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与创作的哲学指导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219827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理论与创作的哲学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建筑理论与创作的哲学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建筑理论与创作的哲学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理论与创作的哲学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理论与创作的哲学指导(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学报!#$ 建筑理论与创作的哲学指导 王 国 梁 关于建筑哲学, 中、 外建筑师都在不同程度上予以关注, 中、 外建筑理论家更是予以重视。笔者对建筑理论与创作的 哲学指导真正予以关注并作思考, 只是近年来的事情。!# 年月, 我有幸赴台湾参加第六次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 结识了时年$%高龄的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叶树源先生, 并蒙 赐专著 建筑与哲学观 。该书堪称叶老终身奉献于建筑界的 智慧结晶, 高瞻远瞩, 高屋建瓴, 在娓娓道来中回答了建筑的 哲学指导问题。我爱不释手, 还未回到大陆, 就将 建筑与哲 学观 一气读完。该书出版于!$&年!月, 限于当年海峡两岸 建筑界交流不多, 大陆建筑

2、界几乎无人知晓这一专著。时隔 !载, 我将叶老的专著带回大陆潜心研读, 令人感慨系之。受 叶老 建筑与哲学观 的启迪, 深感我们的建筑理论、 建筑创 作和建筑教育均缺乏哲学指导, 因此萌发了开设“ 建筑哲学” 课的念头。时任东南大学建筑系主任的我, 邀请中国建筑学 会的建筑理论家顾孟潮先生来系为研究生开设 “ 建筑哲学” 选修课, 并指定本系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朱光亚教授予以协 助, 全程跟班, 开好这门课。此举成为建设跨世纪新的建筑教 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深受学生欢迎, 教室爆满, 气氛活跃, 本 科生乃至外校学生都争相前去听课。一石激起千层浪, 平静 的教学从此带来勃勃生机, 亦令授课的顾孟

3、潮先生和朱光亚 具有浓厚人文意蕴的山水城市。孔子有云: “ 仁者乐山, 智者 乐水” , 赋予山水以人的感情, 山水中寄托了人生意义, 山水 城市也就是最理想的人居环境之所。山、 水、 城具有共生的生 态关联自然性,共存的环境容量合理性, 共荣的构成要素协 同性, 共乐的景观审美和谐性, 和共雅的文脉经营承续性这 五大特征。这些特征同当今所提倡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是 十分相似的。 我国著名的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倡导创建!世纪中国 新的山水城市, 这是对传统山水城市的发展, 是极富战略远 见的。他提倡把中外城市文化结合, 把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 结合, 在人居环境现代化的同时, 要更加自然化, 使城

4、市、 建 筑、 园林三位一体共同发展, 使山水城市环境更富于个性特 色和地方民族特色。要创造这样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山 水城市, 我们就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各地不同的山与 水, 研究传统中国山水城市形成及其特征, 研究在保护继承 山水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创新。 第四, 崇尚自然的环境美学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 精神及审美心理结构中,在崇尚天道自然的思维模式影响 下, 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美的观照对象。山 水美的文学修辞和艺术见解早见于先秦古籍, 至孔子就概括 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的评价。在魏晋山水画论中更是达到 高度的成熟, 山水环境之美普遍成为绘画的主题。而西

5、方绘 画中将自然环境作为审美的题材那只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事。 而这比中国山水画来说已是迟了近千年。因此中国建筑环境 美的自然观也因山水美学的发达积累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 蕴。这种环境美学观的本质特征则在于“ 中和美” 的谐调。在 大地的自然景观中, 山是形形色色的, 水是千变万化的, 其美 也是多姿多采的,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选择和观赏评价的角 度。但在传统儒道文化培育下, 把最美的山水赋予“ 中和之 美” 的特性加以推崇。如概括山以五形, 以木山为佳, 水以多 曲, 以冠带形为丽。“ 中和美” 的核心在于“ 和” 。“ 美在和谐” , 这才是美的真谛。以现代语言, 美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传统文 化里,

