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考试 罐耀黝默 黔 摹 麟 煮 纂 醚 畔 颧 熬 曝 妻 臀 从顾炎武《 日知示 净 看明代科举 口厦门大学巨玉霞 顾炎武 , 明末清初著名教育思想家 , 早年名 绛 , 字忠清 , 明亡改名炎武 岁入私塾 , 岁开 始习科举文字 , 岁中秀才而进县学 , 此后几次 乡试皆不中 , 又看到科举制度弊端日盛 , 遂放弃 科举追求 , 转向时政 , 以求实学 《日知录》是一部读书札记性质的著作 , 是 顾炎武日积月累历经年而成 他从青年时代 开始 , 每每读书便有笔记 , 并与古代和 当代文献 资料相参考佐证 , 然后以专题性质记录下来 , 该 书不分 门目 , 编次先后 , 略以分类 , 包含领域极 为广博 , 包括 政治 、 经济 、 教育 、 哲学 、 军事 、 科 技 、 历史 、 宗教 、 法律 、 伦理 、 语言 、 文字 、 经学 、 文 学 、 艺术 , 风俗习惯 、 天文地理 、 典章制度等均有 涉猎 , 被称为 “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 其中第十六 、 十七卷专门记述科举 “ 今之进士乃唐之 明经也 ” 首先 , 作者在开篇综议 “ 明经 ” 中比较了唐 代科举与明朝科举 。
“ 唐制有六科一曰秀才 , 二 曰明经 , 三曰进士 , 四曰明法 , 五曰书 , 六曰算 , 当时以诗赋取者谓之进士 , 以经义取者谓之 明 经 今罢诗赋而用经义 , 则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 也 ” 唐初每年举送的常贡科目有秀才 、 明经 、 进士 、 明法 、 明书 、 明算六科 , 秀才科是六门常科 中设立最早 、 要求最高 、 地位最崇高的科目 ,“ 凡 贡举人 , 有博识高才 、 强学待问 、 无失俊选者为 秀才 , 通二经以上者为明经 , 明闲时务 、 精熟一 经者为进士 , 通达律令者为明法 ” 由此可知 , 唐代六科是按照其地位由高到低的顺序加以排 歹 , 秀才科为最 , 既 要博 学强识 , 又要 “ 无 失 俊 中国考试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去捆川爪琳妙拜万淤侧 选 ” 即品德高尚 、 德才兼备 , 方配秀才之名 , 但秀才科 于永徽二年停废 , 明经与进士科发展起来 明经主要 是以儒家经学为考试内容的科目 , 注重经术取士 。
进 士科在唐代其地位次于 明经科 , 注重诗赋 , 讲究辞藻 华丽 , 评卷的标准侧重文章遣词造句是否华美精致 , 取中者为进士 整个唐代 , 科举的科目 — 明经与进士两科一直 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 , 经义与诗赋之争则是唐代科目 多次演变的一个重要内容 , 到宋朝王安石变法 , 为解 决该问题 , 宋神宗采纳其建议 , 将明经诸科罢去 , 只保 留进士一科 , 但此时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停罢 了诗赋等 考试项目 , 从经义中出题 , 并以王安石所著的《三经新 刀 作为科举考试的 “ 专用教材和标准答案 ”,“ 从那以 后中国的科举基本上都归并到进士科中去了 , 后来的 ‘科 目 ’之称 实际上是有科而无目了 ” 从南宋后期开始 , 程朱理学在朱熹的门徒及弟子 的大力弘扬下 , 开始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 内容 , 至元 代发展为社会的主导思想 , 统治者以朱熹所注儒家经 典为考试的内容和评卷标准 直到 明代 , 科举以经义 取士 , 基本上将诗赋文学排除在科举考试内容之外 这也就是顾炎武所讲 “ 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 ”, 科举 考试内容局限于经义知识 , 我们也可以从他所记载的 具体内容中窥见 “ 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八月 , 京师及各行省开乡试 , 初场四书疑问本经 义及四书义各一道 , 第二场论一 道 , 第三场策一道 , 中式者后十日复以五事试之 , 曰 骑 、 射 、 书 、 算 、 律 。
