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234268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6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暮乡关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日暮乡关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暮乡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暮乡关(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暮乡关 乔梦雨 我的故乡在 郑州远郊 , 2 0 年前,从郑 州回老家要坐 1 小时汽车,再坐三轮蹦蹦车 1 小时,现在 ,开车回乡 只需 3 0 分钟 。从前空旷 的田野渐渐填 充了农户的 自盖 厂房 ,往昔水泥墙上涂 抹的 “ 计划 生育好 ”也换成 了工 厂招租。瓦檐荒草屋成为一种尴尬的存在与村庄的主流 格格不入,阳光下,总会有谁家门庭的瓷砖印着 “ 家和 万事兴 ”反射 出强烈的光,让人有种幸福 的炫 目。 也有些事物似乎仍是旧模样,比如,还是有土狗为 着几根骨头在某个富裕人家门前犬吠,不同的是,狗的 名字从 “ 大黄 ”的单一变为 “ 毛毛 ”、 “ 球球 ”的多元。 再 比如,归

2、途依旧充满 了颠簸,不 同的是,从前的石 子 路磕绊出来 自同乡的 问候多了,而今 ,那些人大多外出 务工,只剩下被拉煤车砸出坑洼的路面,汽车开过,依 I E l 扬起 的尘土多 了。 旧时城里人描述乡下常说 “ 土”:一个 “ 土 ”很字 传神,是商工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根本。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人们延续着春种秋收的传统, “ 有土地、肯出力,便 会 有粮食 ”,这是他 们信奉 的乡村哲 学,这大概 也是 “ 填鸭式 ”乡村公共基础教育的起源。 村里 的孩子上学是 自由而又严 苛的,自由的是教育 资源 的匮乏使得他们没有眼花缭乱的教辅书 目,也不用 被动参加五花八门的特长班。严苛在于,当城 市里宣

3、传 素质教育,主张学生人权时,乡村学校的十四五岁的少 年却在进 行每天将近 1 4个小时的学 习。 “ 填 鸭式 ”的教学使 得学生 当中两种 心理尤 为突 出:绝对顺从与极端 反叛 。前者容易塑造缺乏人文素养 的 “ 学霸 ”,后者则 由于厌学,过早放弃接受 高等教育 的机会。两者的相同点在于,坚持亦或放弃都是学生对 于现状所作 出的被动选择 ,很少有人主动 思考学习的 目 的。 如果思考了读书与生活的关系 ,有些 时候可能会得 出更为有趣的命题 。叔家孩 子今年十四岁上初三 ,一直 是班里的前五名,最近 却不愿考高中,在他看来 : “ 大 学生都就业难,我还不如上个技校趁早接触社会 ,这样

4、 以后还能养活 自己。学历史 、政治也没什 么用 ,学个物 理还会接灯泡呢。” 把学习当成 一种改善生活质量的手段 ,你不能简单 的评 价这是 个人看法 的短浅 ,因为我们 的老 师依 旧用 “ 黄金屋 ”、 “ 颜 如玉 ”、 “ 学而优则仕 ”这样的古训 诱惑我们的,这种功利的应试教学直接导致学生在个人 全面发展层 面上 的不健全,由此也就无怪乎大学校园内 高学历低情商 的 “ 精致利己主义 ”。 学历的精致并不总是等 同大学毕业后 的生活 品质 , 尤其 高校 的扩招 与对 口职位 的饱和 之间愈发对 立的社 会矛盾下,太多毕业、难就业、回乡待业 的案例似乎都 在指明:知识未必改变命运。

5、比之城市里多样的讲座与 人际的经验推介,乡村学龄少年对与人生的规划有天然 的局限性 ,他们 也因此对于 “ 知识就是力量 ”更欠缺直 接体验,在这个语境下,大众媒介是他们所能感知未来 的最重要途径 。 中国的 诗词歌 赋 中, “ 乡愁 ”与 “ 报 国 ”、 “ 闺 思 ”近乎三足鼎立 ,即使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如今 的 “ 乡愁 ”依然被赋予 了旺盛的生命力。写 “ 乡愁 ”的 人很 多,从贺知 章的 “ 乡音未改”到余秋雨的 乡关何 处,但是 也有些 人是羞 于提及这 一话题 的, “ 说 多 了,就矫情了”。 散 文天地 | 2 O l 4 0 3 | 人们觉得矫情,是在于 “ 乡”

