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课件ppt头胸教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940137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8.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断层解剖课件ppt头胸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断层解剖课件ppt头胸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断层解剖课件ppt头胸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断层解剖课件ppt头胸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断层解剖课件ppt头胸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断层解剖课件ppt头胸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断层解剖课件ppt头胸教材(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医学院 叶秉坤 概述 断层解剖学是通过切制断层的方法探 索各结构在连续断层内的 形态、位 置和毗邻变化。 目的:理解和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 续断层内的形态变化规律。 研究范围:解剖断层 影像断层 学习方法: 1.须掌握坚实的局部解剖学知识 2.抓住某一断面的主要结构特点 3.不要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或几个断 面的所有结构上,而要在一个器官 或一个结构的逐一连续追踪学习, 以求掌握全貌及连属关系。 4.学习某一断面前,要了解它在整体 的位置。 1. 头部断面解剖 2. 胸部断面解剖 3. 腹部断面解剖 头部横切面 以眼外眦与外耳道 上缘的连线为基线 通过两侧眦耳线所 做的横切面为标准 平面 片

2、厚5mm 扣带沟缘支 颅顶层面 头皮 颅盖 矢状逢 硬脑膜 上矢状窦 大脑纵裂 中央沟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如何辨别中央沟? 大部分(87)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的沟; 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约中份处向后 延伸,并可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央 前、后沟)与之伴行; 一般中央前回厚于中央后回; 先通过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沟缘支辨认出 中央旁小叶,再进一步辨认中央沟; 大脑白质的髓型有助于辨认中央沟。 额、顶叶上部 层面 额鳞、冠状缝 矢状缝、硬脑 膜 大脑镰 上矢状窦 中央沟 中央前、后沟 中央前、后回 额、顶叶中部层面 额鳞、冠状缝、矢状 逢、硬脑膜、上矢状 窦 大脑纵裂、大脑镰 中央沟、

3、中央旁小叶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 、额上沟、额上回 中央后沟、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 顶内沟 额、顶叶下部层面 额鳞、冠状缝、硬 脑膜、上矢状窦、 大脑纵裂、大脑镰 中央沟、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中央 后沟、中央后回、 额上沟、额上回、 额中回 顶内沟、顶上小叶 (8)、顶下小叶 (9) 楔前叶 胼胝体上、半卵圆形中心层面 中央沟、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中 央后沟、中央后 回、 9半球髓质、 11额叶、 12顶叶、 18扣带回、 14缘上回、 19顶枕沟、 15枕叶、 16楔前叶 楔前叶 侧脑室顶部层面 上矢状窦、下矢状 窦 中央沟、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胼胝体干、胼胝体 压部、外侧沟(14)

4、、尾状核体、侧脑 室、缘上回(15) 、 角回(16) 楔前叶(18) 、顶枕 沟、楔叶(17) 胼胝体下、侧脑室中央部层面 胼胝体膝、大脑纵裂、额 钳、胼胝体压部、枕钳 大脑镰、上矢状窦、直窦 穹隆、侧脑室(中央部、 前角、后角),室间孔 尾状核(头、尾)、背侧 丘脑、视辐射,内囊、屏 状核、岛叶、岛盖 外侧沟(26) 、缘上回(27)和 角回(28) 顶枕沟(29) 、枕叶和距状沟 (31) 丘脑、基底核与内囊层面 胼胝体膝、额钳、胼 胝体压部。胼胝体沟 、扣带沟、扣带回 透明隔、穹隆柱、室 间孔,第三脑室、侧 脑室、尾状核(头、 尾)、豆状核、背侧 丘脑,内囊、外囊、 屏状核、最外囊、岛

5、 叶,额、顶叶岛盖, 颞横回 小脑蚓、穹隆脚 (43)、视辐射(37) 毯:侧脑室后角 外侧壁紧贴室腔 的一层白质,系 由胼胝体压部纤 维构成(36) 禽距:侧脑室后 角内侧壁的隆起 ,由距状沟突向 室腔形成。(38) 第三脑室上部 、松果体层面 胼胝体膝、透明隔、 穹隆柱、室间孔,第 三脑室、侧脑室、尾 状核(头、尾)、豆 状核(苍白球、壳) 、背侧丘脑。 内囊、外囊、屏状核 、最外囊、岛叶,颞 叶岛盖。 缰三角、缰连合、松 果体 大脑大静脉池:菱形 ,向两侧连于侧脑室 三角区 侧脑室三角区( 28侧 脑室后角与下角的移 行处,为侧脑室最宽 处)、其内侧壁、外 侧壁和底分别有海马 和海马伞(

