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西省IP电话网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8283202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江西省IP电话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9年江西省IP电话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9年江西省IP电话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9年江西省IP电话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9年江西省IP电话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江西省IP电话网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江西省IP电话网可行性研究报告(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公用IP电话网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九九九年五月目 录一、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范围1、 依据12、 范围2二、 IP电话的现状、标准、发展及问题22.1IP电话的现状22.2IP电话标准32.3IP电话的发展62.4IP电话存在的问题8三、建设IP电话网必要性与可行性93.1建设IP电话网的必要性93.2建设IP电话网的可行性103.3简要结论11四、IP电话网建设方案114.1总体方案114.2实验网业务类型134.3网关及关守的设置方案134.4实验网网路组织164.5协议与信令244.6IP网关的同步274.7号码与地址274.8基本业务流程284.9基本通信过程294.10拨号程序314

2、.11用户身份认证314.12计费344.13网络管理354.14业务管理364.15服务质量问题364.16安全性38五、 实验网容量、电路估算及能力要求385.1IP电话网的容量及建设规模385.2网关与IP网络互连带宽测算435.3IP网关的安装地点445.4处理能力要求445.5网络的建设规模45六、设备配置及投资估算466.1网络节点结构466.2设备配置476.3投资估算48七、工程进度安排49八、 工程组织及实施计划50九、人员培训50十、工程经济分析51一、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范围1、 依据(1)江西省数据通信局关于委托进行江西省公用IP电话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函(2)信息

3、产业部信部1998403号关于启用特服号“179”为公众多媒体通信网语音服务接入码的通知(3)邮电部北京设计院1998年1月编制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CHINANET)二期扩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4)国际电信联盟组织ITUTH323建议(5)部分相关部门、生产厂家及建设单位提供的文件资料2、 范围 本可研报告为江西省IP电话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 IP电话的现状、标准、发展及问题(2) 建设IP电话实验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3) 江西省公用IP电话网建设方案主要内容有:IP电话网技术协议的选择IP电话网的业务类型网关及关守的设置方案IP电话网的网路组织协议与信令IP网

4、关的同步号码与地址拨号方式基本业务流程和通信过程用户身份认证方式计费网络及业务管理网络服务质量和安全性(4) IP电话网的容量及能力测算(5) 设备配置及投资估算(6) 工程进度安排(7) 工程组织和实施计划(8) 工程经济分析二、IP电话的现状、标准、发展及问题2.1 IP电话的现状 当今的Internet不断地在变化着自己的位置,网络中流动的“比特”所代表的内容已从原来单纯的“数据”不断向“多种媒体”演变。网络中信息流量在不断增长,而基于Internet的各种业务的发展更是令人眼花。IP电话(Voice over IP,简写为VoIP)就是其中之一。 IP电话技术的发展归功于技术推动和市场

5、驱动。在过去的时间里,将语音转化成IP包的技术变得更为实用和便宜。另一方面,IP电话的核心元件之一数字信号处理器的价格在下降,这无疑也成为市场的催化剂。IP电话从9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由初期的IP电话软件时期进入到IP电话网关时期。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厂商竞相在这个市场中取得立足之地,将VoIP功能尽可能的内置到每个网络设备中,各种产品纷纷抢占市场。各家运营商亦纷纷开展这方面的业务。IP电话正走出实验室,进入网络,进入市场。 目前的VOIP技术已从具有语音服务的PC初级产品和仅限定在IP网络内部范围发展到多业务、高可靠性以及较好服务质量的含话音、传真、数据传送功能的电信业务。目前通过IP电话网关

6、(Gateway)来实现PSTN和Internet互通,从而实现PC到电话,电话到PC和电话之间的呼叫,并且话音通讯的质量也大大地得到改善,能够满足商用的要求。 通过网关等设备组织的VOIP网络,以PSTN做为对用户的连接,用IP网络代替了昂贵的长途传输网络,从而大大的节省了通话费用。目前提供IP电话服务的运营商主要来自大的ISP以及电信公司,它们提供的服务包括IP话音和传真业务。Forrester研究公司预计1998年长途IP电话业务将会达到3千万美元,到2001年将达到10亿美元。IDC预测98年IP电话呼叫量为1.98亿分钟,并将会以每年220的速度增长。下面列举几个提供IP电话业务公司

7、的发展策略: AT&T 1997年11月在Intranet上进行了IP电话实验。1998年5月,在亚特兰大、波士顿和旧金山三个城市推出IP电话服务,准备在未来12至18个月内大面积开展IP电话业务。 Bell Atlantic/GTE 两家公司合并后资产高大530亿,将超过AT&T成为美国最大的通信公司。 GTE的IP电话实验还仅限于公司内部,但将于1998年第4季度提供商用的IP传真业务。 Vocal TecVocal Tec宣布了“Next Gen电话”计划,和几个ITSP达成了市场合作协议。该计划允许PC用户拨号到这些ITSP,并利用其网关连接到一台普通电话机。这一业务已在全世界很多地方

8、提供,包括香港、莫斯科、巴黎、伦敦、东京、北京和美国的一些主要城市。 Global Exchange Carrier 和11个ISP宣布要建立一个全球的网络,提供IP电话服务,覆盖国家包括美国、英国、瑞士、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和以色列。 目前除了直接提供IP电话业务的运营商之外,也出现了一些进行IP电话业务批售、交换和结算的运营者。前者在各地安装自己的网关设备,后者一般具有自己的可以通达全球的骨干网络和结算中心,它类似一种会员组织,负责为加入到其中的会员提供全球的IP电话的漫游和结算。提供这种服务的公司有ITXC、GRIC、VIP Calling等,通过加入这些组织便可以提供通达

9、全球的IP电话服务。22IP电话标准2.2.1相关组织 IP电话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主要有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部门ITUT、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和多媒体远程会议集团(IMTC)等。(1) ITUT SG16 国际电信联盟的SG16研究组主要从事多媒体终端和安全问题的研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制定H.323系列建议。(2) ETSI TIPHONE工程组 该工程组的主要目标是规定一套业务互操作性要求,确定接口和功能方面的体系结构,对呼叫控制程序,信息流和协议进行规定,研究端到端服务质量参数,E.164地址与IP地址之间的转换,同时规定计费和安全方面的问题。T

10、IPHONE工程组希望向各类网络运营者都提供面向业务的解决方案,其工作主要基于H.323系列建议和现有的电路交换网标准。(3) IETF IETF制订新的信令协议。包括会话初始协议(SIP),Internet和PSTN的网络互通。IETF的IPTEL工作组负责制定相关协议和杠架文件,包括呼叫处理语法等。该工作组还写出了一些业务模型文件,描述由呼叫处理语法实现的业务并讨论语法的使用方法。另外还包括网关属性分配协议等。(4) IMTC IMTC由来自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150多个成员组成。宗旨是建立开放的国际标准,推动交互式多媒体远程会议的解决方案的应用和实现。IMTC的Voice Over I

11、P Forum不定期地进行一些活动来制订标准,促进IP电话业务。2.2.2相关协议 由于Internet的飞速发展,以及网上话音业务的巨大前景,在各厂商的积极推动下,上述组织积极推进了IP电话的标准化进程。 目前主要涉及的IP电话的协议如图21示意: 根据目前制定的协议情况和各标准组织的工作重点,与IP电话相关的协议主要可分为两大类:H.323协议和SIP协议。目前各组织对在IP网络上承载实时业务(话音、视频等)的方式均无不同,均是利用了源自IEIF的RTP协议,但是在呼叫建立和控制方面则有着不同的方案,其代表即为H.323和SIP。 (1)H.323协议 H.323属于ITU多媒体通信协议系

12、列H.32x,提供基于分组网络的话音、视频、数据和控制等协议。H.323支持点对通信及在MCU支持下的点对多点通信协议,H.323作为一个协议框架,提供了系统及组成部分描述、呼叫方式描述以及呼叫信令程序。H.323相关的协议包括H.263、H.261视频编码标准和G.711、G.723、G.722、G.728音频编码标准;T.120多点数据会议系列标准;H.225.0分组和同步标准;H.245系统控制标准等。其协议栈如图22示意:A、 视频编码:H.261、H.263;B、 话音编码:G.711、G.722、G.728、G.729、G.723;C、 数据通信:T.120;D、 呼叫控制:H.2

13、25(包括信令、注册、分组打包等);E、 系统控制:H.245(包括呼叫、功能协商等);F、 实时传送协议:RTP/RTCP。 H323协议经过多年发展,功能不断增强,受到广大厂商的支持。IMTC下的VOIP论坛已决定采用H.323作为Internet电话技术的基础。 H.323的系统结构包括:H.323终端、网关(Gateway)、关守(Gatekeeper)、多点控制单元(MCU)。 H.323终端:提供实时的双向音频、视频和数据通信。但H.323没有规定音频或视频设备、数据应用及网络接口。 网关:提供呼叫信令控制、信道信息的转换,以及H.323终端和其它ITU终端的互连技术。 关守:提供

14、管理机制,对网关资源进行管理;提供地址转换功能、呼叫控制、网络带宽管理等。 多点控制单元:提供会议控制及媒体处理功能。 由上述各部分,H.323系统构成及其它终端的互通如下图23示意:在H.323的系统结构中,值的一提的是H.323域的组成。H.323域定义为在统一控制下的一组网关集合。域的概念既有技术上的意义,也有管理上的意义。(2)SIP协议SIP是由IETF推出的会话初始化协议,是种基于文本的协议,采用SIP规则资源定位语言描述。它不象H.323提供了所有的通信协议,而是只提供了呼叫的建立与控制功能。它应用于IP电话,与H.323建议相比,具有简单、灵活的特点,不象H.323非常复杂。S