6、这一概念不确定 的暧 昧性。什么是乡?你可 以说是从小成长 的家乡,也可 以 解释 为祖辈长期存在、族人大量聚集 的故乡,更可 以延 伸 成曾经生活过并产生归属感的地方 。比如,王 口村之 于我的父亲是一种 “ 慈母手中线 ”的回忆,但我在村里 从未有过 “ 床前明月光 ”的经历。所 以,被我父亲所赋 予人伦、家族 、童年 、思念的王 口村在我的认知中,只 是一个地处中原 、 特产樱桃的普遍存 在于 中国乡野 的小 村落 。 我极少回老家 ,与这村落 的联系仅限于父亲留存乡 间的少年时光,所以,我的 “ 乡愁 ”是一种寻根 的好奇 与观察 。父亲高中就到镇上求学 ,然后进城上大学、工 作 、成

7、 家,他与村子 的交集多 了依然 生活在乡 下的祖 母 ,所以,父亲的 “ 乡愁 ”是一份追忆与孝心。祖母 已 年 迈,王 口村一 度是她 “ 安土重 迁 的,生于斯 、长 于 斯 、死于斯 的社会”。 去年祖母病重,为 了得到更好的照顾就搬到镇上的 叔叔家。老家的菜地租给别人种了,房子也风传将被政 府集 中收购。房子收购后会有相应的安置房或补偿款, 对 此,村 里 的青壮年 并不感到忧愁 ,不 定期外 出打 工 的他们喜欢被人夸赞 “ 有见识 ”,虽然他们根本听不懂 “ 城镇化”与 “ 新农村 ”。 这些 见过世面 的人们 热烈地讨论着 附近村庄 由于 拆迁产生的 “ 土豪 ”,土地对于他们

8、不再是祖辈万物生 长 的神奇,不再是父辈卑微艰辛形象的被鄙弃 ,而是一 种可 以更改身份的利益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 ,当他们奔 向全国各地试 图挣脱故土的牵绊 , 身份社会就 已经逐步 消解并伴随契约关系 的悄然建立 。 可是人际关系 的转变就现阶段而言 , 只是一种思维 方式的变通并未在生活习惯上有大的改变。 “ 城镇化 ” 使他们没 有付 出的暴富 与没有精神追求 的进 取让他们 时时处于渴望关注与 自我满足的两种极端。而这种矛盾 的心态若不加 以疏导 , 势必会导致城乡观念上更大的分 歧。 王 口村的人们对于 “ 拆迁 ”还是处于听说的状态 , 老人们相继去世 ,乡村的桎梏对于年轻人越发

9、没有约束 力了,村子中心区域的那 间土地庙也趋于冷清 。祖母依 旧在镇上找不到存在感 ,她多次提出想 回村里的老房子 住,究其原 因,一辈子农村妇女的她是说不出 “ 乡愁 ” 二字 的。 扎根的一代人把乡愁定义为对于 “ 父母在, 不远游 ” 的背叛;寻根的一代人把乡愁描述为中国式迁徙后 的复 位 ;无根 的一代人不会因为 “ 回不去的名字 叫家乡”而 惆怅, 他们更愿意把离乡当成了一场重新洗牌的狂欢。 写到这里想到一篇人教版 的初中语文课文 在 山的那边。 “ 这座 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 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走出乡村的人欣喜之余却还 有点儿来 自乡土的卑微 。 ( 作者