骑 , 观其驰驱便捷射 , 观其中之多 寡书 , 通于六义算 , 通于九法律 , 观其决断 诏文有 日 ‘联特设科举以起 怀才抱德之士 , 务在经明行修 , 博通古今 , 文质得中 , 名实相称 , 其中选者 , 肤将亲策 于廷 , 观其学识 , 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 ’, 伏读此制真 所谓求实用之士者矣 至十七年命礼部颁行科举程 式 第一场 , 四书义三道 , 经义四道 , 未能者许各减一 道第二场论一道 , 诏浩表内科一道 , 判语五条第三 场经史策五道 ” 可以看到 , 经义取士已经成为明朝社会的主流 从中还可以看出 , 明代前期统治者在科举考试中 “ 不 尚华采 , 唯重实效 ”的选拔思想 科举考试与科举取 士的综合考试色彩十分鲜明 , 还不像后来专以八股取 士一途 其间 , 既有德 、 业 、 能力 、 政事的考核 , 又有谋 略 、 武艺的考核既有经书文字的文化考试 , 又有骑射 书算的技能考查 , 总的思想是造就和培养文武兼备的 合格人才 ” 洪武朱元璋注重实学 , 希望选拔出治国 经邦的通才型官 员 ,“ 能以所学措诸行事 ”, ‘滇选举,‘慎 选考官 , 慎选士子 , 选取具有真才实学之人 。
其思想甚 好 , 但实施中骑 、 射 、 书 、 算皆不 试 , 唯律 曾试于科考 , 明科举贯穿始终的考试内容为经义 事实上 , 到明代 , 儒家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 , 儒家经学成为至 高圣学 , 其他诸学不现矣 而此时君王思想中的优秀 人才也是熟通儒家经典 、 明先王之道 、 以经术治 国之 人 明初期 , 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四书》 、 《易》 、 《书》 、 们寺》 、 《春不 灿 、 游改 等到永乐年间 , 宋儒程朱所注 的《四书五经大全》为科举考试唯一的教本 , 由此科举 考试的内容越来越狭窄 明朝科举发展到鼎盛阶段 , 从三级考试的详密措 施与八股取士的模式化要求 , 以及科举取士与学校合 二为一 , 科举作为大规模的全 国统一性考试 , 是政治 生活的主要 内容 , 这种相对唯一 、 有效的进阶之途取 得了社会民众的集体参与 ,“ 朝 为田舍郎 , 暮登天子 堂 ”成为所 有士 人追求的目标 , 因为参与科举成为上 自政府 、 下至民众的集体社会化行为 , 社会的价值观 念和思维方式都受到科举的影响 , 这表明科举的气息 弥漫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 科举也从唐代处于社会的边 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 科举社会形成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一 一 一 一 一 考试 时文 之弊 科举制度在明代发展到鼎盛 , 成为社会统治的工 具 , 也成为士人进阶的唯一途径 ,“ 非科举勿得与官 ”, 促使天下士子开始穷其毕生精力埋头于浩卷中 , 只为 一朝中第 , 功利性目的突出 另一方面 , 明朝科举考试 科目愈来愈狭窄 , 考试内容侧重于四书五经 , 考试的 文体改以八股为固定格式 , 在一定程度上就为 “ 时文 ” 畅销提供了方便另外 , 科举作为一种考试制度 , 相应 就会出现应试现象 , 所以 “ 时文之出 ”有其一 定的必然 险 而 “ 时文 ”却对科举造成 了极大的危害 《日知录》中记道 “ 今以书房所刻之译 , 谓之时 文 , 舍圣人之经典 、 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不读 , 而读 其所谓时文 时文之出 , 每科一变 , 五尺童子能诵数十 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 , 而钝者至 白首而不得 遇 , 老成之士 既以有用之 岁月消磨于场屋之中 , 而 少 年捷得之者又易视天下 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 功名者 , 唯此而已 , 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 士 , 官不成官 , 兵不成兵 , 将不成将⋯⋯ ” 科举考试把 内容定为儒家经典 , 主要目的在于 明先王之道 , 通 当 世之务 , 儒家所宣扬的是一种积极的入世心态 , 所谓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 饱读诗书了解历史 , 以资借 鉴于当今 , 最终有能力 “ 平天下 ”。
