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新人教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7969586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新人教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前自学 课内精读 学习导航 课外拓展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考点链接 1.掌握格物致知的含义 并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 的精神。 2.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 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 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 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本文也是一篇漫谈 式的议论文,具有 一般议论文的特点 。 1.了解一般议论文 的组成:引论(提 出问题)、本论(分 析问题)和结论(解 决问题)。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考点链接 2.了解议论文的论点:作者对要议 论的问题的见解或主张,是一篇文 章的灵魂和统帅,一篇文章只有一 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3.了解议论文的

2、论据: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4.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 1.整体把握课文,填写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12):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 ”的精神。 第二部分(312):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分析 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课前自学 格物致知 实验精神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 我”举例。 第三部分(13):点明“格物致知”的 ,提 出希望。 课前自学 真正意义 2.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 什么? 课前自学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 科学。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大学里“

3、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 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课前自学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 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 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 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 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二、达标自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位先生明明是把tn ch( )外界误认 为tn to( )自己。 (2)因为这样,g w zh zh( )的真正 意义便被埋没了。 课前自学 探察 探讨 格物致知 (3)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 自我jin to( )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 (4)最使我png hu

4、ng( )恐慌的,是当时 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 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5)绝不是xi shu png gun( )就可 以得到知识的。 课前自学 检讨 彷徨 袖手旁观 (6)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 b zh su cu( )了。 (7)在环境j bin( )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 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8)我非常荣幸地接受lio wng( )周刊授予 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9)min hui( )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 文章。 课前自学 不知所措 激变 瞭望 缅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次试验

5、因为准备不足,只能宣告失败。 B.母爱是一丝花香,让你的心情即使在彷徨的 时刻也能感受到舒畅。 C.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大家面面相觑,不知 所措。 课前自学 D.每当我练琴时,妈妈总是安静地袖手旁观, 认真为我把关。 课前自学 D(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 也不协助别人。与后文矛盾。)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诺贝尔奖对鲍勃迪伦的这次加冕,证明了流 行音乐的歌词的文学性并不输给小说、诗词和 文学载体,它同样给予人类在阅读时的精神享 受。(将“和”改为“等”) B.目前教育过于注重应试,使考试成瘾比网瘾 更加可怕,更需要警惕。(删去“使”) 课前自学 C.由于家中

6、经济困难,因此哥哥曾世才初中毕 业后辍学,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曾世杰。( 删去“因此”) D.在中国,物资匮乏的年代,对于穷人来说照 相是件奢侈的浪费。(将“照相”调至“对于穷人 来说”前面) 课前自学 D(搭配不当,“浪费”改为“事情”;或语意 重复,去掉“件”“浪费”。) 4.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几句话 ,使之构成排比。 大自然总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地给我们有 益的人生启示:奔流的小溪汇成湖,那是在暗 示人们成功往往源自长期积累;茁壮的翠竹多 竹节,那是在告诉人们进步常常源自定期小结 ; , ; , 。 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 示例:柔弱的水滴能穿石,那是在启迪人 们成功常常源

7、自常年坚持;成熟的稻稳低 着头,那是在告诫人们成果常常源自一贯 谦逊。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 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 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 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 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 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 可以得到知识的。 课内阅读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 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 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 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 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

8、知识上的突 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课内阅读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 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 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 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 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课内阅读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 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 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 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 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 课内阅读 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 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

9、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 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 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课内阅读 1.选文所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选文中倒数第二段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 什么? 课内阅读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 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得的。 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 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 ,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3.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 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课内阅读 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 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4.读了选文,你认为在

10、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 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内阅读 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 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 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 理即可)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 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 “阿尔法狗(AlphaGO)”。对此,国人感受到了前 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创新是引领发 展的第一动力成为共识,创新成为当代社会的 高频词。 课外拓展 创新从哪里来?首先需要有一种生存与发展 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 几度变迁,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 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

11、卖 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 不断上演。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 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 课外拓展 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顶风冒沙,在遍地盐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 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一种报效祖国情牵 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中国人焕发出执着 创新的勇气与锐气。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课外拓展 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 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 。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抗打击能 力。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 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 败,诺贝尔如何能发

12、明炸药?可以说,创新是 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踏着失败 拾级而上,方有可能直至梦想的顶峰。 课外拓展 古人云,“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兴则国家兴 ,创造强则民族强。我们要始终保持蓬勃向上 的朝气、敢为人先的锐气、锐意开拓的勇气,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让当代中国在迈向现代化 的征途上,各方面都能实现爬坡过坎,再上台 阶。 (李秦卫/文,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课外拓展 1.细读全文,下列选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A.“人机大战”中围棋高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 围棋程序,让国人产生了中国围棋技艺不如韩 国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B.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要不惧困难和挫折, 踏着失败向前,就

13、能走向成功。 课外拓展 C.“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的现象产生 的原因是卖电脑的人太多导致电脑不值钱。 D.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据资料 显示,科研创新有90%左右的失败率。 课外拓展 D(A项应是“国人感受到了前沿技术创新的紧 迫感与危机感”;B项“只要就能”应是“只有 方有可能”;C项的原因有误。) 2.第段的横线处要仿照画线句子补写一个事 例论据,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假如不能正确对待一次次失败,居里夫人怎 么可能从一堆废渣中提取到镭? B.假若没有对上百次失败的无惧,爱迪生如何 能发明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灯泡? C.假如不能顽强面对一次次挑战,刘翔怎么可 能超越对手站上奥运会领奖台? 课外拓展 D.假设不能接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袁隆平如何 能成功培育出高产量杂交水稻? 课外拓展 C(刘翔的事例与“创新”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