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好教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94012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好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杜甫诗三首好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杜甫诗三首好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杜甫诗三首好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杜甫诗三首好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好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好教材(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 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 ,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 ”、“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 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 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 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 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 被誉为“诗史”。(乱离时代的悲(乱离时代的悲 歌)歌)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 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 、七律成就尤高。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 风格多样,而以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为主;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 继承

2、和发展诗经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以来的优良文学 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高峰高峰 ,起着,起着继往开来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的重要作用, ,被称为被称为“诗诗 圣圣”。 代表作: 代表作:兵车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自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百字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望、羌村羌村、 北征北征、三吏三吏、三别三别、茅屋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秋兴等诗,皆为人等诗,皆为人 传诵。传诵。 有有杜工部集杜工部集。 作品介绍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

3、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 兴 (其一) 杜 甫 赏诗先“读” 1、人: 知其生平遭际、性情风格、 思想功绩 推知诗文内容手法 2、题 : 人:参见作者介绍 时代背景: 765年4月,严武死,乃决计东下回乡,次年 暂寓夔州,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年华 ,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 老。 766年作秋兴。时安史之乱已结束,但 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 休。 正值多事之秋,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作客他 乡。 题:秋兴,因秋感 兴 秋 兴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秋风侵袭凋谢了枫林,巫山巫峡气

4、象萧森阴沉。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风云漫卷 大地,阴气沉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孤 单的小船永远系着游子的心。 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制,暮色中高 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1. 课 文 分 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 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 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 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 ,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 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 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 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5、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 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 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 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 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 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 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 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 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 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1. 课 文 分 析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 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 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 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 的背景有了一种“象

6、喻”的联系。杜甫本人 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 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 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 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 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1. 课 文 分 析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菊花开在秋天, “丛菊”回应了诗题 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 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 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 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 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 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却始终没有放弃回乡 的打算。因此他说,“孤舟一系故园心”! 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

7、天景色写起,他那 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 故园。 1. 课 文 分 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不能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深,秋风越冷 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 诗题中的“秋”字。“砧”,是捣衣石,现在 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 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 ,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 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用什么来 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 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 在对“故园”的思念。 1. 课 文 分 析 秋兴八首(赏析)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

8、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 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 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 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 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 :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 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 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 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 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 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 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9、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 ”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 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 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 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 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兼备 ,浑然一体。 内容述评 1、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 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 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 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 ,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 着苍凉的

10、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 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 “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2、情景的和谐统一。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 风云接地阴”,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 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 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 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 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 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 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 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 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 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

11、勃不平,也 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 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 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 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 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 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 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 景 : 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雄浑 壮丽 萧瑟 凄凉 承接自如,纵情开合 情: 触景伤情 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3、全诗以秋兴为题,不著一字,却尽得 风流。全诗不沾一秋字,却处处为秋。玉 露、枫树林、萧森之气、丛菊

12、、寒衣、刀 尺声、捣衣声无一不是萧瑟寒秋典型之景 ,秋色也就不言而喻了。 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非咏 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正所 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 明陈继儒:“云霞满空,回翔万状,天 风吹海,怒涛飞涌,可喻老杜秋兴 诸篇 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 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 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 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 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 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 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 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 ,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 ,叹君臣际

13、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 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 ,千古有同感焉。”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 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 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荒漠 ;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 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 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 魂 千百年来琵琶曲用胡语传 唱 分明有昭君的怨恨流淌在 曲中啊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 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远嫁异邦,

14、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环珮空归月夜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 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 么?为什么?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 息,直赴荆门山。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 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 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把迤逦不绝的 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 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侧面 烘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 慨,颇寓怜惜之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咏怀古迹(其三

15、)题 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 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 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 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所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