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概要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94376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概要(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我 国主要 生态问 题(二轮 资料P52) 西北地区: 黄土高原: 东北地区: 南方丘陵山区: 黄淮海平原: 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水土流失 黑土侵蚀(水土流失)、 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红漠化、石漠化 (水土流失) 旱涝、盐碱、风沙 二、荒漠化的防治(案例:我国西北地区) 1.概念(P16) :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水分、养 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 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 西南喀斯特地区 西北、华北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不合理的灌溉 成因: 华北: 夏季淋盐

2、、春秋返盐、 冬季稳定 2. 表 现 次生盐渍化 石质荒漠化 土地沙漠化 红漠化南方丘陵 3.成因 (1) 自然 因素 气候 土壤: 植被: 其他: 干旱(基本条件 ) 大风(动力) 气候异常干旱 (加剧) (2) 人为 因素 稀少 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地形、河流等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根 本 原 因 必要 条件 人口激增 对环境的压 力人类活 动不当,对 资源的过度 使用和不合 理利用 不同地区的荒漠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灌溉措施不当 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过度开垦 干旱绿洲 地区 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 蚀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 旱沙区边

3、缘 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 结构被破坏 超载放牧草原牧区 铲掉草皮,破坏草场采挖药材、发菜 破坏固沙植物过度樵采(天然植被) 能源缺乏 的干旱地 区 后 果人为原因地区 【思考分析】 4.防治(P22) 三项内容、两个原则、一个重点 、五大措施(因地制宜三维设计P174)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减少水井数量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干旱内陆区 草原牧区 农作区 措施 地区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农田防护林网 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封沙育草 缺水 源地区 绿洲 地区 缺水 源地区 绿洲 地区 措施地区(位置)措施 流沙地区 内部 前沿地

4、带 外围沙漠 边缘生物措施 (梭梭、柠条 、沙拐枣) 工程措施 (削减风力,阻固沙丘; 截留水分,有利固沙植被存活) 沙障工程 (3)调节农、林、牧 用地之间的关系 现有林地: 绿洲边缘的灌草地带: 已荒漠化地区 : 防护林 发展林、牧业 退耕还林、还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 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 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 冬春季节风

5、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 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 风沙在此沉积。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 (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 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 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 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 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 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 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 害。 (4)针对该路

6、段的风沙 灾害,请提出防治措 施。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 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 ;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较浅)出露的湖 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 )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 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 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 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 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 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 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三

7、、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案例:亚马孙热带雨林) 1.森林的生 态环境效应 水: 气: 净: 美: 无(物): 尘: 沙: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 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吸烟除尘 防风固沙 不同地区森林的生态功能 【思考分析】 生态功能地区 湿润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沿海地区 城市地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防海风、海浪侵袭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 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多在赤道 南北两侧(南北纬 1525也有) 2.三大雨 林集中分 布区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东南亚地区 非洲刚果河流域 分布规律: 3. 雨林的 全球环境 效应 地球

8、之肺: 地球储水库: 世界基因宝库: 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促进全球水循环、 调节全球水平衡 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 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类 似 海 绵 吸纳、滞蓄降水; 增加蒸发 蒸腾 4.雨林生态 (P28) 优越性 : 脆弱性 光合作用强、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1)土壤贫瘠 (2)一旦被毁,很难恢复 养分多储存在植物体内 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 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读雨林生态系统的 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雨林系统中最主要 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 的( ) Aa Bb Cc Dd 2热带雨林的

9、脆弱性表现在( )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生物 枯枝 落叶 土 壤 供给 养分 A C 5.雨林被毁的 直接原因 过度的迁移农业 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商业性伐木 开辟大型农牧场 根本原因: 人口增长 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 6.雨林前途 全球利益、长远利益: 当地、短期利益: 保护 开发 第一位:保护 7.保护措施(P35):三保、二设、一结合 8.云南西双版纳雨林生态农业(P35):农业布局、原理、效益 四、水土流失的治理(案例:黄土高原) 1.原因 自然 人为: 降水: 土壤: 植被: 地形: 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多

10、暴雨 稀少 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 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毁林开荒;过度樵采; 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2.措施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 打坝淤地、平整土地;建梯田;矿区复垦 植树造林;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保塬、护坡、固沟) 湿地的生态作用-“地球之肾” 湿地的作用湿地的美称 、产生粮食、药材、工 业原料、农副产品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空调机”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天然水库”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地球之肾”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 “鸟类的乐

11、园” 五、湿地的保护 大量排放污染物 过度利用水生动 植物资源 围垦湿地;水土流 失,泥沙淤积 产生原因保护湿地的措施 水质污染 湿地生物多样 性锐减 湿地不断减少 突出问题 退耕还湖、 还沼泽;保 护野生动植物 ,禁止滥捕 滥猎;防止 水污染等; 建立湿地自然 保护区 五、湿地的保护 图5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 ,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 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气温低,蒸发量小; 下层土层冻结(永冻层) ,阻止水分下渗; ( 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分析叶尼塞河 泥沙含量较多,而鄂 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 原因。(6分) 叶尼

12、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 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 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六、沙尘暴的防治 气候干旱 2、防治沙尘暴主要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对土地的压力; 退耕还林还草,恢愎植被; 建立防护林带; 1.成因 植被少,有丰富的沙源 大风 不稳定的大气状况(如冷锋影响) (2013安徽高考)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 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此前 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 (2)判断该 气象灾害种 类,分析其 形成的天气 条件。 沙尘暴。 天气条件: 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 丰富; 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 上升,形成扬沙; 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