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2)讲述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18241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为生物的社会-(2)讲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作为生物的社会-(2)讲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作为生物的社会-(2)讲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作为生物的社会-(2)讲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作为生物的社会-(2)讲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为生物的社会-(2)讲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为生物的社会-(2)讲述(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现象的启示 1、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2、永远成双成对的鸳鸯 生物的特征:群体性 12.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 刘易斯托马斯 (1913-1994) 1,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 2,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 3,美国科学院院士 4,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该书 收文二十九篇,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 代表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 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 的思考。 字词积累 鳟(zn)鱼 木屑(xi) 迄(q)今 蜂窠(k) 毗(p)邻 乱窜(cun) 真菌(jn) 阈(y)值 梗(gng)节 触(ch)角 拱券(qun) 苜蓿(m x) 霎(

2、sh)时间 海滨(bn) 迷 惑(hu) 蚁冢(zhng) 家畜 (ch) 筹(chu)划 疏(sh)远 “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不论是从个体还是从群体的角度看,生物 的行为或者社会性真是太像人了。 生物 人类社会 共同点:群体性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9 群体变大,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大 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 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 二、阐释 生物的集 体性社会 性(4-10) 1 以医学家聚会为例,说明像群居昆虫聚会 2 传统的思想认为昆虫几乎还是非生物 一、阐明 群居性

3、昆 虫是集体 社会(1 3) 人类缺乏合作的 智慧、盲目自大 三、警示 人类 (11-13) 批评 思考1: 跳出文本,你还能想到生物和 人类的那些共同点? 具有生命-生命的权利 具有感情-老虎等护犊之情 具有智慧-小小蚂蚁搬动重物 思考2: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蚂蚁的确太像人了 ,这真让人为难。”再次表明了什么观点? 生物和人都具有群体智慧这一共同点。 思考3: 生物和人类相像,人类为什么会为难呢? 请看看一下例子: 饲养笼中鸟 裁剪植物 猎杀动物 水浇蚂蚁、火烧蚂蚁 囚禁大型凶恶动物 兴趣 娱乐 玩物 掌控 威胁、 盲目自大、 歧视 思考4: 人类对待生物的态度,会遭到生物的反抗

4、吗? 思考5: 你能举例生物对人类的反抗吗? 北方的荒漠化 果子狸引发的“非典” 疯牛病 全球海平面上升 食物链问题 思考: 文中举了几种生物的例子来说明其群体的智慧? 蚂蚁、白蚁、蜜蜂、鲱鱼 培育真菌; 喂养蚜虫; 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 过着个体与群体的生活; 建造蚁丘; 群体变大,智慧也随之增加。(白蚁) 蚂蚁 蜜蜂 单个蜜蜂离窠-仍属于蜂窠,如有细丝系住; 老蜂王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大团体变成小团体 鲱鱼 互相依存 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思考:人类比起动物来更具有社会性,但是我们人类 却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 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 慧和才能。 最后作者对科研提

5、出了什么希望? 作者希望科学研究能多一点交流。 作者在文章中探讨了生物的社会性,但是作者真正 的目的是什么? 反思人类行为,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强 调人来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就会因为盲目崇 拜自我而陷入种种困境之中。 总 结 本文是关于群居性昆虫的有趣研究和独特 的理解。他一反生物学家把人跟群居性动物截 然分开的成见,难以置辩地指出了人和群居性 动物的共同性。希望人来反思自我行为,尊重 生物。 群体变大,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大 蚂蚁、白蚁、蜜蜂、鲱鱼 二、阐释生物的 集体性 (3-9) 医学家聚会,像群居昆虫聚会 昆虫和人类有相似性 一、阐明群居性 昆虫是集体社会 人类缺乏合作的智慧、

6、 盲目自大 三、警示人类- (10-12) 结 构 (1-2)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 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引资料等10种。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事实 论证、理论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网赚 贇灌骇 初读此书时遗憾和庆幸交集的心情,不 只是为我个人,也是为全体中国人的。 在一片四化、改革、振兴、崛起、腾飞的 呼声中,在城市繁荣、经济发展、技术进步 的景象中,也存在傲慢与麻木、自私和短视 、难以忍受的拥挤和污染、对大自然的不负 责任的破坏以及人口问题的困境。在这样的 时候,将这本振聋发聩的书,奉献给迷惘、 失望、然而却是在思考的知识界,还是颇合 时宜的。 本文中文译者李绍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