15、IP协议目前还处于IETF的标准化阶段,支持的厂家很少。除SIP协议外,IETF目前还在研究其它的与IP电话等应用有关的协议,如SGCP(简单网关控制协议)、IPDC(因特网协议设备控制)等。2.3IP电话的发展2.3.1数据与话音融合的趋势 随着对数据交换网络投资的增长,维护单独的语音通信设施将会变得昂贵和复杂,所以大多数的网络计划者不愿意长期同时运行多个网络,而倾向于尽可能的将通信设施进行合并。将数据和语音通信综合起来可以节约成本,更有效地利用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分组交换声音技术的出现使服务商和最终用户可以将声音和数据综合起来。电信公司也认为,背负费用高昂的电话网可能将会过时,因此正在为把话

16、音与数据网络合并而努力。不过这种趋势并不是要用Internet取代电话网,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是种集成的趋势。 据统计和预测,在2000年以后,数据通信总量将很快超越语音通信总量,并且以不可逆的趋势增长。数据网络的重要性以及数据网络容量的不断扩展给数与话音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在承载话音方面,VOATM技术、VOFR技术以及VOIP技术在不断发展之中,而VOIP以其自身的特点在应用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2.3.2市场的发展 IP电话的出现预示着传统的电信业正面临挑战。IP电话要和普通电话竞争,成为未来语音通信的一种手段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语音质量应与普通电话相当;二是呼叫和建立连接的方法要简单、

17、方便;三是要有统一的标准,世界各地各厂家的产品能互相通话,并且还应建立相应的计费方法和利润分配机制。由于IP电话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和时代特征,一旦上述问题能较好地解决,IP电话会对传统电话产生巨大冲击,在市场方面占据一席之地。 据IDC1996年公布的报告显示,在IP电话推出的第一年,1995年,全球的IP电话用户数为50万,到1997年跃升为500万,而据IDC预测1999年底将达到1600万。IP电话用户数每年以239的速度增长,据IDC预测,到2000年IP电话用户市场份额将达到15,2005年将达到34。 另据美国Forrester Research公司估计,美国IP电话服务营业额将从

18、1996年的0美元上升为2004年的20亿美元,届时IP电话服务的营业额将占长途电话总营业额的4左右。 Telephonty对全球基于IP的话音预测显示,到2000年基于IP的国际电话业务量将占20以上,而国内IP电话业务只占2.5。所有应该注意到国际IP电话市场比国内IP电话市场份额大得多的情况。 另据市场研究机构IDC、Forrester Research、Frost&Sullivan和Aberdeen Group的预测,到2000年美国IP电话中,用于国内通信的业务量将达到85亿分钟/年,用于国际通信的业务量将达到40亿分钟/年。2.3.3标准的发展 H.323协议一直在发展变化与改进完

19、善之中,诸如Fast Connect方式的推出、GK与GK之间通信协议的争论等。 目前H.323最新版本2,明年可能推出版本3(包括H.323 V3和H.225.0 V3),届时在GK互通问题等方面可能会有突破。H.323标准的内容亦不断丰富,如l H.323 Annex D(Real Time Internet Fax)l H.323 Annex E(Call Connection over UDP)l H.323 Annex F(Single Use Terminal)l H.323 Annex G(Communica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Domains)

20、l H.450.1(Supplementary Services)l H.450.2(Call Transfer)l H.450.3(Call Diversion)l H.450.4(Call Hold)l H.450.5(Call park/Pickup)l H.450.6(Call Waiting)l H.450.7(Message Waiting)等。 随着这些标准的逐步推出和完善,H.323系列的功能将更加强大。另外,IETF组织在avt、iptel、mmusic、fax、sigtran等工作组中对IP电话相关的技术也一直在进行研究。SS7信令和智能网技术在IP电话业务中的应用也有所进

21、展。SS7 Signaling Gateway、SS7 overTCP技术、IN与Internet结合技术等的发展亦应予以重视。2.4IP电话存在的问题2.4.1承载网络问题 TCP/IP协议最初是为提供非实时数据业务而设计的。IP协议负责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不进行检错和纠错。因此传统的IP网传送实时音频、视频能力较差。随着IP网络设备处理能力以及网络带宽的不断加大,目前的IP网络传送实时音频、视频能力已大大增强了。另外在提供QOS方面,一些相关的协议,如RSVP,以及网络中的控制方法,如流量控制、队列管理、拥塞控制等已实现并可付诸实施。 应该注意的是,VOIP的应用会对Internet有着极

22、大的影响。八十年代后期,Internet曾受到一系列阻塞崩溃的困扰,其原因是ICP流控制和错误恢复造成网络缺陷。“慢启动(SlowStart)”特征的引入就是为了消除这个毛病,目前在所有的TCP应用中都被采用。如果VOIP在Internet上被大量使用,由于VOIP主要采用了UDP,将会有相当部分的Internet流量没有慢启动的限制,对于Internet的影响后果尚不得而知。 Internet本身的问题反过来又影响着VOIP业务。由于Internet的流量和流向极其动态化,因此在Internet上部署VOIP应当慎重仔细,应该考虑如何保证IP电话的通信质量问题。在普通电话网上,时延带来的影响

23、很小。但在IP电话业务中,网络和网关带来的时延都可能会严重地影响通信的质量 。这就要求运营商必须通过在网络中实现QOS的服务来实现带宽的合理应用,从而满足IP电话业务对于实时性的要求。2.4.2标准及互通问题 IP电话的互通性问题,包括产品的互通和业务的互通是制约IP电话发展的最大的障碍。影响互通性关键的问题是有关IP电话的标准还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当中,1999年随着H.323第三版本的制订,将是解决互通性问题最关键的一年。预计在此之后各个IP电话设备厂家在产品互通性方面将得到较大的改善。IP电话运营商之间的业务到和结算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运营商之间必须签署合作协议,使用户可以享受到象传统电

24、话服务一样更大范围内的服务。目前IMTC的有关IP电话的服务互操作性执行约定(Service Interoperability Implementation Agreement)在发展之中,目前已有1.0版本的内容。另外,TIPHON也定义了Open Settlement Protocol OSP用于解决域间或是不同运营者之间的用户漫游、呼叫路由、计费结算等问题。三、 建设IP电话网必要性与可行性3.1建设IP电话网的必要性(1) 建设IP电话网是业务拓展的迫切需要 Internet自商业化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特别是在WWW这一重要应用普及以后,其发展速度非常之迅速。从开始的一些UNIX应

25、用,如ftp,email,talk等,发展到一个以TCP/IP为基础的,能够进行各种应用的IP网络。随着Internet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各种技术、标准的逐步成熟,通过Internet来提供话音、数据、图象、传真、IVR(交互式语音应答)成为现实,服务内容的广泛化与多样化成为可能。当今信息社会具有五大关键特征:技术多样化、业务综合化、产业融合化、市场竞争化和用户可选择性。因此,中国电信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电信运营者,从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业务的角度出发,应该率先在Internet网上组建IP电话网,积极探索电话语音业务的发展,摸索新业务的发展模式,在中国邮电通信的发展中走在最

26、前面。(2) 建设IP电话网是市场驱动与竞争需要 IP电话与传统电话相比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廉价。通过Internet,只需支付市内话费以及相应的服务费就可拨打国内、国际长途,这对传统的电话市场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虽然IP电话通信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电话通信的主要方式,但是,甚至是最保守的市场观察家也认为,如果传统电话通信继续保持目前高昂的价格体系,IP电话对传统电话的冲击程度将越来越大,并有最终吞并传统的电话业务的可能。 国际上各大电信公司都清醒地认识到IP电话的未来发展趋势,纷纷投资建网开展业务,规模也逐步扩大。除上文提到的AT&T等公司外,美国USA GLOBAL LINK公司,在35

27、个国家开通了IP电话业务,仅在德国就有66个基地站,其中每分钟通信费用仅为0.25-0.5美元,为用户提供了电话预付卡等多种服务方式;还有一些中小规模的公司在全球各地纷纷开展IP电话业务。ITSP(Internet Telephony Service Provider)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产业景象。而IP电话用户群也因低廉的价格愈来愈庞大与扩展,用户数逐渐增长,增长基数愈来愈大,IP电话业务的出现,虽然降低了电话业务的总体收入,但刺激了长话业务的新的市场需求,增加了长途电话的业务量。 国内IP电话业务现尚未形成规模的市场,但需求与呼声渐起,而且愿意组织和经营IP电话者大有人在,国

28、外公司在国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联合开展IP电话业务,有些与国内通信公司已有合作意向,另外还通过一些隐性方式悄悄地开放业务。此现象已出现在全国许多城市,一些省局给电总打报告寻求对策。 IP电话是所有的电信运营者必须面对的现实,中国电信同样面临挑战。因此,中国电信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密切跟踪IP电话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积极组建IP电话业务网,以扩大在IP电话市场的占有率为目标,这是对传统电信业务的最好保护,也是迎接挑战的重要战略。(3) 奠定全省IP电话业务网基础 中国电信已于97年底在广东和湖南进行了IP电话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成果。随着Internet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IP电话技术、标准

