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2001.04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10448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64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学报2001.04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建筑学报2001.04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建筑学报2001.04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建筑学报2001.04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建筑学报2001.04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学报2001.0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学报2001.04(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 筑 论 坛 建筑学的千年涅 建筑的学科困境与自我拯救 栗 德 祥 周 榕 提要 当代建筑学和建筑创作的根本困境是问题枯竭和问题域困境,解决此困境的根 本之道在于通过学科重点问题域跃迁而产生的建筑学范式革命,现代建筑学内部已经无法 提供这一革命的原动力,必须依靠学科交叉的方法,来形成未来建筑学的动态问题域,从而 推动革命的进程。 关键词:学科困境 问题域 范式革命 学科交叉 世纪更迭,千年流转,与众多意气风发的新 兴学科相比,建筑学显得格外步履彷徨。回望历 史,建筑的英雄世代逝去已久,遥不可追;而顾 盼当下,不断边缘化的整个学科沿下行轨道滑落 多年,欲振乏力、前景堪忧。在过去的一百年间, 建

2、筑学历经了从辉煌到困顿,从巅峰到低谷的全 过程,从而呈现出高速世纪的显著特征:一种经 典尚未完善就已被抛弃,还不曾成熟就已老态龙 钟。(在中国,这一过程甚至被压缩进短短的十年 间。)学科盛衰本是无情的历史规律,自科学革命 以来,每一个世纪都有新的学科兴起,并取代旧 有学科在科学舞台上的中心位置。一种学科,如 果不能通过持续创新保持自身的学术活力并适 应时代要求,就注定要走向衰亡,建筑学也无法 逃脱这一铁律。值此千禧交会,数字的奇妙转折 似乎使光阴的均匀流动产生了一缕缝隙,能够让 人们在时间的界碑处稍事停留,盘点存货并认清 旅途。对于建筑学人来说,针对建筑学学科发展 做一次全面检省,为其把脉问症

3、、疗疾纾困,是 此际的当务之要。 一、建筑学的问题枯竭与问题域困境 近十余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传统建筑 业日益成为一种渐趋没落的 “夕阳产业”,建筑学 的学科地位也岌岌可危。一方面,“人居环境学” 等新学科的发展壮大,使传统建筑学的学科价值 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建筑学的研究领域被蚕 食、消解和涵盖,其阵地萎缩,前途黯淡;另一 方面,建筑学体系内部失去了学科创新和进步的 原动力,不仅无法提出新的问题,也难于提供新 的答案。建筑学显著滞后的学科发展与当今高新 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氛围形成鲜明反差,学人们 已不堪忍受再继续咀嚼学科中令人乏味的陈旧 话题,而期盼着一场变革的来临。“生存还是毁 灭”,

4、迟暮的建筑学此刻面临两难。 循本溯源,建筑学从本质上作为一种“生存 对策学”,对人类生存环境状态的根本关怀无疑 是其最高原则与终极关切。从这个意义上说,只 要人类还面临着要在物质世界中以自然实体形 态生存和栖居的问题,建筑学就有其存在的理由 和发展的必要性。换言之,人类以哪些可能方式 生存于世界之中,是建筑学科研究的最高“问题 域” 。 “问题域”是指一门学科研究中所包容的关 注范围,即学科的整体注意域。它包含不同层次 的 “子问题域”,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变换其领域边 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学科的“最高问题域” 往 往由于其过于偏重形上关怀或概念外延过大而 不能成为实际研究中的 “重点问题域”

5、。 科学技术 史表明,在某个时期,学科的整体注意力可能会 集中在某一“子问题域”上,这时,该“子问题 域”就可能上升为统领学科发展的重点问题域。 一个重点问题域确立之初,借助于在此域界中的 提问与解答,学科得到发展的原动力并保持创新 的活力。然而,随着问题域中的问题资源被不断 的解答消耗殆尽,这一问题域非但不能继续推动 学科进步,反而会逐渐成为束缚学科创新的桎 梏,成为压抑创造力并禁锢想象力的思维范式与 习惯框架。当一个学科的重点问题域中新问题和 新答案都日益稀缺时,该学科如果不能及时发现 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子问题域并迅速将其重点 化,将不可避免走向衰亡的命运。 从“问题域”的角度考察建筑学的