6、 美是礼乐的统一。 论语 云: “ 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 道斯为美” 。因此, 必须礼乐适度, 互有制约, 才会成为中和之 美。礼乐之论常“ 比德山水” , 有什么样的山, 就有什么样的 水, 就有什么样的人。自然景观中的山水是“ 乐而和” 的。故此 建筑之美要与环境之美求得“ 和” , 才能达到“ 乐” 的目的。这 种中和的建筑环境美在气质上则追求平和、宁静、淡泊、 雅 致、 含蓄、 自然而不造作, 奇异而不张狂, “ 以理节情” , “ 以情 晓理” 。凡人工环境, 也求“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这样的环境 美学最集中的体现便是中国的自然式园林艺术。其审美情趣 和哲理的表达与西方

7、几何式园林直露的美当是不可同日而 语的。此外, 中西园林比较的另一个重大的美学区别还在于 环境经营中意境的创造。中国建筑艺术最高的美学理想是 “ 意境美” 的追求, 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 并 同时给以人文的熏染, 提高艺术修养, 从自然的意境美达至 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 直抒胸臆, 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 的确 达到了“ 大美不言” 、 “ 物我两忘” 的崇高境界。 观今宜鉴古, 务虚当求真。在设计原理和设计意念上, 我 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基本特色作了概括粗浅的探讨。其目的 也是在于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方面,不看重表象的形 式, 而看重内涵精神实质的体察, 求其心领神会, 得到文

8、化艺 术修养的提升, 为在新的时代创造和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 论探寻新路。中国建筑师有了更深厚的中国文化气质修养, 自然就会有中国特色气派的现代建筑创作出来, 这是我们所 企望的。 作者单位: 建设部外事司 收稿时间:%!年#月 !# 建筑学报!#$ 先生激动不已, 建筑教育亟待哲学指导。这一举措获得了著 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肯定和赞扬, 亦成为大陆高校建筑系 中首次开出的建筑哲学课, 形成了建筑哲学热, 奠定了该课 程的里程碑意义。应该说, 这也是海峡两岸开展建筑学术交 流所结出的硕果之一, 叶老功不可没, 在中国建筑教育史上 留下了痕迹。如今, 叶老已仙逝!年多了, 叶老的学识风范是 一种

9、精神, 是一种文化品格。我们在思考建筑哲学问题时, 叶 老在建筑界所倡导的哲学指导是永远不能忘怀的。 一 缘于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因素和机遇,我于#$年$月调 离东南大学来到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任教。艺术院校宽 松民主的学术氛围, 强调个性与创新的教学传统, 简直令人 心旷神怡, 原来天地大得很!东南大学的“ 建筑哲学” 课, 因为 我的调离而中止了, 但本人对于建筑哲学的思考却一直延续 下来。由于教学和创作的需要, 在新的环境中我结识了众多 著名画家、 雕塑家。艺术家们对哲学的思考, 远比建筑界来得 广而深。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 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乃至 世界著名的画家、 雕塑家, 是因为有了

10、哲学指导, 是因为具备 了艺术家的良知, 是因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 我们与艺术家的差距。 现在, 我从事的工作是建筑与环境设计教学、 创作及其 理论研究, 与原来的工作几乎没有两样。建筑与环境本不可 分割。关于建筑哲学的思考, 我仍然集中在两个方面, 即建筑 创作中之深刻哲理和学风乃治学之根本。后者将在下一小节 中展开。 改革开放给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实现理想的机遇和场所, 中国的建筑业步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建筑市场之大、 建筑速 度之快, 令外国建筑师们惊羡。自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人饱尝 了落后挨打的痛楚, 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状态、 迅速实现现代 化, 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和为之奋斗的动力

11、, 城市建设被提 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老百姓和市长都急切地想还清历史欠 帐, 把城市建设好, 使城市很快有个崭新的面貌。在这种心态 驱动下, 整个中国成为一个偌大的工地, 到处在拆房, 到处在 建设,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建设性破坏” 随处可见, 城市形 态的改变确实可用“ 日新月异” 来形容。于是, 各类城市, “ 千 佛一面” , 到了庆春路并不知道到了杭州, 著名的传统历史街 区河坊街被拆剩%&, 浙江瑞安市中心广场比天安门广场还 大, 杭州吴山广场建设得象个采石场, 天竺香市将被高速干 道穿过, 等等,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这是不是反映出急于求成 的决策心理?拆掉后, 兴建的不如被拆