29、的逐步成熟。面对IP电话的迅速崛起与发展,江西电信应面对现实,以获取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在电总实验的基础之上,制定全省开展IP电话的技术方案,策划IP电话的业务包装、营销体系、价格体系、制定投资计划,组建全省IP电话网的网络结构,奠定全省IP电话业务网基础。同时,通过积极推进网络电话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我省的通信技术革命跟上世界潮流。3.2建设IP电话网的可行性(1) 丰富的用户资源是前提条件 据报道,我国的电话用户每天净增7万户,预计今年内用户总数将突破1亿户。到2000年,我国交换机总容量将从1997年底的1.1亿门增加到1.9亿门,全国电话普及率将由平均每百人8.11部提高到11部。

30、其中,城市将达到平均每户一部电话,农村将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 丰富的用户资源为IP电话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普通电话用户在不必更新原有的话机的条件下即可通过基于PSTN和Internet的电话网络服务器,拨打网络电话,可以在长途尤其是国际长途的通话上节省大量费用。中国既是一个电信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庞大的电信市场对电信运营者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在全省人民收入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公众对廉价通信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IP电话在江西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2) 中国电信具备良好的网络基础 Internet的飞速发展为世人所瞩目。从日内瓦召开的INET98得到的数字表明:截止到1998年7月,网

31、上已有域名逾300万,主机4500万,到1998年1月有240个国家组建了IP网络,拥有一亿用户。目前全球有Internet服务商7500家,其中4500家是在美国以外的地区,预计到2000年12月将有3亿10亿用户。 在国内,我国已基本建成了覆盖面广、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数据通信网络,且用户发展和业务收入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电信拥有覆盖全国范围的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网)和CHINANET(163网),目前国际出口带宽已到达77Mb/s,各省会节点间和部分省会到地市之间带宽今年年底将大部分提速到155Mb/s,少部分提速到34Mb/s。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32、骨干网自1996年在全国范围内投入试运行以来,截止98年10月底,全网已开放用户约63.4万个,其中含专线用户1494个,拨号用户63万多,98年10月与国际间交流的信息量达2267万光字节。到1998年10月底,全网业务收入为3.43亿元。目前网络已覆盖全国近300个城市。CHINANET网络拓扑采用分层结构,按其功能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核心层、区域层和接入层。其中核心层和区域层构成CHINANET骨干网,各省网作为接入层。CHINANET的建成投产,对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对信息通信的需求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并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中国公众多媒体服务网络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

33、、西安、南京、武汉、沈阳八大区中心城市设置联网设备,这八个节点构成联网网络的骨干网。各省内多媒体网络节点直接与骨干网节点相连接。中国公众多媒体服务网络是利用Internet的WWW技术组建起来的一个信息服务网络,该网络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为国内公众用户提供语音、图像、图形、动画、文本等一个开放的、丰富多彩的、易于使用的多媒体信息网络。利用该网络可以向社会各部门和公众提供各种接入服务和信息资源共享,向用衣开放全程全网的组织业务。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与CHINANET在我国并举发展,互相补充,向各种应用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因此,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为IP实验网的创建和IP业务电话的发展提供了相当有利

34、的条件。(3) 江西电信具有完善的组织体系保证邮电部数据通信局已于97年底在广东和湖南进行了IP电话的实验,对IP电话的相关技术和业务流程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江西电信在网络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积累了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培育了大批的技术与管理人才。IP电话业务作为一种新型电信业务,江西省数据通信局从一开始就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IP电话网的建设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跟踪小组,在人员安排、设备配备等方面优先考虑,为全省IP电话网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相信在省管局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规划,统一安排,经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江西公用IP电话网的建设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3.3简要结论 从以

35、上的论述可见,江西省公用IP电话网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它的建成投产对于促进电信新业务和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工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四、 IP电话网建设方案4.1总体方案4.1.1 IP电话网的协议选择 出自ITUT的H.323协议,经多年发展功能不断完善增强,受到广大厂商的支持。IMTC的VOIP论坛已决定采用H.323作为Internet电话技术的基础。SIP协议目前还处于IETF的标准化阶段,支持的厂家很少。其他专有协议也仅限于厂商自用,尚未标准化与通用化。 根据标准发展情况,本可研建议实验网中IP电话标准采用H.323协议。对于其它的协议及技术

36、动向应予以密切注意。4.1.2IP电话网的构成IP电话网是通过网关/关守及其他支持系统将现有公用电话交换网与现有IP网进行互联,利用IP网在技术及经济上的优势,最大限度使用IP网资源,实现电话业务在两网中互通。网关/关守及支持系统是IP电话业务网中网络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担负着通信协议转换、地址转换、呼叫连接、身份认证、计费、采集和网络管理等作用;现有IP网主要负责提供网络传输通路,保证网络信息的连通性及可达性;现有电话网负责用户的基本接入与连通,完成端到端通信。IP电话网的构成如图41所示。 根据CCITT H.323协议,网关、关守和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定位为: 网关(Gateway,以

37、下简写为GW)的主要功能定位为: 语音编码转换(PCMH.323 Audio Codec); 通信协议转换(SS7/R2/Q.931-RAS、H.225.0、H.245); 呼叫建立/拆除(H.323); 为电话用户提供IVR; 单独或与GK配合完成计费。 GW相当于在IP网络和电话网之间的“桥”,完成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之间的协议转换,对于不同的话音传送格式和不同的通信规程进行翻译。 关守(Gatekeeper,以下简写为GK)的主要功能定位为: GW路由(IP地址E.164地址转换); 呼叫认证/授权控制; 带宽控制和管理; 域管理; 采集原始计费信息。 GK是GW的管理者,控制GW完成呼叫

38、接续过程。GK应完成用户信息、GW信息的收集与管理、GW路由策略的构造与实施、GW状态管理等内容的域管理;与认证中心配合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及授权控制;在总体上进行服务质量管理,如呼叫允许控制、带宽管理等。为了加快呼叫建立时间,GW上亦可具备地址转换缓存功能。支持系统主要包括认证、计费、网管及业务管理中心。认证中心负责存储用户在基本数据,完成用户的身份认证;计费中心负责计费信息的采集及处理并最终产生计费话单;网管中心负责网络设备的监控及故障处理;业务管理中心负责业务管理。4.1.3 IP电话网建设的基本思路 由于IP电话是一项新兴业务,其发展前景难以预测,从今后长远战略发展及保持网络长久稳定性方面

39、考虑,该网的建设应本着兼顾近远期发展基本原则,从远期着眼,近期着手。考虑到IP电话在业务及技术方面尚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初期网络规模不宜过大,但网络的设计与规划应按远期进行。4.1.5 江西省公用IP电话网覆盖范围 全省十一个地市。4.2 IP电话网的业务类型 按终端类型划分,IP电话业务可分为:PC到PC、PC到电话、电话到PC及电话到电话四种类型。 按业务区域划分,IP电话业务可分为:国内IP电话业务和国际IP电话业务两种类型。 按主叫类别划分,IP电话业务可分为:主叫IP电话业务和记账卡IP电话业务两种类型。主叫IP电话用户使用主叫电话号码标识自己的身份,记账卡IP电话用户使用记账卡号和

40、密码标识自己的身份。 按业务类别划分,IP电话业务包括IP语音业务和IP传真业务。 本期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实现IP电话网与传统电话网的网间互通。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本网中将重点开放PC到电话和电话到电话两种类型的IP电话业务(含语音和传真),IP电话业务的服务区域包括国内IP电话业务和国际IP电话业务,本地IP电话业务不开放。同时为全面验证IP电话的网络运营情况,IP电话网中IP电话的主叫类别应包括主叫IP电话和记账卡IP电话两种形式。由于PC用户只使用记账卡号和密码标识自己的身份,故主叫IP电话仅限于电话网中的用户使用。IP传真业务目前只提供主叫用户类别的方式。4.3网关及关守的设置方案4

41、3.1 IP电话网域的组成 根据H.323建议,一组GW以及管理它们的GK构成了一个H.323域,域内的呼叫过程和地址转换相对独立,GW和GK的实现方式因各设备厂家技术而异。有些厂家将GW与GK的功能合并在一起,也有部分厂家将这两部分功能通过不同的设备实现。IP电话网中的域的组织方式可能有:(1) 集中式集中式方式中全网是一个域,由一个GK集中管理,设置统一的计费/结算中心,网管中心和数据库。(2) 半分布式方式 半分布式方式中全网设备多个GK,但用户数据统一管理。设置统一的计费/结算中心和网管中心。(3) 分布式方式 分布式方式中全网由多个域组成。 IP电话网内基于H.323的域组织是涉及互

42、连互通的重要问题,在以上三种方式中,半分布式组织方式结构不太清晰,GK的作用不明显,不建议采用,针对集中式和分布式的方式,本可研提出两种域组成方案: 方案一:江西省IP电话网全网采用一个域的集中组织方式,南昌的数据通信网管中心设置一个GK,负责全网所有的GW。 方案二:江西省IP电话网全网采用两个域的分布式组织方式,选取省网的两个核心节点分别各设置一个GK,形成双星型结构,每个GK负责管理五个地市的GW。 在上述两个方案中,方案一为集中式组织结构,管理方便,容易处理用户漫游功能,便于业务开展。但是由于GK在控制和管理功能方面成为网络的中心,因此当IP电话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们可能形成业务的

