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蟹(课)讲解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92477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274 大小:14.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 蟹(课)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74页
河 蟹(课)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74页
河 蟹(课)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74页
河 蟹(课)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74页
河 蟹(课)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 蟹(课)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 蟹(课)讲解(2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河 蟹 养 殖 l1. 概述:河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 l又名螃蟹、毛蟹、大闸蟹等。河蟹原产 于我国及朝鲜,在我国沿海诸省的江河 、湖泊、河荡内均有分布。江苏、浙江 、上海、辽宁、山东、安徽、河北是我 国河蟹的主要产区。 l目前在整个欧洲北部平原均有河蟹的出没。 l比利时、法国、英国、丹麦、瑞典、德国和前 苏联, l分布的区域还在扩大,北美洲已成为河蟹新的 分布区。 l有些学者认为是欧洲各国与中国通商时由货轮 载水时将小蟹苗带往通商国 l河蟹为洄游性的甲壳动物, l每年秋季,性成熟的河蟹自内河、湖泊爬向大 海,在咸淡水交界处

2、交配产卵,至翌年春末夏 初,蟹卵经过孵化和溞状幼体阶段,发育成大 眼幼体并溯河进入淡水水域生长育肥。 l在五十年代初期,我国河蟹苗的年产量约在 1000千克以上, l因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江河入海口修建的堤 坝和闸门阻隔了河蟹的洄游通道,河蟹繁殖和 蟹苗洄游受到影响,天然产量大幅度下降。 l七十年代初期-蟹苗人工放流,成蟹产量上升 ,至1982年达到了产量的顶峰期 l每放流1千克蟹苗平均可收获427千克商品蟹,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l1981年,人工放流使长江的蟹苗产量达 到了68000千克,创历史最高纪录。 l高强度的捕捞破坏了天然蟹苗的资源, 1982年长江口的蟹苗产量下降至10

3、00千 克以下 l长江口天然蟹苗的最低产量只有100-150 千克。近几年有所回升。 l七十年代初期开展了河蟹人工育苗试验, l八十年代初开始了批量生产。 l九十年代末期,育苗产量突破了5万千克。 l至2001年,河蟹养殖面积600万亩,总产 量达27万吨。 l河蟹增养殖是综合利用草型湖泊的重要手段之 一,也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l河蟹的适应性强,饵料来源广,经济效益好, 适合于专业化养殖,前景十分广阔。 2. 河蟹的分类、分布及外部形态 l2.1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 硬甲亚纲 -十足目-爬行亚目 游泳亚目 -短尾部 异尾部(寄居蟹 ) 长尾部(龙虾) -方蟹科- 绒螯蟹

4、属 40属 4种250种 4500种6400种8340种18200种 2.2 绒螯蟹属的种类: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狭额绒螯蟹直额绒螯蟹 两眼间具4个锐而 尖齿,中间齿刻深 4个额齿外侧二齿 尖,而中间二齿园钝 两眼间额齿波浪 状,额狭窄 额齿不明显 第五步足趾节爪状 第五步足趾节宽扁 第五步足趾节爪状第五步足趾节宽扁 螯肢内外侧具绒毛 螯肢内外侧具绒毛螯肢仅内侧具绒毛 螯肢仅外侧具绒毛 l日本绒螯蟹最大个体只能长到0.2千克/只,有 一定的经济价值。 l直额绒螯蟹等无经济价值。 l2.3中华绒螯蟹有水系之分: l主要分为: l长江水系、 l瓯江与闽江水系、 l辽河水系、 l珠江水系 l黄河水

5、系等 l不同水系河蟹的主要差别在于成熟个体的大小 和性成熟时间。 l辽河水系蟹比长江水系蟹提早一个月洄游,体 色较深、甲壳隆起明显,步足较短,刚毛较多 等形态上的变异, l辽蟹南移长江流域,对长江蟹品系的种质将会 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判别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亲缘关系 1.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指纹标记 是研究基因组多态性的新方法,它从DNA水 平直接反应遗传物质的差异,或称之为是核 苷酸序列的差异。 某些扩增片段的出现频率按照长江、黄河和辽河群体从 南到北递减。 长江蟹 87.50% 黄河蟹 41.66% 辽河蟹 10.83% 不同水系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依次为: 辽河蟹 0.9

