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讲解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05321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讲解(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 涵设计规范 (JTG D62 2004) 学 习 与 应 用 讲 评 张树仁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二零零四年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 计算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的重要内容。 新桥规JTG D62规定,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以下 列基本假定做为计算的基础: 1构件弯曲后,其截面仍保持平面; 2截面受压混凝土的应力图形简化为矩形,其压力强 度取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值fcd;截面受拉混凝土的抗拉强 度不予考虑; 3钢筋应力等于钢筋应变与其弹性模量的乘积,但不 大于其强度设计值。极限状态时,受拉区钢筋应力取其抗拉 强度设计值fsd或fpd(小偏心受压

2、构件除外);受压区或受压 较大边钢筋应力取其抗压强度设计值 或 。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受 弯构件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 图4-1 预应力混凝土T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图式 新桥规JTG D62给出的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 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的基本方程式为(以 的T形截面为例): 由 得, (4-1) 由 得, (4-2) 公式的适用条件是 (4-3) (4-4) 将上述公式与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 设计规范JTJ02385(以下简称)相比可以 看出,方程式的基本组成是一样的,只是设计弯矩和材料强 度设计值的表达形式有所不同。 l式中: 为相对界限受压

3、区高度(又称受压区高度界限系数),其数 值按下式计算, l对钢筋混凝土构件 , l对R235钢筋,取 =0.62;HRB335钢筋,取 =0.56,HRB400钢筋 ,取 =0.52。 l对配有预应力钢筋、钢绞线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l对C50以下的混凝土,取 =0.40,C55-C60混凝土取 =0.38 在具体计算时,应注意以下两点变化: 1当进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等超静定结构承载能力极 限状态时,应考虑预应力次效应(二次力的影响)。 式中 预应力(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引起的次效应; 预应力的荷载分项系数,当预应力效应对结构有 利时,取, =1.0 对结构不利时取 。 应该指出,老规定“对

4、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 梁,在弹性阶段计算中,尚应计入由预加应力引起的混凝土弹 性变形的二次力,但在塑性阶段计算中则可不计由预加应 力引起的二次力。”新桥规JTGD62强调了预应力混凝土连 续梁等超静定结构,即使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仍应考虑由 预应力引起的次效应。这是因为试验表明,这种结构在破坏时 次效应部分或全部存在。当用软钢作连续梁的预应力钢筋时, 若配筋率较低,受压区高度较小,可以形成塑性铰转动,破 坏时预应力钢筋部分进入流限,次效应虽然消失较多但仍存 在。当用硬钢作预应力钢筋或仍用软钢但受压区高度较大时 ,截面不能形成明显的塑性铰转动,破坏时次效应始终存在 。 2关于“纵向受拉钢筋极限拉

5、应变取为0.01”的限制 。 新修订的建混规50010在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 假设中,增加了“纵向受拉钢筋的极限应变取为0.01”。关于 这一限值的物理意义,规范条文说明解释为“对纵向受拉钢 筋的极限拉应变规定为0.01,作为构件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 态的标志之一”。“此值对于有屈服点的热轧钢筋相当于已经 进入屈服台阶,意味着钢筋的拉应变超过屈服应变后可得到 控制,此外,极限拉应变的规定,表示钢筋的均匀伸长率不 得小于0.01,以保证构件具有较充分的延性。” 从理论上讲,引入纵向受拉钢筋极限拉应变限制后,正 截面承载力计算应以受压区边缘处混凝土应变达到极限值 或纵向受拉钢筋应变达到极限值 两种

6、情 况控制设计。换句话说,这两个极限应变中只要具备其中一 个,即标志构件达到极限状态,(图4-2)。 (1)以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控制设计时,承载力实用简化计 算公式的适用条件。 众所周知,前面介绍的桥规JTGD62给出的正截面 承载力计算公式(4-1)(4-2),是以适筋梁的塑性破坏为 基础,按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变达到极限值控制设计的计算图 式导出的。公式适用条件 (公式4-3)规定了混凝土 受压区高度的最大值限制,其实质是规定纵向受拉钢筋的应 变必须大于或等于钢筋的屈服应变( ),保证在极 限状态下,钢筋进行塑性状态。但对钢筋的最大应变值没有 加以限制,显然这与“纵向受拉钢筋极限应变值为0.01