12、掉的, 何必拆, 何必建, 这就造成所谓的“ 建设性破坏” 。 城市建设和建筑创作中的浮躁心态, 严重地干扰着中国 城市化进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由于利益驱动和心态浮 躁, 为数不少的设计, 粗制滥造, 抄袭照搬( 环境设计中的抄 袭现象更甚于建筑设计) , 还有所谓的欧罗风格, 不伦不类, 建筑与环境剥离, 十字路口不是“ 四大金刚” 就是“ 天女散 花” , “ 山外青山楼外楼, 不见青山只见楼” , 不少建筑实质上 变成“ 建筑垃圾” 、 “ 城市垃圾” , 为数不少的惟利是图的开发 商和为数不少的丧失良知的建筑师相结合, 造就了制造“ 建 筑垃圾” 的大军, 如潮水般涌来, 势不可挡,

13、 其后果令人痛心 疾首! 鉴于时弊,建设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 的。而建筑理论体系的建设应以哲学为武器, 指导建筑理论 与建筑创作。应该说, 以建筑的哲学指导去克服建筑创作中 的浮躁心态, 是当务之急。建筑是百年大计, 耗费大量人力、 物力, 直接供人使用, 建筑是因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 树 立正确的建筑创作观, 该是建筑师的必备素质。 建筑理论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大方面, 而认识论和 方法论均应以哲学为指导。在明确了建筑本体意义和建筑艺 术的原创性后, 笔者认为建筑理论研究于当前应着重以下三 个方面: !在建筑哲学指导下,研究城市语境、城市的结构性 语言和城市语言的结构性转向

14、。城市在存在上是语言性的, 应回到人类学意义上的城市本身。可以通过对城市公众意 象分析,进行城市的更新和改造。 #在建筑哲学指导下,提升建筑创作的文化品位。建 筑必须植根于地域文化之中。谈及地方传统特点,绝不是 简单地模仿四合院或是照搬小青瓦、 马头山墙, 而要将地方 文化的内涵融入建筑创作之中, 使建筑创作体现出宏观的地 域感和微观的场所感。 $在建筑哲学指导下, 建筑创作应对生态予以关注。 人们 常说,(&世纪人类文明最深刻的觉悟之一是生态觉悟。#)# 年的 盖娅住区宪章 就明确提出了“ 为星球和谐而设计, 为 精神和平而设计, 为身体健康而设计” 。关注生态并不只是多 搞一点绿地、 多种

15、一些树木, 而是要使建筑创作服务于城市 动态的生态平衡。如果不加节制和调整, 生态系统就会失衡, 就会产生“ 城市病” , 诚然, 为了达到生态平衡, 采用“ 适宜技 术”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建筑理论研究, 应该为以“ 质量和艺术品位” 为标志的我 国城市建设大发展的第二阶段作出自己的贡献。以“ 数量和 规模” 为标志的我国城市建设大发展的第一阶段, 随着世纪 交替业已结束, 该是认真总结的时候了, 要不然就会愧对我 们的子孙后代。 二 前文说及, 关于建筑哲学的思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 风建设问题, 学风乃治学之根本, 也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问题。 却不可以为一提到建筑哲学,仅仅是为建筑

16、流派找源 头。如讲到解构主义, 自然就会联想起#*)年巴黎的一次法 兰西哲学会议上德里达所作的“ 迪夫勒斯(+,-./.01.) 主题报 告。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 总算尘埃落定, 人们终于明白了德 里达所描述的解构运动, 正是宇宙万物之所以会自我解构又 重构的原动力, 从而揭开了思想史全新的一页。后来, 解构主 义很快从哲学界影响到文学艺术界; 再后来, 又影响到建筑 界。又如, 讲到后现代主义, 自然就会联想起结束了达达主义 后的回到“ 架上主义” , 回到绘画和雕塑的原有范畴中来, 后 现代主义走上了一条反对极端、 追求折衷、 不尚单一、 力倡融 合的多样化道路。众所周知, 后现代主义很快从文学艺术界 影响到建筑界。后现代艺术抹去了“ 英雄” 的光环, 将自己完 全融入百姓之中; 但建筑界的变革, 远远显得滞后和不彻底。 ! 建筑学报!#$ 究其原因,建筑的变革毕竟不纯粹是意识形态所能左右, 还 有经济、 物质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制约。 普通高校的建筑系和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 中, 时下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