然而 , 当人们舍经 典 、 争相背诵为应付考试所刊印的考题时 , 科举就流 于形式 , 失去了实质内容 , 由此 , 为取得功名也衍生 出 作弊 、 舞弊现象 八股取士到明末就完全拘泥于形式 , 科举的选拔性功能出现偏差 , 选拔出的不是博古通今 的大儒 , 也不是具有真才实学的通用性官员 , 而是凭 借时文刊刻与记忆背诵中第者 科举发展到这一步 , 考试 内容与形式都愈来愈僵化 , 顾老先生亦是一语 中的 “ 八股之害 , 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 , 有盛于咸阳 之郊 ” 改进之法 顾炎武作为一个士大夫 , 一个知识分子 , 他以敏 锐的目光看到 了科举的弊端 , 他是想有所作为的 , 是 想改变这种不良状态的 , 他所思考的就是作为一个大 儒之士 , 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但明代 “ 非科举毋得 与官 ”, 亦不能从政 , 而顾炎武几次科第皆不中 , 已对 科举不再抱希望 , 所以他不具备步人政坛 、 施展抱负 的身份 , 但是 , 首先 , 知识分子所具有的 “ 以天下为己 任 ”的 良知和 “ 忧国忧民 ”的思想, 促使他要有所行动 来改变现状 其次 ,“ 由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所初步形 成的市民思想的传播 , 加之 ‘西学东 渐 ’所携来的西方 科技思想 , 促成士阶层一部分有识者批判理性的觉 醒 , 在中国古老苍茫大地上发出了 ‘ 西学 ’的 呐喊 , 抨 击八股取士 , 疾呼科举制度的改革 。
刀再次 , 明朝社会 危机严重 , 已面临改朝换代的危险 基于此情景 , 一股 经世思潮兴起 , 经世致用就是士大夫们进行的救亡实 践活动 首先 , 他们从 自身做起 , 不尚空谈轻薄之风 , 务求 实际 顾炎武主张 “ 实学 ”的教育内容, 即经史之学 , 提 出 “ 通经为吏 ”, 他认为 “ 昔之为吏者皆会熟经问业之 徒 , 心术正而名节修 , 其舞文以害政者寡矣 ”,‘ 日即读史 明智 , 心正则品德良 , 可体察民情 , 可吸取借鉴历史经 验教训 , 可治国安民 , 如此培养出的人才在朝廷可以 治国治人 , 在社会能够移风易俗 第二 , 顾炎武主张采用 “ 辟举之法而存生员之 制 ”, 主张取士不唯科举一途 , 将学校选才与荐举之制 相结合 , 取代八股取士之制 “ 天下之人 , 无问其生员 与否 , 皆得举而荐之 于朝廷 , 则我之所收者 , 既已博 矣 , 而其寮之学者为之限额 , 略仿唐人郡县之等 , 小郡 十人 , 等而上之 , 大郡四十人而止 小县三人 , 等而上 之大县二十人而止 , 约其户口之多寡 , 人才之高下而 中国考试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截刀川加以抑胜刀括勿今 差次之 , 有阔则补 , 如同罢岁贡举人之二法 。
其为诸生 者 , 选其通隽 , 皆得就试于礼部 而成进士者 , 不过授 以薄尉亲民之职 , 而无使骤进 , 以平其贪躁之情 其设 之教官 , 必聘其乡之贤者以为师 , 而无隶于士籍 罢提 学之官 , 而领其事于郡守 此诸生之中 , 有荐举而人仕 者 , 有考试而成进士者 , 亦或有不率而至于斥退者 , 有 不幸而死及衰病不能肄业 , 愿给衣巾以老者 , 阔至于 二三人 , 然后合其属之童生 , 取其通经能文者以补之 然则天下只为生 员者少矣 少则人重之 , 而其人亦知 自重 , 为之师者不烦于教 , 而所向谓聚徒合党 , 以横行 于 国中者 , 将不禁而自止 若夫温故知新 , 以期至 于成 材 , 则当参酌于古今之法 , 而兹不具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