6、08 、 广西南流江蟹 0.897 、 瓯江和珠江蟹 0.895、黄河蟹 0.890、长江蟹 0.850 由于不同水系河蟹种质混杂后在基因组之间存在明显的 歧化,因此RAPD指纹标记技术目前尚不能解决不同水 系河蟹个体之间的鉴别难题。 判别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亲缘关系 2.水生所的检测结果表明: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种内个体 间的差异相对较小,种间个体差异相对较大。 检测结果为:OPO5引物有1kb的区带,为 中华绒螯蟹特有,在甲壳动物RAPD相似率的 分类标准尚未建立之时,尚难判别是属于种或 亚种的差异 3.生化遗传差异分析(同工酶): 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的中华绒螯蟹尽 管

7、其水系不同,但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 显著,属种内群体间的差异。 l广东省仅产日本绒螯蟹,1973-1975年放流长江 蟹苗约1500千克,年产成蟹50万千克 l停止放流后,珠江口河蟹数量随即下降,且个 体小型化, l其头胸甲前缘两齿和左右前侧缘的第四侧齿不 如中华绒螯蟹尖锐,但比日本绒螯蟹稍尖些, l背甲上中间两个疣状突起近于退化,步足的趾 节刚毛短而少,体色较浅,性状介于中华绒螯 蟹和日本绒螯蟹之间。 l人工杂交试验表明其后代出现上述相似的形态 变异,这说明有可能在珠江水系存在着中华绒 螯蟹与日本绒螯蟹自然杂交的后代。 l珠江水系蟹苗养至当年冬季即可成熟,因此个 体较小,这与当地累积水温较

8、高有关。 l较高水温条件下提前成熟,难以长成大规格的 个体。 l2.4.1形态结构: la.头胸部:头胸甲:胃区、心区、肠区、肝区 及鳃区,具四个额齿,四个侧齿,背甲上有疣 状突起和龙骨突。 l腹甲:具腹甲沟,上有生殖孔,雄蟹生殖孔开 口于第七腹节,雌蟹生殖孔开口于第五腹节。 l2.4生物学特性: l头胸部共有附肢13对,(头部5对,胸部8对) l头部5对:前2对为触角,具感觉功能,后3对 为:一对大颚,两对小颚,与三对颚足形成口 器,第二对小颚外肢伸入鳃腔,协助呼吸。 l胸部8对附肢中,前3对为颚足,后5对为 胸足,其中第一对为螯足,后四对为步 足。 lb.腹部:俗称蟹脐。幼蟹脐呈狭长形,性

9、成熟 后雌蟹近似椭园形(团脐),雄蟹仍为狭长形(尖 脐)。 l蟹脐的形状是区分雌雄和是否性成熟的标志之 一。 l腹部有附肢:雄蟹1对,特化成交接器;雌蟹4 对,列生较长的刚毛,卵产出后就粘附于刚毛 上,具携卵的作用。 2.4.2内部结构: la. 消化系统:口、食道、胃、中肠、后肠和肛 门 lb. 循环系统:心脏、血管、血窦,血液无色, 血中有许多吞噬细胞和淋巴。 lc. 呼吸系统:6对鳃,位于头胸部两侧的鳃腔 内。 ld. 神经系统:脑神经节,围咽神经、交感神经 、胸神经节,腹神经 le. 感觉器官:一对复眼,第一触角及第二颚足 趾节上的感觉毛,有味觉功能,附肢上的刚毛 有触觉功能。 lf.

10、 排泄器官:河蟹的排泄器官为触角腺,又称 绿腺,分布在胃的上方,开口在第二触角基部 。 lg. 生殖系统:雄蟹具精巢及输精管;雌蟹具卵 巢和输卵管。末端各有一个纳精囊。卵巢和肝 脏称为蟹黄。 l1 l2.4.3生态习性: la. 栖居环境:河蟹一生分为五个发育阶段:卵 、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成蟹。 l溞状幼体生活在河口附近的半咸水环境里, l大眼幼体经淡化后可溯河进入淡水中生长。 l幼蟹和成蟹在淡水中营底栖穴居生活,性成熟 的河蟹在秋季进行生殖洄游,重新进入海水中 交配产卵。 l河蟹主要在淡水中育肥,最理想的生长环境是 水草丰盛的浅水湖泊。 lb. 食性:河蟹为杂食性种类。 l溞状幼体以

