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73392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18320109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73392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73392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73392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73392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73392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7339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73392(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 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 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 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 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

2、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一)科学的实践观 1 1、实践概念、实践概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 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 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的基本结构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 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个体 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实践的 基本结 构: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知识 客体)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 、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3、这些工具 、手段的程序和方法。(物质的 有形的,符号的无形的)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 体 客 体 改造和被改造 的实践关系 反映和被反映 的认识关系 需要和被满足 的价值关系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的目 的和实践的方案 二是主体按照目的和方 案实际地作用于客体,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 方案变成实际行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 节,使实践目的, 手段和结果按一定 的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

4、主义对认识本质的 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旧唯物主义 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 义的认识论 1 2 把握认识的本质,要划清两条对立的 认识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 质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特点:直观的、照镜子似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 缺陷: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特点: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反映论。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摹写性 创造性 二者的统一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5、(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实践认识 辩证关系 飞跃条件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 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 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 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 事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第一,勇于实

6、践,深入调查,获取十 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运用辩证思 维的方法,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制作加工。 F= G M1 M2 / R2 感性认识认识理性认识认识 通过过感官得到通过过思维维抽象得到 直接性、生动动性、具体 性 间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质的 感觉觉、知觉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低级阶级阶 段高级阶级阶 段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 第二次飞跃 认识 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目的 第二次 飞跃的 必要性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

7、去,为群众 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第 二次飞 跃的条 件 第一,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需要经过实践理念、实践方 案、实践手段等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还必须为实践主体(群 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 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 无限性。 反复性 和无限 性的原 因 第一,人们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 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某一具体认识过程,经过多次 反复达到了预想的结果,

8、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人类的整个认识过程来 说,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是无限发展 的过程。 主观和客观、 认识和实践的 统一是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 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 要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 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概念: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认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

9、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最后,真理具有主观的形式。 真理 从形式看从对象看 人的主观的 认识、思想 客观事物的本 质及其规律 相一致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这是真理的唯物论) 真理既有 绝对性 真理又有 相对性 从真理的辩证法看 二者的辩 证统一关 系 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 指真理的无条件 性、无限性。 从真理的客观性看: 从世界的可知性看: 生命的秘密 从真理的客观性看: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 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 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 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毕达哥拉斯 A C

10、 B c a b a2+b2=c2 毕达哥拉斯定律 例 从世界的可知性看: 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 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 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 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如何理解真理的相对性? 伽利略的胜利 真理的相对性是 指真理的有条件 性、有限性,是 在一定条件下人 们对事物的正确 认识总是有局限 的、不完全的。 从真理性认识的广度看 : 从真理性认识的深度看 : 从真理性认识的广度看: 伽利略的胜利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 以及认识

11、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 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 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从真理性认识的深度看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 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 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二者是 相互渗透和相 互包含的: 第二,二者 又是辩证转 化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 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 ,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 表现出来。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 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 发展的规律。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的

12、辩证关系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 方面、两种属性,从“静态”上看,任何客 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从“动态” 上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 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一个过程。 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 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是 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 上性辩证统一的。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决定 表现 指人的认识、思维能 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即 人类思维按其本性、可能 、使命和终极目的来说, 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 客观世界的。 指在现实中生活和 活动的每一个人、以至 每一代

13、人,由于受到主 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其认识、思维能力又是 有限的和相对的。 (三)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与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相违背的 错误认识,是对客 观事物本来面目的 歪曲反映。 真理 谬误 符合 不符合 主观客观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 谬误既 对立又 统一的 关系: 首先,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 ,真理与谬误有本质区别,真理就是真 理,谬误就是谬误,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 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14、与不确定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 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 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 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 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中国 )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 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 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命运 和前途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 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 义的思想基础。 年月日 邓小

15、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 的讲话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 首先,真理的本性在 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 其次,实践具有直接现 实性的特点。 主观 认识 客观 实际 通过实践对照 真理 相符合 谬误 不相符合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只有那种能够 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 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 理的标准,而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只有社会实践。 逻辑证明在人们探索和论证真理的过程中具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逻辑证明是不能充当检验真理 的标准。 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 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 真理的标准。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 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 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门捷列夫 (1834-1907) 门捷列夫预言了类硼、类铝、类硅、 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预言经过实践得 到了证实。 UFO外星人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