7、”的基 本 h0 ho xo xo yc ho-yc yc ho-yc (a) (b) 断面图 应变图 应力图 图4-2 不同控制条件的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图式 (a)以混凝土压应变 控制设计; (b)以纵向钢筋拉应变 控制设计 (b) ho-yc yc ho-yc yc hoho xoxo 假设是相矛盾的。按照图4-1(a)给出的以混凝土压应变控 制设计的计算图式,在极限状态下,混凝土压应变达到极限 值 ,而纵向钢筋拉应变应小于极限值 。 纵向钢筋拉应变控制可以通过规定混凝土受压区高度最小值 的限制条件来实现: (4-5) 式中, 为混凝土压应变达到极限值的同时,恰好纵向 受拉钢筋应变也达到极

8、限值时 的混凝土受压区相对 高度,其数值可由平截面假设求得: 对钢筋混凝土构件 (4-6) 对C50及 以下的混凝土,取代入上 式,则得到 。 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当采用钢丝和钢绞线时 (4-7) 对C50及以下混凝土取 , ,近似按 MPa计算,则得 。 当采用精轧螺纹钢筋时 (4-8) 对C50及以下混凝土,取 , ,近似按 MPa计算,则得 。 这样,前面给出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 公式3-3)应改写为下列形式: (4-9) 对于 的情况,说明梁高过小,属于超筋梁范围 ,一般应修改设计。 对于 情况,说明梁高偏大,在满足最小 配筋率限值的前提下,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应以纵向受

9、拉钢 筋的应变达到极限值 控制,按图4-2(b)所示的图 式计算。 (2) 以纵向钢筋应变达到极限值 控制设计时正 截面承载力实用简化计算。 按照图4-2(b)所示的计算图式,在极限状态下,纵向 受拉钢筋的应变取极限值 ,受压区边缘处混凝土的 应变小于极限值 ,其数值可通过变形零点至受压区的边 缘的距离 来表示。 (4-10) 一般情况下, 不宜小于 。 距变形零点 处混凝土的应变为: (4-11) 受压区混凝土取曲线应力图,不同截面高度处的应力值 ,根据应变值 由混凝土应力一应变曲线确定。纵向受拉 钢筋的应力取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 承载力计算公式由内力平衡条件求得: 由 得: (4-12)

10、 由 得: (4-13) 式中, 为混凝土受压区合力作用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 距离。 应该指出,在给定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数学模型的 情况下,利用计算机完成上述积分运算并不困难。 我们以常用的矩形和T形截面受弯构件为例,按推荐的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代入公式(4-12) 和(4-13),通过积分运算,给出了不同配筋率时以纵向钢 筋极限拉应变为控制条件的正截面承载力(结构抗力) 。 并将其与按前面介绍的不考虑纵向钢筋拉应变控制的实用简 化公式求得的正截面假想名义抗弯承载力(假想名义结构抗 力) 加以比较。计算结果表明, 。 从图4-1所示的计算图示可以看出,当钢筋达到屈服后,纵向 钢筋合力 是个定值

11、,与其相平衡的混凝土压应力 合力也是一个定值,结构抗力只随内力臂的大小而变。以纵 向钢筋极限拉应变控制设计时,受压区混凝土边缘应变值较 小,受压区混凝土合力作用点下移,使内力臂减小,结构抗 力降低。但混凝土压应变对其合力作用点位置的影响不大, 加之在简化计算中 值取值的近似性,最终导致系数 和 相差不大也是预料之中的。 这样,当截面高度较大(相对配筋率较小),按常规计 算方法计算出现 时,应改为以纵向钢筋极限拉应变 控制设计。但在实际设计中,对这种情况仍可按常 规方法计算求得截面的假想名义承载力 ,然后乘以修正 系数 ,求得真实的承载力 ,笔者建议取 。 此外,当以纵向钢筋极限拉应变控制设计时,受压区混 凝土边缘压应变将小于极限值,但其数值也不宜过小。笔者 建议,受压区混凝土边缘压应变宜不小于 。 若以此为控制条件,即可求得按纵向钢筋极限拉应变控 制设计时,混凝土受压区高度最小值的限制条件为: (4-14) 式中, 为纵向受拉钢筋应变达到极限值 ,混 凝土压应变达到 时的混凝土受压区相对高度,其数 值可由平截面的假设求得: (4-15) 对C50及以下的混凝土取 代 入,则得 。 这样,引入纵向钢筋极限拉应变限制后的正截面承载能 力计算仍可按前面给面得实用简化公式计算,并按下列规定 处理: (1)当满足 要求时,以混凝土压应 变控制设计; (2)当出现 的情况时,以纵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