43、瓶颈。这种瓶颈反映在GK的处理能力、能管理的GW的数量方面和用户数据库能容纳处理的用户数量方面。虽然目前尚无量化关系的理论公式,但在开放业务实践中可逐步积累和摸索经验。因此,随着业务种类和各地业务量的发展,江西省IP电话网的远期目标网应根据业务和地域划分进行分布式域组织的规划。方案二全网设置两个GK,各负责部分GW,与远期目标网靠近一些。两个域的组织需要GK之间进行互通,但目前尚缺乏GK互通的国际标准,只能采用厂家的专用技术。 比较两个方案,本可研建议从业务量出发,考虑到IP电话网初期业务种类较少、业务量较小的情况,初期采用方案一。方案一相对来说便于建设及业务开展,较容易把握全网,也可以灵活地

44、向将来目标网转化。4.3.2江西省IP电话网网关及关守的设置方案江西省IP电话网网关及关守的设置方案如图45所示。在南昌、九江、赣州、新余、宜春、萍乡、吉安、景德镇、抚州、鹰潭、上饶等11个地市各设置1套网关,负责各城市用户的接入,执行用户语音编码转换,通信协议转换及呼叫建立/拆除功能;另外在南昌的省数据网管中心设置GK,负责实验网内地址转换、呼叫认证、授权认证、带宽控制、采集原始计费信息等功能;同时,为保证网络管理的完善,在省数据网管中心设置支持系统,实现认证、计费和网管等功能。4.4江西省IP电话网网路组织4.4.1网路组织原则 IP Phone基于IP技术,其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尤其在资

45、费上的优势,决定了在IP电话网网路组织上应最大限度利用现有IP网。由于IP电话业务承载主体主要采用IP网络,同时为了满足电话通信的全程性,IP网应与电话网互连,通过IP网与电话网共同构成IP电话网。因此江西省IP电话网的网路组织存在与电话网互联侧面和与IP网互联侧面。对于网路互连的组网原则如下:(1) 为充分利用IP电话网资源,网络设备尽量靠近用户,应遵循“近端入网、远端出网”的组网原则。(2) 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把近期IP电话网作为远期大规模实用网的基础来考虑。(3) IP电话网的建设应将对现有电话网及IP网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尽量避免原有网络的变动与调整。(4) 保证通信的全程通

46、达性,对IP电话的被叫区域不做限制。(5) 保障网络的安全性,提供对用户的统一业务管理。4.4.2 IP电话网与电话网互连的网路组织4.4.2.1IP来话网路组织由电话网进入IP网的话务称为IP来话。(1) IP电话网的来话网路组织 由于IP网的话源为现有电话网的用户,本着“就近入网,充分利用IP网资源”的组网原则,IP网关的设置应尽量贴近用户,由于IP电话在长途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长途通信距离越长,优越性越明显,因此在各个本地网建立IP网关对于大力发展IP电话业务是十分有利的。在本地网范围内,现有电话网用户发起的IP电话业务可通过本地网的市话汇接局及移动关口局进入IP网关,同时根据话务量的

47、大小,IP网关也可与市话端局及移动端局直接相连。为保证互连网路组织的安全,IP网关应尽可能与2个以上的市话汇接局及移动关口局相连,同时IP网关的设置也应采用双备份。 对于IP电话网的来话网路组织存在三种方案。 方案一:IP网关设备与本地电话网的市话汇接局及移动关口局之间设置直达电路。市话汇接局至IP网关设备间的中继电路负责疏通本地电话网(含PSTN和ISDN)至IP电话网的话务,移动关口局至IP网关设备间的中继电路负责疏通本地数字移动网至IP电话网的话务。同时为保障IP电话网与电话网互联时的网络安全性,在可能的情况下,IP网关设备应尽可能与2个市话汇接局及移动关口局相连。对于本地网内存在2个以

48、上市话汇接局的情况,IP网关只与其中的2个市话汇接局相连,其他市话汇接局可利用市话汇接局之间的局间中继电路将IP电话呼叫转接至与IP网关设有直达中继的市话汇接局。本方案的网络结构见图46。 方案二:IP网关设备与本地网内的长途局及移动关口局相连,通过长途局完成本地PSTN至IP电话网的话务,通过移动关口局完成本地移动网至IP电话网的话务,此方案的网络结构见图47。方案三:在IP电话网建设初期,当IP电话的话务量较小时,IP网关设备可仅与本地网的市话汇接局相连,由于在本地网范围内,为了实现PSTN与移动网的互通,PSTN中的市话汇接局与移动网在本地的移动关口局之间设置了直达局间中继,因此当移动网

49、至IP电话网的话务量很小时,对于移动网至IP电话网的话务可利用现有的市话汇接局与移动关口局之间的局间中继首先疏通至市话汇接局,再由市话汇接局将此部分话务传递至IP网关,同时在IP网关上也预留E1端口,一旦移动网至IP电话网的话务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可保证IP网关与移动关口局之间设置直达中继。此方案的网路组织见图48。 上述三种方案中,方案一各种网络间的界限清晰,责任明确,便于日常的维护管理。通信转接段数最少,对现有的长途网无影响。同时与IP网来话网路组织的远期目标网结构相同,但在初期业务量较小时,网关设备的中继线利用率低。方案二需要占用交换机的资源,并且要求本地电话网中相应增加长市中继数量,因而

50、对现有通信网的影响较大。方案三相对IP电话网来讲,网络互联时的结构最为简单,工程实施复杂性低,电路利用率最高,同时对现有的长途网无影响。但通信转接段数较多,安全性差,增加了日常维护复杂性,且过多占用了市话汇接局的资源,现有的市话汇接局与移动关口局之间的中继电路数量也需做相应的调整。 通过以上的多方案比较,IP电话网初期的IP来话网路组织或采用方案三或采用方案一。这样可尽量保障网络界限清晰,便于日常的维护管理,同时对现有通信网的影响较小。4.4.2.2IP去话及转话网路组织 由IP网进入电话网的话务称为IP的去话或转话。由于电话通信的全程全网性及去话的可通达性,对于IP电话的被叫应该是没有任何地

51、域限制的。因此在IP电话网中对于IP电话的去话及转话,其网路组织存在两种情况。情况一:IP电话的被叫为IP电话网中建有IP网关的城市的用户,情况二:IP电话的被叫所在地尚未建设IP网关。 对于情况一,IP电话呼叫可以被叫所在地的IP网关直接将本次呼叫接至当地的市话汇接局或移动关口局。此时的网路组织见图46或图4-8。 对于情况二,根据“远端出网,尽量利用IP网资源”的组网原则,对于IP网的去话应尽量从低级城市出网,即有C2走C2,只有C1时走C1。由于邮电部99年4月开通的IP电话实验网所包含的14个城市中,有8个为大区中心(C1),6个为省中心(C2),所以当IP电话的被叫所在省尚未建设IP

52、网关时,对于被叫为PSTN的用户,则IP电话由被叫所在省归属的大区中心的IP网关接入到当地的长途局,经过PSTN长途网,将呼叫接至被叫所在地的长途局,最终接入被叫所在地的PSTN本地网,对于被叫为移动通信网的用户,则IP电话由被叫所在省归属的大区中心的IP网关接入到当地的移动关口局,经过移动通信网,将呼叫接到被叫所在地的移动端局;当IP电话的被叫所在省已建有IP网关时,对于被叫为PSTN的用户,出IP电话由被叫所在省中心的IP网关接入到当地的长途局,经过PSTN省内长途网,将呼叫接至被叫所在地的长途局,最终接入被叫所在地的PSTN本地网,对于被叫为移动通信网的用户,则IP电话由被叫所在省归属的

53、大区中心的IP网关接入到当地的移动关口局,经过移动通信网,将呼叫接至被叫所在地的移动端局。此时的网路组织见图49。4.4.2.3IP电话网中IP国际电话业务的实现 国际电话是IP电话业务中最为重要的电信业务,也是IP电话业务得以迅速发展的驱动剂,安全合理疏通国际电话业务应是本工程优先考虑的问题。但国际IP电话业务涉及业务组织模式、管理方式以及国内国际业务对等原则等方面问题,因而该业务实现方式较为复杂。从原则上讲,我国国际IP电话业务的组织方式仍应遵循“近端入网、远端出网”,使IP网关尽量靠近电话用户,充分发挥IP网传输优势。从此原则出发,IP实验网对于国际电话业务的实现方式如下: IP电话用户

54、的国际呼叫就近接入IP实验网的网关,经国外IP网关进入当地的电话网。对于国际电话业务的实现采用这种方式有如下特点:a. 中国电信的IP电话网全网统一,使用统一的IP电话接入码。b. 用户就近接入IP网关,充分利用了IP网络资源。c. 不占用PSTN长途网和国际交换机的资源,对现有网络影响小。d. 通信成本低,用户可充分享受IP网络在资费方面给用户带来的利益。e. 国际IP电话业务的管理点多,日常的维护管理复杂。关于国外网关的建设方式及国际IP电话的开放问题,已经确定由电总国际通信处统一负责确定与组织。4.4.2.4 IP电话网与电话网互联的总体网路组织 在实际工程中,IP电话网与现有电话网之间

55、的互联既存在来话也存在着去话及转话,来话与去话电路群在某种情况下是合群的,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单向的。综合考虑了IP实验网与电话网互联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后,IP实验网与电话网互联的总体网路组织见图410。4.4.3实验网与IP网络互联侧面的网路结构 根据中国电信IP网络的建设情况,IP电话网与IP网络侧面互联的组网有两种方案: 基于CHINANET组网 基于多媒体网组网 这两个网络均能提供IP承载业务,CHINANET经扩容后以及多媒体网经其骨干网工程建设后两个网络的传输能力相差不大,其主要区别在于:(1) CHINANET设有直接的国际出入口;而多媒体网没有直接的国际出入口,通过网关与CH