6、现状,其 症结昭然若揭:伴随现代建筑运动应运而生的现 代建筑学,其重点问题域是探索功能、形式、空 间、环境与人类的现代化生存之间的关系。该问 题域发轫伊始,确曾切中时代命门,域中新问题 层出不穷,新答案井喷泉涌。一个世纪中,这些 问题与解答的互动不仅推动了现代建筑运动的 4建筑学报 20014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蓬勃发展,也确立了现代建筑学的学术体系与研究格局。但 经过一百年间建筑学对该问题域中问题资源的彻底采掘及 详尽解答,后来者已难以为继。另一

7、方面,对任一学科而言, 每个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重点问题域,而时至今日,建筑 学仍然苦苦据守的问题域早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迅猛发展: 生存模式的巨大变化,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的剧烈离散,以 IT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领域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性突破, 都极大地颠覆着人们传统的生存观与价值观。相对于今日世 界,近一百年前确立的“现代” 生存模式已远远落伍于时代, 而针对当时的 “现代生存方式” 所界定的学科重点问题域,也 早已时过境迁。面对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面对科技和 社会进步将给人类生存方式带来的广阔可能性,固守传统问 题域的建筑学界却无动于衷、无所作为。可以说,对于当代 世界,建筑学内部在其传统问

8、题域中已几乎无题可问,无案 可答,学术上的新陈代谢极为缓慢,研究者和建筑师们进退 维谷、左右失据。 问题域内问题资源的枯竭带来的是创造力的枯竭,对经 典建筑学问题的所谓“新解答”愈来愈乏味、愈来愈充斥腐 朽的八股气,也愈来愈成为一场掩耳盗铃的滑稽演出。 同时, 问题域对于学科发展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明确地显现:强大 的学术惯性和无形的思维障碍长期以来严重局限了建筑学 的研究视野和创作领域,大多数建筑学人尚拥塞在传统的问 题域中(如空间、形式等等)绞尽脑汁搜寻新的答案,而不 能主动突破问题域界,转移学术阵地。这时,传统问题域成 为建筑学的牢狱,而建筑师则成为囚徒。在中国建筑界,这 个现象尤为显著。

9、 二、学科改良或范式革命:问题域的扩展或跃迁 就建筑学而言,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不要再指望从其传 统问题域中产生什么新答案了,即使勉强出现若干新答案也 没有多少价值,因为从根子上,不仅传统建筑学提出的问题 太陈旧,就连提问的方式也太陈旧了。就如在今天最富创意 的新型马车也失去其时代价值,对电报技术再精益求精的改 良也毫无意义一样,沉溺在原子世界中的形式追寻在比特时 代显得异常笨拙可笑,而现实建筑的空间探索相对于虚拟空 间惊人的丰富性来说就如一场老掉牙的低能游戏。可以断 言,建筑学在今日面临的根本困境不是答案困境,而是问题 困境,不脱离这一困境,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在 2000年

10、5月接受普利策奖时所宣称的,“建筑学不会延续到 2050年”的惊人预言就决不是危言耸听。 面对建筑学的问题困境,一种思路是从传统问题域外部 引进新问题,即以传统问题域为核心,向外拓展疆界,从相 关学科中包容进尽可能多的新问题,并以此支持建筑学的学 科活力;另一种思路则是转移视界,跳出建筑学沿袭多年的 既存理路,放弃株守已久的学科传统问题域和核心问题,通 过一场“问题革命”来实现建筑学重点问题域的整体跃迁。 由于学科整体注意力的强大惯性,扩展问题域界的学科 改良企图几乎不可避免地将被学科传统思维的习惯性误读 所挫败。以建筑学为例,由于传统问题域被其核心和边界所 局限的狭窄视野,其外拓的最大范围最

11、多也不过是“相关学 科 ”那些可预见的有限领地;而“相关学科”之所以“相 关”,也仅仅是因为它们的问题域与建筑学的传统问题域在 现实生活中已经显露出了足够引人注目的关联,对于那些与 自身可能存在潜在关联的陌生领域,建筑学既不能预知,更 无法介入。既便是对相关学科,建筑学界也跳不出“建筑学 为体、相关学科为用”的老套路。例如,建筑学对于科学技 术向来不乏拈花惹草式的兴趣,但在既定的“体” 、 “用”格 局中,技术只能被放在“建筑技术” 这一低水准上来理解,建 筑学很难将自身置于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也很难从 科技本身的大视野去思考人类生存的可能性。这样的学科改 良,不可能真正从新的视角切入问