6、30),毯和视 辐射(31) ,侧副隆起(32) 。 经松果体的CT和MRI 脑室示意图 脑池示意图 视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合称为基底池,位于 蝶鞍的上方,是脑底的中心位置,向前连终板 池和胼胝体周池,前外连外侧窝池,后外连小 脑脑桥角池,后连桥池。此综合脑池称鞍上池 第三脑室下部 、前连合层面 前连合(横过第三脑室 前方的一束横行纤维) ,其前方为终板旁回, 后方为穹隆柱。 外侧沟呈“Y”型分叉 第三脑室向后与中脑水 管相通,周围为顶盖前 区和中脑上丘。第三脑 室侧壁是下丘脑 *小脑蚓包括小舌、中央小叶、和山顶。小脑 与枕叶间有小脑幕。小脑蚓与顶盖之间的四 叠体池呈“W”型。 四叠体池、上丘

7、层面 终板旁回、穹隆柱、前 连合(纤维弯向外后, 经尾状核头和壳的底部 ,外囊和屏状核的后端 ,连于两侧的海马旁回 ) 前穿质(11):在豆状核、 前连合与屏状核之间的 外囊,有穿动脉通过, 是脑出血的 好发部位 。 视束 *皮质脊髓束、黑质、红核、中脑水管、顶盖(上丘) * 四叠体池呈浅“W”形,两臂绕大脑脚向前外续于环池 窦汇 鞍上池、下丘脑层面 两侧额叶已接近底面, 可见直回、眶回 外侧沟,沟内可见大脑 中动脉(13) 小脑蚓(小舌、中央小 叶、山顶、山坡和蚓叶 )小脑半球,齿状核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 ,围绕视交叉、漏斗 和乳头体等结构 鞍上池的六条边: 前边为大脑额叶的后缘 外侧为海

8、马旁回和钩 后面为大脑脚的内面 *鞍上池的六个角: 前角伸向大脑纵裂, 连于纵裂池 两前外侧角伸向外侧 沟,连于外侧窝池 两后外侧角绕大脑脚 ,连于环池 后角伸向脚间窝,连 于脚间池 鞍上池、视交叉层面 以出现五角星形鞍上池 为标志 以外侧沟和小脑幕为界 分三部分 前部:嗅束沟(容纳嗅 束和嗅球)、嗅三角 脑底动脉环构成鞍上池 的衬边。颈内A、大脑 前A 、大脑中A 、基底 A和大脑后A 大脑A环:由两侧大脑前 A 、颈内A末端、大脑 后A 、前交通A和后交 通A共同组成。 鞍上池内的结构:视 束、视交叉、漏斗、 动眼神经 蝶鞍、垂体层面 两侧蝶骨大翼与颞 骨岩部上缘在蝶鞍 处形成“X”交叉

9、前部:两侧为眶, 中为额骨眉间、额 窦及直回 中部:两侧为颞叶 前份,中份为蝶鞍 后部:脑桥与小脑 乙状窦第四脑室 蝶鞍区塑化标本 前方以鞍结节和前床 突与前部分界 后方以鞍背和后床突 与后部分界 鞍结节与鞍背之间为 垂体窝 垂体:前叶占3/4,为 腺垂体,呈横置的肾 形。后叶的神经垂体 嵌于前叶后面的中份 蝶窦、海绵窦层面 眶:眼球、泪腺、视 神经、眼动脉 额窦、筛小房、蝶窦 海绵窦 内耳道、骨半规管、 蜗螺旋管、鼓室上隐 窝、乳突窦和乳突小 房。 脑桥、小脑(小脑蚓 、绒球和小脑扁桃体 ) 蝶窦、筛窦、鼓室层面 鼻骨、鼻中隔、筛小房 眼球、巩膜筛板,眶下 裂(与翼腭窝相通) 蝶窦、海绵窦、

10、动眼神 经,颈静脉窝,蜗螺旋 管、听小骨、外耳道 延髓和小脑半球下份 乙状窦 眦耳线层面 通过基线(外眦与外 耳道连线)的横断面 眶下份:角膜、巩膜 、晶状体,外眦。 鼻骨、鼻中隔、筛小 房、蝶窦 颈动脉管外口、外耳 道、颞下颌关节 延髓与小脑扁桃体 枕骨大孔层面 鼻腔中份:鼻骨、鼻泪 管、鼻中隔、上鼻甲、 上颌窦。 翼突、翼腭窝、颞下窝 鼻咽、咽鼓管软骨部 枕骨大孔、延髓下段、 枕大池、椎动脉、小脑 扁桃体。 寰枕关节层面 鼻腔两侧,眶消失 鼻中隔、中鼻甲、上 颌窦、鼻后孔 咽鼓管圆枕、咽鼓管 软骨、咽隐窝、咽扁 桃体。 腮腺,穿经腮腺的颈 外动脉和上颌动脉 枕骨髁、寰枕关节、 髁管、延髓下