56、INANET接入层省网相连,可以间接地出入国。(2) CHINANET采用合法的IP地址;多媒体网采用保留IP地址。 由于IP电话网需要进行国际间IP电话业务,从这个角度出发,建议IP电话网采用基于CHINANET的组网方案。其优点为便于组织电话网的国际出入口。 综上,IP电话网与IP网络互联侧面的网络结构如图411。 为了减小经IP网络的时延,建议IP电话网各节点与CHINANET-JX网节点通过网络接口直接连接。 由于CHINANET的全球可达性,江西省公用IP电话网不需和其它IP网络互联。 由于IP电话网IP地址数量需求不大,各节点所需的IP地址可由CHINANET提供。IP电话网各节点

57、间的连通性与可达性由IP网络负责保证。各节点初期可采用缺省路由设置,完成从节点设备至IP网络方向的路由指向;在IP网络上初期可为节点设备设置静态路由,并将之再分配到域内路由协议或BGP中,通过路由协议将节点的路由信息扩散到IP网络中。4.5协议与信令4.5.1协议与信令接口根据总体方案,IP电话网中的协议与信令及其相互之间接口关系如图412示意。 IP电话网与其“外部”互连的协议与信令有: 与电话互连的信令; 与IP网络互连的协议。 IP电话网内部的协议接口有: GW间的协议; GW与GK间协议; GW、GK与支持系统间的协议; (GK间的协议)。4.5.2网关与电话网互联的信令方式(1) 信

58、令方式 IP网关应支持网关与电话网互联的信令方式。由电话网的信令至H.323协议的转换由网关完成。 IP网关与市话汇接局之间的信令可采用No.7信令和R2信令,当市话汇接局为ISDN交换局时,市话汇接局与IP网关之间的信令还可采用DSS1信令。 IP网关与移动关口局之间的信令可采用No.7信令和R2信令。 IP网关与长途局之间的信令可采用No.7信令和R2信令。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No.7信令的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由于No.7信令在缩短接续时延,提高通信质量、提高信道利用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此本工程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IP网关与市话汇接局、移动关口局及长途局之间的信令应优先采用N

59、o.7信令。 对于IP网关与市话汇接局、移动关口局及长途局之间的信令采用R2信令的情况,为实现主叫类别IP电话的身份认证,IP网关必须具备接收主叫号码的功能。 此外为便于主叫类别IP电话的身份认证,各本地网内的IP网关应具有在主叫号码前加发本地长途区号的功能。(2) 信令点编码 当IP网关采用No.7信令时,IP网关必须具有七号信令点编码。IP网关的七号信令点编码应采用24位,为便于IP网络的统一管理与运营,建议采用由电总统一编制的IP网关的七号信令点编码。4.5.3IP电话网与IP网互联的协议 IP电话网节点采用TCP/IP协议与IP网络互联。节点设备(如网关等)应全面支持TCP/IP协议栈

60、。4.5.4 IP电话网内协议 IP电话网内为完成话音通信,至少应支持以下主要协议: 话音编码协议; 呼叫及控制、管理协议:H.323、H.225.0、H.245;对于H.323范围内的其它协议以及H.32X系列的其它协议,实验网应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支持。 另外对于网管、认证、计费采用的协议见后面章节叙述。(1) 语音编码标准 利用语音信号的不同特征,语音编码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波形基编码和参数基编码。波形编码是通过抽样和量化过程并利用统计特性和听觉特性对语音信息进行压缩编码。参数基编码是将语音信号用某种模型来表示,仅仅对表示语音特征的参数进行编码。 目前ITU已经公布了一系列话音编码标准,如G

61、.711、G.722、G.728、G.729、G.723.1等,这些标准采用不同的算法,其特点如下表42: 表42编码标准算法速率(kbps)G.711PCM48/56/64G.722Subband ADPCM48/56/64G.723.1MDE/ACELP5.3,6.3G.728LD-CELP16G.729ACELP8 目前H.323v2选择G.723.1作为缺省的话音编码标准。 话音编码标准的选择是影响IP电话通信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进行IP电话网络业务量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较高速率的编码标准对话音质量较易保证,但占用网络资源大;较低速率的编码标准对话音质量较难保证,但占用网络资源小。根据

62、电信总局对IP电话在广东和湖北两地的试验结果,G.723.1标准的试验结果较为满意,因此本可研建议在江西省公用IP电话网中将G.723.1作为标准的话音编码方案。 从互通性方面考虑,IP电话网网关对其它的编码标准亦应全部或部分支持。特别是对于G.729 G.729a,由于其编码速率亦较低,而且其编码时延较G.723.1小,因此建议IP电话网中也宜加以支持。(2) 呼叫及控制、管理协议 1)H.323建议 根据IP电话网总体方案,IP电话网必须采用H.323协议。 2)H.225.0建议 H.225.0为应用提供了注册、信令、媒体同步、分组打包、QoS维护等建议。IP电话网必须在H.323框架下

63、支持H.225.0协议。 3)H.245建议 H.245建议为应用定义了不同类型的服务,支持这些服务的通信协议在建议中称为过程(procedure),过程通过端到端之间的报文交换实现相应的服务。实验网必须在H.323框架下支持H.245协议。(3) IP实时传真业务协议 ITUT.38和H.323 ANNEX D(REAL-TIME FACSILIMILE OVER H.323)对在IP网络上开展实时传真业务进行了框架定义。江西IP电话网应在这两个建议的框架下支持实时传真业务。对于网关,在与电话网互连侧应支持T.4/T.30建议;网关之间应支持T.38及H.323建议。4.5.5 H.323协

64、议互通 H.323协议互通指的是IP电话网内部设备之间的互通。网内设备应支持一致的H.323协议,其相互之间产生互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国际标准化工作尚未最终完成,产品有些部分使用内部标准; 对于现有国际标准中的可选部分,不同厂家采用了不同的实现方式; 产品没有遵循相应的国际标准,完全使用内部标准。 根据前面对协议接口的描述,网内互通主要包括GW与GW互通、GW与GK的互通及远期可能的GK与GK的互通三个方面。(1) GK与GW的互通 H.323v2系列建议中已经制定GK与GW之间的通信协议RAS。GK与GW相互通信完成登记、呼叫认证、带宽转换、状态信息的传递等功能,同一厂家的GK与GW之

65、间通信不存在问题。不同厂家的GK与GW之间可能存在一些互通问题,建议在工程实施中明确GK与GW间互通问题的细节,由体制编制部门制定统一的规范,要求厂家遵照实现。(2) GK与GK的互通 GK与GK之间通信完成不同域之间的呼叫建立。目前呼叫方式和标准还不完善。同厂家的GK之间通过使用内部标准可以完成互通,根据本可研建议的域组织方案,实验网内部初期可不涉及GK间互通问题,将来应视标准化情况而定。(3) GW与GW的互通 GW传送语音数据,采用标准的语音编码方式使用RTP/UDP协议来对语音数据打包。互通问题可能产生于厂家对语音数据的预处理/后处理上。预处理/后处理工作主要包括DTMF传送、静音检测

66、及压缩、回声抑制、时延抖动缓冲区设置、丢包处理、数据高效传送算法等方面。这几方面的互通问题需要厂家相互协商解决。建议在工程实施中明确问题细节,由体制编制部门制定统一的规范,要求厂家遵照实现,以利于互通。4.6 IP网关的同步 在IP网关与现有电话网的互联互通时,为保障IP网关与现有电话网的通信畅通,IP网关应与现有电话网中的交换机保持同步。为简化IP网关的复杂性,对于IP网关的时钟同步信号,可采取由IP网关与现有电话网相连的PCM业务码流中提取的方法。4.7号码与地址4.7.1接入码 对于IP电话业务的接入码存在两种方案: 方案一: 经信息产业部批准,179特服号已正式启用,作为中国公众多媒体

67、通信网语音服务接入码。考虑到多媒体通信业务的多样性,为保证未来各种多媒体通信业务的顺利开通,保留一定数量的特服接入号码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在实际 启用179号码时考虑在179后增加两位编码,即179XX。 江西省公用IP电话网中IP电话的主叫类别包括主叫IP电话和记账卡IP电话两种形式。由于在用户身份认证中,主叫IP电话可以采用简捷的认证方式,而记账卡IP电话的身份认证对用户来讲相对繁琐。在IP电话网中由于存在两种不同的用户身份认证方式,因此为便于IP网络可根据不同的主叫类别采用不同的用户身份认证方式,IP电话接入码应启用多个,对于记账卡IP电话,IP电话接入码为17900,对于主叫IP电话,P

68、STN及移动网主叫IP电话接入码为17901,移动网主叫IP电话接入码亦可采用其它的接入码,视体制规范而定。此外对于IP传真业务单独的接入码17902。 方案二: 采用特定的800号电话作为IP电话业务的接入码。采用本方案,实际上IP网关与PSTN的互联是以用户信令方式进行的,在此情况下,如与IP网关互联互通的仅是普通的市话汇接局时,由于普通用户信令无法传递主叫号码,因此IP网关无法处理主叫类别的IP电话,显然此方式限制了IP电话的发展。同时在智能网中,不同区域的SSP归属不同的SCP,而800号的电话号码中是存在SCP的标示的,因而采用此方式势必造成全国的IP电话业务接入码不统一,不利于用户