10、系四川 I 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网络新闻专 业 2 0 1 1级学生 ) ( 责任编辑 冯雪峰) Y 2 0 1 4 教文天地 脸 江南 赵琦 唐风 孑遗 ,宋水依依 ,烟雨江南 ,碧玉周 题 记 草被染 绿 了,水被 吹动 了,冷被 驱散 了。暮春三 月,草长莺 飞。一 江澄绿 的春水带领着几只知水暖 的雏 鸭,流过捕捉鳜鱼的老翁 ,又从浣纱女的纤纤手指 中滑 落, 缓缓悠悠, 飘 向长满绿丝的柳岸 乌篷摇梦 , 桨 声歙 乃,一 叶小舟在溪水慢溯 ,随风而飘 。春风轻拂着 脸颊 ,温柔而充满爱。春天 的江南如孩子 的脸,稚嫩, 多变 。那诗意绵长的江南 ,并不似蒙古包 ,马头琴 ,

11、风 吹草低见牛羊:也不似红高粱 ,信 天游 ,大风起兮云飞 扬。如脸的江南,孕育着唐诗 的清新和宋词的婉约 。 江南是一张脸 ,那亲切,温柔而多情 的雨水便是脸 上晶莹 的泪珠啊 ! “ 江南人 留客不说话 ,只有小雨悄悄 下,黄 昏雨似暮,清晨雨如纱 ,淋湿林中路,打湿房前 花 ,多情小雨唱支 歌,留下吧,留下吧” 漂 泊如 三春之水,惆怅如初夏细雨,忧愁似深秋桂子 ,清冷如 冬夜之月。江南 的人喜欢那精致的脸庞 ,不能不说是得 益于这钟灵毓秀的一方风物 。青草池塘蛙鼓稠,莺雏 声 里碧荷浓 ,青 石桥,乌篷船 ,小桥 流水人家 绕。何 处 不是美的图画,哪里不是善 的写真?一去二三里 ,烟

12、村 四五家 ,儿童六七个 ,八九十枝花 。何等优美的一双面 颊啊 ! 看江南 的水 ,柔美秀丽 ;看江南的风 ,风姿绰 约;再看那江南的人 ,温婉细腻。那江南 的女子 ,口如 含朱丹,t R a i N葱根,人面桃花相映红,最是那一低头 的温柔。那玲珑江南的玲珑镇上美若天仙的美人 团扇 , 是江南人对脸生生不息 的依恋。 古人 于桥,与小桥流水 人家 的图景也是情有独 钟 呢 !江南的桥引发多少诗人流 出无数异彩 的诗文啊 ! 杜 牧 于 “ 二 十四桥 明月夜 ”感慨 “ 玉 人何处教 吹箫 ”; 姜夔 “ 曲终过尽松林路,回首烟波十 四桥”;苏轼 “ 解 鞍 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 ”;

13、欧阳修 “ 独立小桥风 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如诗如 画的江南你却不 一 定能看懂它。那谪居江州的司马大人在其千古佳诵的 琵琶行中,深情诵到: “ 千呼万唤始 出来,犹抱琵 琶半遮面 ”。这便是脸 的诱惑,更是脸 的魅力。没有那 欲露还藏的脸,怎有倾城倾国之叹;没有那羞羞答答的 玫瑰,怎有那意犹未尽之感 ?这脸 的奥妙可能只有那些 被江 南风物熏染得欲欲飘仙 的人方解一二吧 ! 古今风韵,源远流长;依 山傍水,流水潺潺 ;亭台 楼 阁,气宇轩 昂;吴侬细语 ,风雅端庄 。 江南本就 是 一 张美丽的脸,那山川风物,青石乌篷,还有那些娉婷 的女子们 ,都是这张脸上的神经和血 肉。有 了他们 ,江 南便生机盎然了,江南的脸也更加光彩夺目了。 历史 犹如一只青足灰翼之鹤,它的翅膀早 已被江南 的缠绵细 雨沾湿 。它将脸 的秀美给了江南 ,也将脸的多情给 了江 南。 然而当初 ,是江南选择 了脸,还是脸选择了江南 ? ( 责任编辑 王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