11、端、椎 动脉。 寰枢关节层面 鼻中隔、下鼻甲、 上颌窦(与下鼻道 仅隔一薄层骨板) 、鼻咽 腮腺呈三角形,向 内的突起抵茎突和 咽外侧间隙,间隙 内侧为咽侧壁,后 为颈动脉鞘。 颞浅动脉、下颌后 静脉,上颌动脉( 贴下颌支内面) 咽外侧间隙 胸部横切面 从颈部甲状腺侧叶至胸部心脏中下部 主要标志如下: 1.胸骨角平面以上为出入心脏的大血管层 面。 2.胸骨角至剑胸结合平面(第2-6肋软骨) 为心脏所在平面。 3.肺门位于第2-4肋间隙平面 4.膈膨隆向上,右侧高达第4肋间隙,左侧 达第5肋间隙。 甲状腺侧叶平面 通过第6颈椎与环状软骨水平,肩锁关节,三角肌 第6颈椎,颈动脉结节,椎动、静脉,

12、甲状腺侧叶(呈三面体形),内侧紧邻气管和 食管,后面紧贴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前有舌 骨下肌群,其前外侧有胸锁乳突肌 甲状腺峡部层面 通过第七颈椎下份 两侧为肩部,可见肱骨头、锁骨、肩胛冈及三 角肌、斜方肌 层面中份 为颈部,气管、食管、甲状腺(峡和 侧叶)、颈总动脉、颈内静脉 胸廓上口、第1肋颈层面 通过第一胸椎体上份 层面中份可见第一胸椎、第1肋、肋头关节; 甲状腺消失,颈部大血管内移,前斜角肌与 中、后斜角肌之间(斜角肌间隙)有臂丛。 胸廓上口、胸膜顶层面 1.通过第1胸椎椎间盘, 两侧出现第2肋,其前 方有胸膜顶;系颈、 胸、上肢的交接区, 位置变化大。 3.食管明显偏向中线左侧,气管稍

13、偏右侧,颈内静 脉在锁骨内侧端的后方 4.颈根部与肩部之间有三角形的筋膜间隙(腋窝) 胸廓上口、颈静脉切迹层面 通过第二胸椎体 , 胸腔上部断面, 可见肺尖,左为 上尖叶后段( S+ ),右为上尖 叶段(S )。 纵隔上部:气管、食管,左颈总A、左锁骨下 A(突入左胸膜腔),右颈总A、右锁骨下A, 左、右颈内V位于锁骨胸骨端后方。锁骨下A 经胸膜顶的前方,至第1肋外侧缘延续为腋A 。 纵隔左侧面观 1 主动脉弓并不是冠状位 ,从右前方向左后方。 2 胸主动脉较恒定在脊柱 左前方。 3 食管会左移,从胸主动 脉的右侧移至其左前方。 纵隔右侧面观 1 有奇静脉 2 右头臂静脉直,而左 侧头臂静脉从

14、左向右 移。 上纵隔5层结构 : 弓上结构:腺样层 、V层、主动脉弓三 大分支(位置越高 ,相隔越远)、气 管、食管。 弓内结构:腊肠状 的主动脉弓 弓下结构:主肺 动脉窗。 胸锁关节、头臂静脉层面 通过胸锁关节和第2 、3胸椎间椎间盘。 层面中份为胸上部 ,包括胸壁、胸膜 腔、肺尖和上纵隔 上纵隔近似三角形,两侧角达胸锁关节后 方。气管、食管前为三条始于主动脉弓的大 动脉左、右头臂静脉是上纵隔最前方的结构 。*腋窝四壁及其内容(腋A、腋V和臂丛等 ) 气管后带:由纵 隔胸膜向气管后 壁凹入,与其间 的纵隔结缔组织 一起构成,病理 性增厚最常见于 食管癌,也可见 于食道扩张、气 管肿瘤 *右气

15、管旁带(35):气管右壁接触或接近纵隔胸 膜,与夹于其间的结缔组织一起构成。其异 常增厚见于气管、纵隔或胸膜病变,以气管 旁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 气管后带 主动脉弓上 、左头臂静 脉层面 通过第3 胸椎体 和第1胸 肋结合 *上纵隔仍呈三角形。纵隔内静脉趋向右侧,动脉趋向左 侧。胸骨后间隙:前界为舌骨下肌群和胸横肌,两侧为 胸骨侧缘,后与血管前间隙相通 。血管前间隙:两侧界 是纵隔胸膜,后界是右头臂V、头臂干、左颈总A、左锁 骨下A。气管前间隙:血管前间隙后界与气管前壁之间 主动脉弓上份层面 通过第1肋间隙、第3胸 椎椎间盘或第4胸椎体 上份 上纵隔:静脉趋向右侧,左头臂V已与右头臂 V回合形成上腔V。动脉趋向右侧,主动脉弓 断面呈腊肠样由右前斜向左后,内腔可见三大 分支的起点。胸导管上行于食管左缘后方,左 气管、食管沟内有左喉返神经。 *血管前间隙前后径增大。容纳胸腺等。 主动脉弓中、下份层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