69、的使用。综上所述,本可研不建议采用特定的800号电话号码作为IP电话业务的接入码。 综上所述,IP实验网的接入码建议采用方案一4.7.2记账卡IP电话的卡号编码建议 记账卡IP电话的卡号应采用E.118建议的格式或我国智能网300记账卡的格式。由于随着IP电话用户的增加,IP网中用于用户身份认证的数据库在未来可能存在多个,为区分多个用户数据库,便于用户身份认证,建议在记账卡号的编排中,考虑安排区分多个用户数据库的标识码。 为保障IP电话记账卡的安全,维护记账卡用户的权益,对于记账卡持卡用户,每个用户可针对自己的记账卡选择一个密码(个人识别码),密码长度至少为6位,用户可以随时更改自己的密码。4

70、.7.3系统内部的号码及地址 IP电话网系统内部涉及到的地址主要为标识GW、GK及系统内其它设备的IP地址;系统内部的号码主要有GW、GK的域名;标识系统内信令服务的TSAP号。 系统内部所需的IP地址及域名方案可以根据CHINANET的规定作出,并由之保证地址的唯一性、可达性和域名的解析。 系统内GW和GK的标识,如h323-ID、GatekeeperIdentifier等,建议尽量与其域名方案统一,但在命名时应考虑远期分布实施对判断网关归属域及网关归属地等的要求。 系统内部的TSAP即为RAS信道、呼叫信令信道、H.245信道的TCP/UDP端口号。根据H.323建议,RAS TSAP可以

71、采取“Well-know”设置,呼叫信令信道的TSAP可以采取“Well-know”设置或动态配置,H.245信道的TSAP采取动态配置。4.8基本业务流程 从用户使用IP电话业务的角度来看,基本业务流程如图413描述: 上图中主要描述了记账卡用户的基本使用流程。对于主叫号码用户其使用流程类似,不过不再需要输入卡号及密码,系统自动提取主叫号码。对于PC用户,在接入方式上有所区别。PC用户首先以某种方式登录至GK,GK受理用户服务请求。这种方式可以是WWW方式或是采用专门的客户端软件。GK受理了用户的服务后,进一步的处理过程与记账卡用户相同。 对于IP实时传真业务,业务流程和传统电话网上的传真业

72、务流程基本一致。4.9基本通信过程 对于话音服务,其基本的通信过程分为呼叫建立和通话两个部分。在呼叫建立过程中,需要完成用户身份认证、GW路由、协商话音编码方法等工作,在通话中应建立RTP话音分组流及进行带宽管理、通话质量管理等。 基本的通信过程如图420示意: 用户拨打接入号码与GW连接,GW对用户进行认证及授权(通过GK使用RAS协议或其它认证方法),并进行呼叫管理。然后GK根据GW送来的用户输入的被叫电话号码进行GW路由选择,依据被叫号码信息选择对端GW,并将对端GW呼叫信令地址返回给发端GW。两端GW使用H.225.0协议建立呼叫(可以通过GK也可以不通过GK),若呼叫成功,则在两端使

73、用H.245协议建立话音通道。在通话中,系统执行计费、管理等功能。通话结束,拆除呼叫连接并终止计费。 上图主要示意了记账卡用户的通信过程,主叫号码用户及PC用户涉及的过程与之基本一致。 在通信过程中,网关分别完成电话网侧的传输(如 G.703/G.704)和IP电话网侧的传输(TCP/UDP/IP);执行两侧不同的话音编码方法;对来自电话网侧的信令和来自IP电话网侧的信令进行必要的翻译,当两端有网关不处理的补充业务时,相应的电话网信令由网关透明传送至对端。在通信过程中,网关和网关及关守之间遵照H.323进行交互,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1) GW和GK间使用H.225.0 RAS通信,主要涉及的

74、报文有ARQ/ACF/ARJ/LRQ/LCF/LRJ等。(2) GW和GW间使用H.225.0 Q.931连接建立,主要涉及的报文有Setup、Call Proceeding、Alerting、Connect、Release Complete等;(3) GW和GW间使用H.245建立连接,建立逻辑通道,包括控制通道和一般通道。网关应支持的主要过程有确定主从过程、能力交换过程、逻辑通道建立和关闭信令过程、模式请求过程、往返时延确定过程、维护环回信令过程等。 上述各过程涉及到的协议及协议中的报文、消息格式应符合H.323要求。对于实时传真业务,首先由主叫和网关之间按照T.4/T.30建立连接,然后

75、主叫端网关对被叫端网关进行寻址,寻址完成后按照H.323建立呼叫,被叫网关再去建立与被叫的连接;连接建立后两端网关间采用T.38建立实时传真传输通路;至此通过IP网络的“虚拟”T.4/T.30的连接建立起来,两端传真机实现实时通信。4.10拨号程序(1) IP电话业务的拨号程序 IP电话业务的拨号程序分为记账卡IP用户的拨号程序和主叫IP用户的拨号程序两种情况。a. 记账卡IP用户的拨号程序 对于记账卡IP用户,持卡用户可在江西省IP电话网范围内所有城市中的任一部话机(PSTN话机或数字移动话机)或PC机上拨打记账卡IP用户的IP电话业务接入码17900,当PSTN、数字移动通信网或IP网接收

76、到17900接入码后,他们均将此次呼叫转接至当地的IP电话网关,随后由IP网关发出录音通知提示持卡用户按序输入记账卡号和密码。在持卡用户的记账卡号和密码得到确认后,IP网关提示持卡用户拨入被叫电话号码。b. 主叫IP用户的拨号程序 IP电话网中的主叫IP用户包括PSTN的IP主叫用户和数字移动网和IP主叫用户。IP主叫用户所使用的话机相对IP网来讲是固定不变的。对于PSTN的IP主叫用户,其不具备漫游功能,IP主叫用户拨打PSTN主叫IP用户的IP电话业务接入码17901后,PSTN将此次呼叫转接至当地的IP电话网关,IP网关接收主叫用户电话号码,并在主叫用户电话号码前加发本地的长途区号,到用

77、户认证中心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得到确认后由IP网关提示主叫用户拨入被叫电话号码。对于数字移动通信网中的IP主叫用户,其可使用同一部移动话机在江西省IP电话网范围内的所有城市进行IP电话呼叫,移动网中的IP主叫用户拨打移动主叫IP用户的IP电话业务接入码17901后,移动网将此次呼叫转接至当地的IP电话网关,IP网关接收主叫用户电话号码,直接到用户认证中心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得到确认后由IP网关提示主叫用户拨入被叫电话号码。(2) IP传真业务的拨号程序 IP传真业务的拨号程序只有一种,即主叫IP用户的拨号程序,IP传真业务中的主叫IP用户只包括PSTN的IP主叫用户。 传真用户拨打IP传真业务接入

78、码17902后,PSTN将此次呼叫转接至当地的IP电话网关,IP网关接收主叫用户电话号码,并在主叫用户电话号码前加发本地的长途区号,到用户认证中心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得到确认后由IP网关提示主叫用户拨入被叫传真电话号码。4.11用户身份认证 用户使用IP电话业务时需进行身份认证,通过认证的用户经授权使用其业务,用户身份认证的关键技术问题涉及到认证方式、认证协议、用户数据库。4.11.1认证方式 与业务类型相适应,认证方式亦分成两种形式: 记账卡认证方式 主叫号码认证方式 记账卡方式以卡号及密码表征用户的身份信息,用户在使用时应按录音提示拨入卡号及密码,由网关通过认证中心进行认证。 主叫号码方式以

79、主叫用户号码作为用户的身份信息,当用户拨打IP电话时由电话网将主叫用户号码送至IP电话网,然后据之通过认证中心进行认证。 用户数据库的位置决定了认证过程和可能采用的认证协议。相对于电话电话呼叫而言,用户数据库的位置可以在电话网侧,亦可在IP网侧。 由于目前智能网的业务和功能越来越完善,若将用户数据库设在电话网侧则可借用智能网的功能,通过SCP/SSP与IP电话网中相应信令点的互操作完成对用户的身份认证。这种方案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智能网的现有资源,但缺点亦较多:一是需要修改目前“300”业务的业务流程以及智能网相关的数据,使实验网对目前智能网业务影响较大同时影响实验网本身的建设及发展速度;二是虽然

80、IP和智能网的结合也是目前的一种发展方向,但技术复杂、标准化程度很低;三是这种方式会影响PC电话业务的开展。因此,建议IP电话网采用将用户数据库设在IP网络侧的方案。 用户数据库设在IP网络侧需要建设认证中心和用户数据库。 与IP电话网的域的组成相对应,建议IP电话网在全网集中设立用户数据库及认证中心,以方便业务开展和管理,而且容易实施记账卡IP电话异地漫游功能。在IP电话网的远期方案中或者用户数量发展迅速时,为减轻集中式用户数据库的压力,对于主叫IP电话可采用独立的分散式管理,对于记账卡IP电话可考虑分布式管理,此时亦可与全网域的划分配合考虑。4.11.2认证协议 根据在认证过程中对RAS的

81、采用与否,认证协议的方案可分为: 方案一:采用H.225.0RAS:由GW收集用户信息后使用RAS通过GK到认证中心进行身份认证。GK与用户数据库间的认证协议可以在数据库接口、LDAP等方案中进行选择。这种方案需要对RAS的消息内容进行一些扩充,特别是在认证授权和认证拒绝等方面。 方案二:采用RADIUS协议:由GW收集用户信息后,GW作为RADIUS Client与认证中心设置的RADIUS Server进行交互完成身份认证。 具体的方案选择应考虑到工程和设备厂商的实际情况后确定,同时应仔细考虑实验网远期实施时可能的分布式设立用户数据库和分布式用户认证需求,在分布式用户认证导致的漫游问题以及

