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件概要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94094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231 大小:5.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课件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31页
心理学课件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31页
心理学课件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31页
心理学课件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31页
心理学课件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课件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课件概要(2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心理学 郧阳科技学校 曹书英 一、心理学研 究的对象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 科学。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 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三个 方面。 心理过程 :认识过 程(知)、情感过程(情) 、意志过程(意)。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状态 :心理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 所独有 的特征,如注意、犹豫、焦虑等。 关系:三者是心理活动的不同表现形式,三 者既有区别 ,又密切联系。心理过程是基 础,是心理状态 和个性心理形成的条件; 个性心理又是影响和制约心理过程、心理 状态 的重要主观因素;心理状态则 是心理 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联系的过

2、渡阶段。 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心理学学的性质质 心理学学是一门门中间间科学学,是介于自然科 学学和社会会科学学之间间的中界学学科,即是一门门 理论学论学 科,又是一门应门应 用学学科。 公共必修的心理学课学课 程,主要由基础础心 理学学、发发展与教与教 育心理学学和应应用心理学学等 内内容组组成。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科学心理学诞 生的历史背景: 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源头 科学心理学的生物学与 生理学源头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 心理学诞 生标志: 1879年德国哲学家、 心理学家冯特(1832 1920)在德国莱 比 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心理实验 是室 。 三、现现代心理学学派别别 构构

3、造主义义 构构造主义义心理学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冯特 和他的学学生铁钦纳铁钦纳 (EB 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 理学独学独 立后的第一个个心理学学派。该学该学 派于1899年产产生于德国国,后在美国国得 到发发展,20世纪纪30年代以后渐趋渐趋 衰落 。 铁钦纳 行为主义学 派 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 究意识,主张研 究 行为,反对内 省,主张用实验 方法 精神分析学派 人物:弗洛伊德 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 支配人的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 自我实现 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派 重点

4、: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正 式形成 布鲁纳 布鲁纳 皮亚杰 四、心理学的未来 五、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与思辨相对 (二)发展性原则 与静 止相对 (三)实践性原则 与纯 理论研 究相对 六、心理学研 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 地 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言语、表情、 行为)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缺点:难以重复验证 难以精确分析 研究现象没有出现 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二)测验法 又叫心理测验,根据预先制定的测验

5、量表来测定 人 的能力、心理特征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的一种方法 。 基本要求: 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 效度:测验的有效性 优点: 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 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三)实验 法 有目的地控制和创设 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种 心 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 : 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 自然实验: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 实验变 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 量 优点: 设计严 密,具有可重复性 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调查法、个案法、临床法、作品分析法等 七、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心理学的任务: 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探索其发生、 发展及变

6、化规律,服务于人类生活和 社会实践 。 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实践 意义 心理小测试 你要请谁赴晚宴?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一两种对 立的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主观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客观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辩证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从胸腔、心脏到脑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神经系统 大脑半球的构造与功能 神经元 神经系统 大脑半球的构造 大脑皮层结构 大脑左半球的分区功能 大脑皮层机能定位 (二)脑的反射活动是心理产生的基本方式 反射 反射是有

7、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 外刺激 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的 基本活动方式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后天获得的,经过学 习才会的反射活动。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基本过程: 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 和抑制,所谓兴奋 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 动的发动 或加强相联系的神经过 程。所谓 抑制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 相联系的神经过 程。 基本规律: 兴奋 和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兴奋 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规 律 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 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叫相互诱导。由抑制 过程引发或加强了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由兴

8、奋 过程引发或加强了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 的反映 (一)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二)心理学是客观现实 的反映 客观现实 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心理是客观现实 的主观映象 心理学是客观现实 的能动反映 (三)心理是在社会实践 中发生发展的 四、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 阶段 (一)意识的含义及结构 意识的含义 意识的结构 (二)意识的基本特征 意识的自觉性 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的社会历 史制约性 意识的主动选择 性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与 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含义 感觉是人脑对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

9、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 组织 和解释过 程。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知觉的产生以头脑 中的感觉信息为前 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 行,但知觉却不是 各种感觉的简单总 和。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 含 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 、思维和言语活动等 等。 知觉属 于高于感觉的性认识阶 段。 (三)感知觉的作用 感知觉是认识 的基本途径 感知觉是一切高级复杂 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知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感知觉是认识 的基本途径 感知觉是一切高级复杂 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知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感觉觉 的作用 感觉剥夺实验 (四)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感觉的种类 :

10、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视觉 、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 运动觉 、平衡觉、内脏觉 知觉的种类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 性,可以把知觉分为视 知觉、听知觉、味知 觉、 嗅知觉和触知觉等 视觉视觉 视觉视觉 光刺激于人眼所产产生的。 其生理机制:折光机制、感觉觉机制、传导传导 机制和中 枢枢机制。 听觉觉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 觉 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是关于事和物的知觉。物体知觉包括空 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 程中对别人,对 群 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它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 知 觉、人际知觉。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体的正误,可以把知

11、觉分 为 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常见的几种视错觉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测定 感受性和感觉阈 限 绝对 感受性和绝对 感觉阈 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 限 感受性的测定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 法、平均误法。 感受性与感觉阈觉阈 限 绝对绝对 感受性和绝对绝对 感觉阈觉阈 限 差别别感受性和差别阈别阈 限 (二)感受性的变化及其规律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适应、对比、后象 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 不同感觉间 的相互影响、不同感觉间 的 代 偿与协 作、联觉 。 联觉 :一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 感 官的感觉和表象的心理现象 (三)感受性在实践 中发生发展 后像:刺激物对对感受器 的

12、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觉现 象并并不立即消失,它它能 保留一个个短暂时间暂时间 ,这这 种现种现 象就叫后像。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 含义: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作用人的感 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 把它知觉为 一 个整体。 影响因素:知觉对 象本身的特点(空间 时间 上接近,相似的、连续 的)。个体 的知识经验 。某部分或某属性的强度。 知觉整体性 (二)知觉的选择 性 含义: 指把知觉对 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 性。对象、背景,二者可互换。 影响因素 客观:对象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变 化;对象的新颖性;刺激强度。 主观:已有知识经验 ;兴趣爱好;需 要;任务;情绪。 对

13、象与背景的转换图 对象各部分的组合 (三)知觉的理解性 含义: 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总是利用已有 的知识经验 去认识它 ,并用语词 把它标 志 出来。 基本特征:用词语 把事物标志出来。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 ;言语指导; 知觉者的态度;动机情绪。 知觉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含义: 知觉条 件在一定范围内变 化时,人对客 观事物的知觉映 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种类 :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影响因素:熟悉的事物;变化范围适 当;知识经验。 知觉的恒常性 四感知规律在教学 中的应 用 (一)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 对象与背景差

14、别的知觉规 律(差别律) 静止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知觉的规律 (活动律) 知觉的组合规律(组合律) (二)如何运用感知规律 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 保持对象与背景的适宜对比度 多采用活动教 具 注意学生感知对象的组合 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 直观和语言结合 五、观观察及观观察力的培养养 (一)观察及观察力 观察: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 、有思维积极参与 的知觉。观察力 :观察的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主动性、理解性、持久性。 良好观察的标志(品质):客观性、主动 性、精细性、敏捷性、动态 性。 (二)青少年观察力的培养 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 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 加强个别 指导,有针对 性地培养学 生良好 的观察品质和习惯 ; 引导学 生学会记录 整理观察结果。 第四章 记忆 一记忆概 述 (一)什么是记忆 1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