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境文化背景下强关系中的人际传播素质概念建构与测量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997768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3.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语境文化背景下强关系中的人际传播素质概念建构与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语境文化背景下强关系中的人际传播素质概念建构与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语境文化背景下强关系中的人际传播素质概念建构与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语境文化背景下强关系中的人际传播素质概念建构与测量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语境文化背景下强关系中的人际传播素质概念建构与测量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语境文化背景下强关系中的人际传播素质概念建构与测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语境文化背景下强关系中的人际传播素质概念建构与测量(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高语境文化背景下强关系中的人际传播素质概念建构与测量 姓名:骆园园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新闻学 指导教师:吴廷俊 2011-05-3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本研究立足于转型期中国社会人际传播障碍的特定背景,借鉴中西方已有的 人际传播能力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囿于特定传播层次人际传播, 试图构建高语境强关系中的人际传播素质概念结构,并制定可用于实践操作的人 际传播素质测量量表。 本文提出的人际传播素质概念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素质:品性素质和能力素 质。其中品性素质的提

2、出乃本研究首创,具体包括“平等”“诚信”“谦和”“宽 容”四个维度。能力素质的结构包括三个维度:“内容表达”“环境判断”和“角 色认知”。各维度由若干指标构成,主要基于已有的理论模型和测量方法综合提 出。本研究在研讨和尝试提出人际传播素质概念内涵及其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人 际传播素质预测量表,并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检验,将原设计的50 个题项剔除部分鉴别度较低、因子负载不清晰的题项后,保留有效题项27个,制 成人际传播素质量表。同时,本研究还对人际传播素质与人际传播效果进行了初 步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二者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地区高校及周边社区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

3、0份,回收 有效问卷144份。受访者涵盖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及教育程度人群。研究结果显 示,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及教育程度群组在人际传播素质得分上存在着显著差 异。本研究结果验证了了人际传播素质与传播效果的相关关系,也证明了倡导人 际传播素质,打破人际交往障碍,促进转型时期人际关系转型的必要性,为构建 和谐社会、推动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具。 本研究仅探讨传统的面对面人际传播行为中的人际传播素质构成,故而不涉 及非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所涉及到的如媒介使用能力等其他素质。本样本主要来自 城市社区,未将乡镇社区纳入调查范围。 关键词:关键词:转型社会;人际传播;传播能力;人际传播品性;高语境文化

4、;强关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With Chinese is undertak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ransformation in recent decade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conceptual definition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strong-ti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under

5、 high culture context,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 of previous study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worldwide. Also this study design an applicabl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cale grounded on the conceptual definition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t defines. Interpersonal comm

6、unicative competence (ICC) consists of two dimension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qualities(ICQ) which is firstly proposed by this stud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CC) that constitute of role cognition, expression and situation judgment derived from a synthesis of previous theorie

7、s and models of ICC. A trial ICC scale is also design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ICC. Being examined by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23 items were rejected. Meanwhile, a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n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C and interpersonal

8、 communication effects was verified. 150 samples comes from communities of Wuhan city covering respondents of various vocations and education levels with 144 of them are effectiv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respondents of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lso this study proved th

9、e necessity to improve ICC to breakthroug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arriers during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as to enhance individuals modernization by employment of ICC scale as an effective tool. This study merely discussed face to fa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y excluding mediated inter

10、personal communication. Respondents are mainly from urban so that ICC of rural area people was not covered in this survey. Key words: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quality; High-context culture; Strong-tie inte

11、rpersonal relationship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

12、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选题背景选题背景 “传播素质”的概念最早由吴廷俊和舒咏平 2003 年中国传播学论坛上提出, 他们将传播素质定义为: 传播素质是指人在人际传播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具体讲, 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选择

13、、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 12005 年 7 月, 教授与其博士生张振亭将该定义进行了简化: “传播素质是在媒介发达时代, 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能力。 ”22008 年吴廷俊教授进一步对传播素质提出了操作化 定义: “人际交往过程中选择、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 从宏观的角度考虑,当前中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期,客观上要求发展出新型的 人际关系,从而对人际传播素质提出了新的诉求。不但受到文化的潜在指引,人 际关系同时受其所处生存环境的影响,人们会根据自身对所处环境的理解而做出 行为选择,因此人际关系的嬗变折射和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迁。随着中国向现代 社会转型,社会组织方式、

14、资源占有及分配方式的也随之发生变化,人际关系也 发生相应的变迁。中华文明历经长期的农业社会,故而被打上鲜明的农业文明烙 印, “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重伦理,心理风习重情谊。 ”与这 一文化特征相呼应,社会结构则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 亲及疏、延伸拓展成社会人际关系网络。 ” 3在农业社会,这种人际关系网络起到了 协调整合社会的功能。进入信息社会后,现代人不再将自己的交际圈限制在以“六 亲”为纽带的关系网内,而是试图采取各种方法去建立自己拓展的人际关系网络, 获取社会资本,由此形成了当代人际关系的特点。这种人际关系的转变一方面为 发展自主、平等、自觉的人际关系

15、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人际交往带来负 面影响,如人际交往片面化、淡漠化、功利化等。可以说,这就是转型期人际关 系的基本特征,而且这一转型仍在进行。要发展新型的人际交往关系,确立积极、 1 吴廷俊, 舒咏平. 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 中国传播教育发展新思路. 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 2003 2 杨春燕. 传播素质概念界定与测量.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8.06 3 李腾. 浅析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的变化特点及其协调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2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健康、向上并适应物质基础的上层建

16、筑,就必须引导、推动或促进人际关系的这 种变迁,让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规范 新时期的人际关系,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任务。而要规范新时期的人际关 系,必须提升人的传播素质。 从微观的角度来考虑, 从洪荒时代到信息时代, 人际传播始终是人们信息共享、 情感维系、社会交往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而且对于民族心理、社会生活发挥着 深刻的影响。从国内的研究来看,提升当代社会中的人际传播素质,突破人际传播 障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 年一项同学关系行为诊断测验中,中 小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有“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在” 、 “不知道与异性相处如何适可 而止” 、 “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等。1而在高校中,人际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 心理行为的三大问题(即学习问题、性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之一。同学关系困 扰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学生缺乏交往能力和恐惧交往心理。 2003 年华中科技大学人力 资源管理研究所进行了一项脑力劳动者工作满意度实证研究2, 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