82、实验网和其它网络的互通要求等方面预先作出规划。4.11.3认证过程 用户认证过程如图415和图416示意:(1) 电话用户 对应认证协议方案一:a:用户输入账号和密码;b:GW将用户数据传给GKc:GK向用户数据库发出认证查询请求;d,e:数据库完成查询,反馈查询结果。 对应认证协议方案二:a:用户输入账号和密码;b,c:GW使用RADIUS协议向认证中心(RADIUS Server、用户数据库)查询并反馈结果。(2) PC用户a:PC将用户数据传送给GK;b:GK向数据库发出认证查询请求;c,d:数据库完成查询,反馈查询结果。4.11.4用户数据库 用户数据库存放用户信息及其帐户信息,是全网

83、的业务核心之一。数据库的结构应进行良好的设计以满足业务需求和性能要求。本可研建议对于记账卡用户在库内的信息记录包含如下内容: 卡号密码类型节余金额卡状态启用日期失效日期使用标志 数据库的容量应根据全网用户容量进行规划。4.12计费4.12.1计费系统组成 IP电话网的计费系统由计费信息采集点和计费中心组成。计费信息采集点负责计费信息的采集和上传,计费中心负责计费信息的处理。 当不具备统一的各专业计费中心条件时,IP电话网单独设置自身的计费中心。对应于IP电话网初期的集中式管理结构,初期的计费系统也为集中式,全网设置计费中心。对于IP电话网远期可能的分布式结构,可以建立全省和地市两级计费中心,全

84、省中心主要负责计费结算问题。4.12.2计费信息采集点的设置 根据IP电话呼叫流程所涉及的环节,计费信息采集点可设在GW或GK。计费信息采集点的具体设置需要呼叫控制流程的配合。4.12.3计费信息内容 目前对于Call Detail Record 的具体内容尚无标准。本可研建议IP电话业务的CDR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Start TimeStop TimeCaller IDCaller NumberOrigination GW IP AddressDestination GW IP AddressOrigination GK IP AddressDestination GK IP Address

85、service class 为适应业务的不同特点,可选的计费信息可选择:Qos relative to what was purchasedCodec SelectedNetwork Metric(Number of hops)Round Trip DelayReason the Call was DroppedPacket Loss4.12.4计费过程 计费信息采集点采集CDR,然后将之送至计费中心进行计费处理,对于不同的用户类型,计费过程亦不同。(1) 主叫号码用户计费过程 对于主叫号码用户,计费中心根据CDR按计费周期进行处理,生成清单下发。(2) 记账卡用户计费过程 对于记账卡用户,要

86、求实时计费,并能实时断线。 对于有余额限制的情况时,计费系统应具备计费监视功能。计费中心可以从用户数据库提取余额给计费信息采集点或折算成最大可能话时间传给计费点,计费点启动相应的定时器以免用户透资。4.12.5计费方式 IP电话业务采用单向计费,对于到达设有IP网关的城市,IP电话业务的话费为:IP使用费时长;对于到达未设IP网关的城市,IP电话业务的话费为(IP使用费PSTN使用费)时长。 IP实时传真业务可采用按页计费或按时长计费的方式。4.12.6计费中心功能 全网计费中心负责全网计费,计费统计,计费查询等。 对于电话用户,计费查询通过各节点网关设备的IVR与计费中心交互;对于PC用户,

87、建议计费查询以WWW方式进行。4.12.7计费信息的存储组织 对于记账卡用户的金额信息,建议与用户数据库合设。 对于CDR,建议建设CDR数据库和脱机存储设备进行在线和脱机存储。4.13网络管理4.13.1网络管理方式 根据IP电话网的初期集中式结构,网络管理亦相应采取集中管理方式,设置全网网管中心,负责完成各项管理功能。4.13.2网络管理对象 网管中心着重进行设备管理,其管理对象为实验网各节点设备。4.13.3网管接口协议 网管中心和其被管设备之间建议采用CMIP协议的Q3接口。由于目前大部分与IP有关的设备只支持SNMP协议,网管接口目前亦可选择SNMP协议。4.13.4网管接口信息模型

88、 目前的H.323系列内有关MIB的定义尚不太完善。一般地,网管中心和被管设备之间的网管信息模型应采用一致的MIB库,其内容至少包括系统信息、配置信息、告警信息、性能统计信息等。4.13.5网络管理功能 网管中心应实现的管理功能为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等。4.14业务管理 业务管理是IP电话网的重要方面。针对IP电话业务,IP电话网可以建立起用户管理系统、网关管理系统、业务统计系统等。(1) 用户管理系统负责主叫号码用户和记账卡用户的管理,其功能可有:用户管理功能,即用户的开户、销户,记账卡的卡号生成、发卡、销卡,以及用户权限管理等;用户信息管理,即用户信息查询、统计等;用户密

89、码管理,记账卡用户的密码生成、密码修改等;数据备份功能。 IP电话网对用户的管理在初期可采用分散受理集中管理的方式,在远期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用户管理系统应包括业务受理点和用户管理中心系统。 业务受理系统应包括业务受理点和用户管理中心系统。 业务受理点设置在各节点,作为用户管理系统的前台,接受业务申请,如主叫用户的开户申请、记账卡的启用、修改密码等。业务受理点由各节点运营部门建设。(2) 网关管理系统负责网关信息的收集维护,网关与其所辖电话号码的匹配配置,GW路由策略的配置等。(3) 业务统计系统根据自身收集来的数据以及网管中性能管理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全网业务的分析与统计。4.15服

90、务质量问题4.15.1影响IP电话质量的因素 对IP电话的特性分析可知,影响IP电话质量的因素有: 编解码方法 时延 时延抖动 丢包 比特差错 在上述因素中,时延和时延抖动影响着听觉感觉,而丢包和比特差错影响着对话音包的解码。4.15.2时延(1) 全程时延指标 根据ITUT G.114建议,语音通信的单向门限为400ms。根据电话网的经验,在400ms时延时,即使没有回波,人们对通话的感觉也不好。本可研建议全程往返时延不大于450ms。(2) 时延指标的分配建议 涉及时延产生的因素有网络时延、buffer排队时延、编码及打包时延、处理时延等。编码及打包时延由语音编码方法及打包方法确定,对于G

91、。723.1编码器,此项时延不应超过40ms。处理时延因设备而异。排队是为了降低时延抖动的影响,其时延与buffer大小。网络时延主要由网络节点设备时延和中继传输时延组成。由于Internet业务特性变化杂乱,网络时延变化较大。考虑到CHINANET网络的能力和设备能力,本可研建议对国内全程时延指标分配如下 图417示意:4.15.3丢包和比特差错 由于H.323协议采用RTP作为实时传送协议,而RTP采用UDP作为网络层承载协议,因此话音分组的传送是不可靠的。当网络拥塞、传输损伤、超过生存期时,丢包就可能会发生。典型语音编码允许的丢包和比特差错率为3。4.15.4 IP网络对时延的影响 在I

92、P电话的全程时延中,IP网络的时延占了很大的比重。为了控制时延,建议CHINANET试验为IP电话网提供QoS。根据CHINANET网络的状况,可提供QoS的途径有:设置IP优先级,启用网络节点设备的队列管理及RED/WRED,进行RTP头压缩等。H.323已将RSVP作为提供QoS的手段,所以亦可以局部试验RSVP协议。另外,密切注意涉及网关设备的路由不对称性,通过路由协议调整配置,尽量保证往返路由的对称性。4.15.5IP电话系统对服务质量的测量及反馈 RTCP可以用来对IP电话系统的性能进行大致的监测。通过RTCP的收、发报文,系统可了解性能状况,并通过RTCP或H.245进行反馈控制。

93、4.15.6IP电话系统对服务质量的保证 从前面各项分析可知,应采取综合的手段提高IP电话的服务质量。 为了使话音传输质量能达到用户可以接受的程度,建议根据IP网络带宽建设及使用情况,按照网络状况管理呼叫,并限制业务规模。 IP电话网支持系统的性能也是提供业务服务质量保证的重要方面,例如呼叫建立时间(涉及网关处理能力指标、关守处理能力指标、身份认证的响应时间等)、计费准确性等,在工程实施中应提出明确要求。4.15.7IP实时传真业务的服务质量 对于IP实时传真业务,应在两端速率不匹配或网络拥塞等情况下保证传真质量,特别是,网关应保证T.30控制信息的传送时序。4.16安全性 IP电话网的安全问

94、题可以从网络安全和业务安全两个方面考虑。 网络安全:拟在网络组织、网络节点、网络数据及设备配置方面考虑安全措施。例如实验网节点连入IP网络的路由稳定性、节点设备的接入口令安全管理、支持中心的安全等。 业务安全:拟在用户数据、业务流程和业务处理等方面考虑安全措施。例如用户数据库的安全、考虑在业务流程中实施H.235建议的安全措施等。建议IP电话网在支持中心采取设置防火墙等安全措施。对于用户认证采取加密等技术。五、 实验网容量、电路估算及能力要求5.1IP电话网的容量及建设规模 IP电话网是在现有电话网和现有IP网基础上组建的一种新型电信业务网,由于IP电话网的网络承载能力及最终的IP电话用户数量

