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壶口瀑布》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zh****ng 文档编号:118355299 上传时间:2019-12-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衡《壶口瀑布》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梁衡《壶口瀑布》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梁衡《壶口瀑布》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梁衡《壶口瀑布》阅读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衡《壶口瀑布》阅读练习及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梁衡壶口瀑布阅读练习及答案(三)(8 分)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 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 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 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 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 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

2、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 道深沟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 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 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 来被我们看见。 梁衡壶口瀑布13.试就选文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及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 分)14.选文语言极富审美价值,试任选角度作简要赏析。(4 分)答案:13.答案:抓住特征,尽显自然风采。示例一 突出了壶口狭窄容不

3、下河水,河水向两边涌 流或从滩壁散开的情景,呈现壶口瀑布的多样态势,表现其雄奇壮观、如乐如画的 审美特性。示例二 突出了石头的多样形态,反映出河水的巨大威力。多角度表现自然风貌与魅力。既正面泼墨于瀑布之水,又侧面落笔于水下之石。 石的束缚是瀑布形态形成的原因,石的形态又展现了河水的伟大力量。两者互为因 果,有力表现了黄河的个性。山水风貌与人生哲理自然融合。示例一 作者表现自然山水注重以形传神,呈现 山水孕育的精神品质,然后建立起与人生哲理的必然联系,自然升华,水到渠成。 示例二 从山水描写中自然领悟出人生哲理。如河水沿着龙槽边沿轰然而下,“夺 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表现了“死地必生

4、”、一往无前的性格。再 由河水个性领悟出人生哲理:历经磨难铸成自己伟大的性格。(示例一、示例二) 这样写丰富了作品内涵,升华了主题,启人心智,发人深思。定点换景,层次分明。以河心为立足点,先写水再写石;不断转换观察视角:或 平视龙槽两边,或回视脚下,将水石形态尽收眼底,层次井然。评分:答对一个得 2 分,特点和作用各 1 分;答对 2 个得 4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14.答案:示例一 鲜明的形象性。把瀑布比作“一卷飞毯从空抖落”和 “一卷钢板出轧”, 形象地写出瀑布平展、宽厚的形态和凝重、猛烈的气势。示例二 善用拟人,移情于物。如用“走”“进”“折返”“觅”“淌

5、”“哀哀” 等词语,以拟人手法生动活泼地表现水的形态、情态和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发读 者的联想想象,富有感染力。(或如“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以人的行为动作和情感态度来写水,把水的形态、精神表现得栩栩如生。) 示例三 锤炼词语,精准表达。如第二段用“凿”“旋”“切”“剁”等动词,形 象而确切地展示出石的不同状态,反映出水流的多种形态和神奇的力量,刻画出 河水柔中有刚、顽强无畏的个性。示例四 整散结合,张弛有致。如“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从空抖落”,长短 句使节奏大起大落,有力表现河水奔流而下的壮观景象。如“或钻石觅缝如 丝如缕”,用整饬短促的语句,突出河水流动的不同姿态,用缓慢的散句表现河 底巨石的静态特征。整散结合,张弛有致,富有节奏韵律。示例五 典雅凝练,韵味无穷。在文学语言中,吸收古诗文的精华,使其语言格调 高雅、凝练蕴藉。如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等四字短语,简 练整饬,含意隽永,富有古典韵味。评分:说明角度和赏析各 2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