12、题域的更新过程,永远是 被动的接收,而非主动的吸纳。另一方面,学科核心问题域 的盲目扩展,也使学科的边际模糊、边缘变形、学术重点无 所适从,从而使学科发展失去明确的目标。 爱因斯坦有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 要”,因为学术的创新往往不是从答案的创新而是从提问的 创新开始。进言之,从学科高度来看,发现一个新问题域的 重要性又远胜于在传统问题域中提出一个新问题。卡尔波 普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范式中指出,科学革命的产生从 来都不是对既有陈旧问题域的简单扩展和修修补补,往往需 要学科重点问题域的整体转移和巨大跃迁。 今天,要回应时代的巨变和社会的急剧转型,现代建筑 学急需的是一场激进的范式革

13、命,要对建筑学的学科体系尽 快进行大手术而不是缓缓服用学科改良的补药。只有进行转 换重点问题域的大变革,才能让建筑学创造出大量针对时代 需要的新课题,并进而产生更多的新答案。 三、学科交叉:建筑学的完整性世界 图景与创造力的多维界面 推进建筑学范式革命的原动力从何而来?显然,在现代 建筑学内部,受传统思维定式困扰,已不存在足够的促发问 题域跃迁的潜在能量,这集中体现在建筑界抱残守缺的狭隘 视域、及已走进死胡同的单极化创造指向。弥补这两大缺陷 的唯一途径是学科交叉,即借助来自建筑学系统外部的助推 力,来促成建筑学自身的更新改造。学科交叉的最大优势正 在于能够提供考察问题域的宏大视野,铲除建筑学沉

14、积已久 的成见,并为创造力的爆发提供无所不在的动态多维界面。 和任何一门学科一样,建筑学必先构筑起一个完整的世 界图景,才能从这一认知地图中划定自己的学术疆域。现代 建筑运动是建立在“大众化生产”(M ass Production)思想基 础之上的,而“大众化生产”潜在的前提假设则是世界的匀 质性。在一个相对单纯的匀质化世界里,一个普通的建筑师 经由其个体经验和生活常识即可以较为完整地把握整个世 界图景。而在世界的非匀质化状态急剧强化的当代社会,大 众观早已被解构为“分众”(De2M ass)观,人类的生存方式 也不再存在统一的标准答案。面对一个远在个人常识之外、 极为错综复杂的世界,传统建筑

15、学那种窥斑知豹式的经验观 和方法论早已无能为力。从传统视域向外窥探,建筑学人对 于世界的认知地图是破碎、混乱、并且狭窄的,可以说,对 于外部世界的整体面貌,建筑界的理解不仅陈旧,而且充满 着一种 “建筑学的偏见” 。 以被这些偏见染色的目光来寻求新 问题域,无异于盲人摸象、缘木求鱼。 5建筑学报 20014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如何在当代社会把握完整性世界图景,并从中搜寻和发 现新问题域,成为未来建筑学的首要课题。即然不同学科的 逐级分割造成了世界图

16、景的细碎化,那么,这些学科间的交 叉、渗透和融合就成为编织完整性世界图景的唯一还原之 道。如果说,建筑学只是通向世界的众多窗口之一的话,那 么,从其它学科的窗口眺望出去的世界风景可能更辽阔、更 丰富。身陷建筑学传统问题域中的人们,恰如柏拉图笔下的 被缚于暗洞中而不自知的奴隶一样,永远无法进行深刻的自 我省察。只有从其它学科的角度,从建筑域外的视角来审视 建筑学,审视其累积多年的习惯、规则、思维、传统和典范, 才能为其指谬正误,令其天地新开。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 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严重质疑着例如“永恒” 、 “真实” 、 “坚固” 等等建筑学一直奉为圭臬的经典原则;而媒 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节奏的超速化,又毫不留情地动摇 着诸如“比例” 、 “尺度” 、 “均衡” 、 “稳定”等植根于静态农 业社会的建筑传统标准的基础。正是出于对这些来自建筑学 外部的诘问与挑战的回应,建筑创作才找寻到了更新更大的 舞台。只有以学科交叉为引导,弃除偏见、主动出击,建筑 学才能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域外更广阔的世界、更未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