95、与现有IP网的网络承载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采用传统的用户预测方法显然不符合IP电话业务实验网的真实情况。为此在本可研中,对于IP电话网的承载容量及建设规模按如下方法考虑。5.1.1容量测算原则 由于IP电话的网络承载主体主要为现有的IP网络,因此在IP电话网的容量测算时,应充分考虑实验网容量对现有IP网络的影响。 由于IP电话技术本身的独特性,在IP电话网的容量测算时,也应考虑容量的大小对IP电话网业务质量的影响问题。 由于IP电话为新生事物,无历史经验和历史数据可参考,所在IP电话网的容量测算工作若采用预测方法则较难进行。本可研拟从上述两个影响问题出发,主要从目前IP网络的承载能力角度去初

96、步取定实验网的用户容量。上述两个影响是相辅相成的。现有IP网冗余承载能力决定了实验网中的用户容量,而IP电话的通话质量又主要取决于所用IP网络的承载能力。待对IP电话网的业务积累了一定的数据以后,则可据之选用适当的模型去预测实验网的用户数量发展趋势,并从IP电话网本身及IP网络等各方面综合考虑解决发展问题。 TCP/IP采用基于统计复用的通信方式,根据M/M/1排队模型,网络的通信量强度P应小于1,网络才不致出现大量的丢包和大时延。因此,为保证IP电话的服务质量,由IP电话业务引起的IP网络业务量增加应在IP网络可接受的通信量强度范围内。所以,应根据IP网络的承载能力和网络利用情况来决定它所能

97、承载的IP电话业务量,否则不仅导致既有的IP业务拥塞,而且使得IP电话业务亦无法正常开展。5.1.2 IP电话业务的单位流量 根据H.323建议,IP电话采用各种话音编码技术来压缩话音信息,然后再装入RTP协议包,采用UDP方式在IP网络上传送。因此,IP电话业务的单位流量可做算如下:单位流量编码后码流速率/封装效率。(1) 编码后码流速率 不同的编解码器具有不同的输出码流速率。对于G.723.1编解码器,码流速率为6.3kbps或5.3kbps,帧长30ms;对于G.729编解码器,码流速率为8kbps,帧长10ms。(2) 单位流量首先确定封装效率: 封装的形式为IP包头UDP包头RTP包

98、头话音包。封装的效率取决于一个RTP包中打进多少数量的话音包。数量多时封装效率高,但打包时延亦相应增加;数量少时则封装效率下降,因此这需要在时延和效率之间取得折衷。一般地,IP包头为20字节,UDP包头为8字节,RTP包头为12字节,因此总的包头长度为40字节。对于6.3kbps的G.723.1编解码器,当一个RTP包仅封装一帧时(30ms),封装效率为:约37%。 此时的单位流量为:6.3/37%=17.03kbps。 如果一个RTP包封装三帧时(共 90ms),则封装效率变为64,单位流量为约9.9kbps,但打包时延大大增加了。 同样可以计算出对于只打一帧的G.729(8kbps,10m

99、s/帧)编解码器,其单位流量为40kbps。 由于打包效率的问题,系统中可以引入包头压缩技术提高效率,另外,系统中亦可引入基于VAD的静音压缩技术以进一步降低单位流量。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本可研中采用20kbps作为IP电话业务的单位流量。5.1.3现有IP网络的承载能力 为了很好地疏通IP电话网的业务,IP电话网与IP网络互连时具备足够的带宽。江西省CHINANET 网各节点带宽如下:序号节点名称当前中继电路带宽 (Kbps)远期中继电路带宽 (Kbps)1南昌(2048+256)出省中继340002九江512340003赣州51220484新余51220485宜春51220486萍乡512

100、20487吉安51220488抚州51220489景德镇512204810鹰潭512204811上饶5122048IP网络承载能力包括省网的承载能力和出省中继的承载能力两部分。考虑到省网中继及省网出口中继的速率近期将要提速,并且不能影响CHINANET本身的业务,因此本可研以上表中“远期中继电路带宽”值为计算依据,拟取定CHINANET可承载流量如下:1、 南昌、九江两节点中继流量的5(1700kbps)作为对IP电话业务的承载能力。2、 其余节点中继流量的25%(512kbps)作为对IP电话业务的承载能力。5.1.4 IP电话网承载容量综合上面对CHINANET承载能力的分析,根据推测公式

101、:承载用户容量互连电路速率/(业务单位速率控制及管理信息速率) 为容易计算,取控制及管理信息速率为业务单位速率的5,根据本可研前面取定的业务单位速率为20kbit/s,可算得每个地市IP电话网承载容量分配结果如下:序号节点名称IP电话网容量(E1数量)1南昌32九江33赣州14新余15宜春16萍乡17吉安18抚州19景德镇110鹰潭111上饶1合计155.1.5 IP电话网用户容量(1) IP电话用户的话务量测算 IP电话用户作为一种新型的电话用户,对于其话务量的取定目前无任何经验数据,因此本可研中将根据IP电话用户的自身特点,并参考目前电话网中的一些经验数据,提出IP电话用户的话务量。IP电

102、话的业务为长途业务,目前我国PSTN中电话用户的长途话务量占自身全部话务量的20,而PSTN中每个电话用户的话务量基本在0.12Erl左右,因此PSTN中每个电话用户的长途话务量为0.12Erl20%=0.024Erl。考虑到IP电话业务在资费上相比PSTN要便宜很多,因此这极可能引发IP电话用户话务量上升。考虑到这种因素后,本可研对IP电话业务的话务量取定为0.05Erl/用户,IP传真业务的话务量取定0.05Erl/用户。(2) IP实验网中用户容量 根据上述IP实验网的承载能力及IP电话用户的每线话务量,在局间中继话务量为每条0.8Erl的情况下,可计算出IP实验网在目前状态下的用户容量

103、,详见下表,其中5的用户为IP传真业务用户。序号节点名称实验网用户容量(户)1南昌14402九江14403赣州4804新余4805宜春4806萍乡4807吉安4808抚州4809景德镇48010鹰潭48011上饶480合计72005.3IP网关的安装地点IP网关与IP网络互连时采用以太网技术,根据以太网技术和CHINANET-JX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100Mbps以太网技术进行互连,由于以太网在传输距离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建议实验网的IP网关节点设备应设置在CHINANET机房或相近机房。5.4处理能力要求 IP电话网中网关和关守处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所承担的各种呼叫的处理速度,直接影响着实验网能

104、否及时完成各种呼叫接续。为此,除了对网关的话务负荷要求外,还应考虑忙时呼叫处理能力(BHCA)。对BHCA测算如下:BHCA(次/忙时)【话务量(爱尔兰)3600/平均占用时长(s)】超负荷系数 根据前面估算的用户容量,在平均占用时长为90秒的条件下,取定50的超负荷系数,则实验网近期的处理能力要求如下表: BHCA要求表序号节点名称BHCA(次/忙时)1南昌43202九江43203赣州14404新余14405宜春14406萍乡14407吉安14408抚州14409景德镇144010鹰潭144011上饶1440合计21600上表111为对各节点网关的BHCA要求,合计为对关守的BHCA要求。5

105、.5 IP电话网的建设规模 IP电话网的建设规模主要由网关、关守及用户数据库的规模容量所决定,根据IP电话网的组网方案及各地市的具体情况,建设规模如下:5.5.1网关的建设规模 IP电话网中网关的建设规模下表: 网关建设规模表序号节点名称BHCA要求(次/忙时)E1端口数量要求 (个)1南昌432042九江432043赣州144024新余144025宜春144026萍乡144027吉安144028抚州144029景德镇1440210鹰潭1440211上饶144025.5.2关守的建设规模 关守的处理能力应达到21600 BHCA。5.5.3用户数据库用户数据库应至少保证存储1.5万用户的数据。

106、设备配置可按存放5万用户数据配置,并具备平滑升级扩容能力。六、 设备配置及投资估算6.1 IP电话网节点结构 IP电话网初期各节点容量较小,因此建议各节点结构如图61示意: 节点采用以太网连入CHINANET-JX网中提供的以太网交换机上,节点同时采用电缆与局内程控交换机互连或通过局间传输系统与它局程控交换机互连。 IP电话网支持中心是全网的核心,其结构考虑了业务要求、安全性和冗余备份,建议方案如图62示意: 支持中心诸设备构成支持中心局域网系统,局域网通过路由器与CHINANET互连,为保证可靠,建议互连采用双路由。局域网内各系统包括关守、网管、认证、计费等系统,其中,关守采用双冗余备份配置

107、,网管系统包括主机硬件平台及操作系统、网管平台软件、网管应用软件等、认证中心由认证服务器软硬件及磁盘阵列构成,计费中心由计费服务器软硬件及磁盘阵列构成,业务管理系统由业务管理服务器软硬件构成。局域网设置防火墙进行安全防护,考虑到处理性能因素可将关守设置在防火区外。6.2设备配置根据IP电话网节点及支持中心结构以及业务需求,IP电话网设备配置如表61: 实验网设备配置 表61序号节点名称 设备项目及数量网关(套)关守(套)网管服务器(套)认证服务器(套)计费服务器(套)业务管理服务器(套)以太网交换机(台)磁盘阵列(台)防火墙(台)路由器(台)维护终端(台)1网管21111121112南昌113九江114赣州115新余116宜春117萍乡118吉安119抚州1110景德镇1111鹰潭1112上饶1113备件22合计1321111121114七、工程进度安排本工程进度安排见下表7:序号项目 1999年 2000年45678910111212341编制可行性报告及会审2工程谈判,签订合同3设备生产,运输,清关4工程查勘,设计及会审5人员培训及施工准备6设备安装,调测7工程初验进入试运行八、 工程经济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