,更不可能有规模经营,产业结构的调整十分困难,增收渠道单一,脱贫

14、致富困难。4、增收门路狭窄。贫困农户由于家庭特征所限,增收门路相当狭窄,一年饲养两头猪,几只鸡,养牛为耕田,作物种植是稻谷加稻草,红薯加苞谷,农产品商品率低,更谈不上深加工,外出务工人员比率小。5、特殊开支或消费导致的贫困。这种家庭人平纯收入超出贫困线,由于某方面开支过大,家庭消费结构也偏离恩格尔系数规律,形成收入上的非贫困户,实际生活中的贫困户状态。主要有重大疾病就医导致的贫困,天灾人祸引发的贫困,牵涉人口数量较多、维持贫困状态时间较长的是高中、大学阶段教育消费导致的贫困,具体承担农户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足以导致一个中等收入家庭陷入贫困状态。据统计全县农村因教育消费导致贫困的有3714户13

15、098人。如迎春镇大坪村李邦辉家,从儿子读高中到2008年考上广州医学院,前后共花费了6万多元,现已举债3万多元,等到5年的学业完成要举债6-7万元之多,家庭生活因此陷入贫困沼泽难以脱贫。另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家庭,有些是举债就读,至今未还清欠款,依然处于贫困状态。6、自然灾害频发。宜章的河流水系属珠江流域,防洪体系治理工作依然处于两不管的边境劣势状态,河堤崩塌、河道淤塞到处可见,沿河一带农民每年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2006年7月15日,四号强台风“碧利斯”危害宜章,事隔10天后的7月26日,宜章又遭五号强台风“格美”袭扰,全县27个乡镇普降暴雨,形成了宜章罕见的,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受

16、灾人口45.01万,被洪水围困群众18740人,死亡28人,房屋淹水97652间,倒塌15296间,即将收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29.48万亩,其中绝收13.55万亩,毁坏耕地9.06万亩,死亡大牲畜35766头,150余条通乡、通村公路中断,冲毁路基86.36公里,冲毁路面106.16公里,冲毁桥梁48座2791延米,冲毁涵洞138道,塌方337处,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9.47亿元。2008年元月25日又再次遭遇特大冰冻灾害,导致全县因灾返贫致贫人口达7.84万人。如城关镇水浸窝村靠200万元扶贫资金培植了6000亩杨梅产业,该村2007年农民人平纯收入靠这一产业已达到6215元,但2008年初的冰灾使该村的杨梅树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村民一夜之间又回到了贫困行列。三、申扶工作进展顺利从2007年起,县扶贫办就开始着手对“争国保省”申扶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于同年9月20日完成了宜章县“争国保省”申报工作分析报告,并向县委、县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