11、浮游生物为食(浮游动物或浮游植物 ), l幼蟹逐步向较大个体的动物为食,如:鱼、虾 、螺、贝、水蚯蚓等。 l在自然界里植物性饵料更容易得到,河蟹常以 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为主食,胃中60%以上 是植物性饵料。 l杂食性的河蟹更偏爱动物性饵料,而且有抢食 和好斗的天性,因此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应合 理搭配饲料,均匀投喂,以促进均衡生长。 lc. 自切再生:当河蟹受到攻击时常会将步足从 基部压断,即自切, l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性成熟前自切后步足可 重新长出,并经蜕壳再生后逐步恢复原状。 l2.4.4生殖习性一: l河蟹在性成熟前背甲颜色呈浅黄色,雄蟹螯足 上的刚毛较少,雌蟹的腹脐呈三角形,俗称为

12、“黄蟹”。当河蟹背甲转为墨绿色时,标志着河 蟹已性成熟。 l性成熟的长江水系河蟹在9月至11月底开始生 殖洄游,并在“霜降”前后达到高峰。 l性成熟的河蟹对水流、水温和盐度极为敏感 l在遥远的洄游途中,水流、水温和盐度 的变化最终会引导河蟹进入海区而不致 于迷失方向,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l在天然生长条件下,河蟹的性成熟一般约为16- 18个月,多数个体在9月份完成最后一次蜕壳 。 l从洄游到产卵、孵化结束约需10个月左右,数 次产卵后河蟹将相继死去。 l就河蟹群体而言,其生命周期为2年半左右。 l如果幼蟹阶段饵料条件较差或水温较低的话, 其蜕壳次数将大为减少,同时其生命周期也随 之延长至3-4

13、年。 l1981-1983年太湖曾大量放流过河蟹,长势慢的 小河蟹在1985年仍可被大量捕到,这说明河蟹 的生命周期长短是可以改变的。 l2.4.5生殖洄游:河蟹在淡水中生长至性成熟后 由淡水水域爬向海口进入大海进行繁殖的过程 称为生殖洄游。 l大眼幼体也称为蟹苗。 l河蟹生命的整个过程可由下图表示: 亲蟹抱卵蟹溞状幼体大眼幼体 幼蟹绿蟹 交配3-4个月13-30天 进入淡水(3-10天) 溯河洄游 一般16-18个月 进入海水 生殖洄游4-8个月 l河蟹的洄游包含了两个部分, l一个是生殖洄游,从淡水中向海水洄游 l另一个是大眼幼体的溯河洄游,从海水游向淡 水的过程, l两个洄游购成了河蟹的

14、一个世代。 l3. 河蟹的人工繁殖 l3.1育苗场的建设:河蟹人工繁殖属于集约化生 产,因此具有较高的技术标准。 l3.1.1场地选择: la. 有较好的水源条件; lb. 交通方便; lc. 可靠的电力供应。 l3.1.2基础设施: l亲蟹培育设施: l亲蟹池: la.越冬池:35亩,水深1.5m。 lb.交配池:12亩,水深1.5m,池底淤泥要少 。 l育苗设施: la.育苗池:室内水泥池,长方形,2030m2/只 ,水深1.5m(集苗池:110.8m)。 l b.饵料池:用于培育单细胞藻类、轮虫和孵 化丰年虫。 l藻类池分为两级,一级池1.5-2m2,水深0.5m; 二级池10-15m2

15、,水深0.8-1m,池壁贴有白色 瓷砖,配备灯光、加温和增氧设备。 l室外轮虫池:规格为35亩;室内轮虫池:规 格为0.5亩。(可省略) l丰年虫池:0.5-1m3/只。 l套设施: la. 供水系统:泵房、蓄水池、沉淀池、高位池 及进排水管等。 lb. 供气设施:旋涡式鼓风机、气管及气石。 lc. 加温设施:15002000m2育苗水体需容量为 1吨的锅炉1台。 ld. 供电设施:50千瓦以上。自备发电机20千瓦 1台。 le. 实验室:显微镜、解剖镜、pH计、天平、盐 度计、温度计、烧杯和吸管等。 l3.2亲蟹的选留与饲养: l亲蟹是人工繁殖的基础-数量-质量 l减少育苗生产的风险,提高育苗的产量。 l3.1.2亲蟹选留: la.雌蟹规格为75-150克/只,雄蟹稍大于雌蟹, 规格为100-200克/只,规格过大的亲蟹成活率 较低。 lb.二秋龄以上的长江水系河蟹。 lc.= 21或31 ld.选留时间为11月至翌年1月份为宜。 le.选留量按1千克亲蟹生产0.3千克蟹苗计算。 lf.选择步足完整、活动力较强的个体。 l3.2.2亲蟹的运输: l 用蟹篓运输 l 用蒲包运输 l 保持潮湿 l 5-12为最佳运输气温,应防止风吹日晒。 l3.2.3亲蟹越冬饲养: 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