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与行为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89114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体心理与行为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群体心理与行为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群体心理与行为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群体心理与行为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群体心理与行为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体心理与行为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心理与行为资料(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群体动力 第三节 管理沟通 第四节 角色认知与行为 第五节 人际关系 第六节 团队建设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及特征 一、群体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构成群体的两个要素是:(1)成员关系必 须具备相互依赖性;(2)成员具有共同的意 识、信仰、价值和各种规范,用以控制行为 。 一、群体及其类型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v 按正式程序与否,可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与 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v 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有明确的目 的和规章,

2、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 楚并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 v 非正式群体是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 ,以彼此感情为纽带自然形成的、没有固定组织形 式的群体。 v非正式群体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自发性。 第二,成员的交叉性。 第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第四,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v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见表61。 表6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类类型组组成因素特性 正式群体 按正式程序而组成 结构单一性 具有一定结构形式 以正式结构为本,而产生心 理认同 领导者常具有主管身 份 主要目标为达成工作 任务 非正式群体 按人员自然交往而形成 结构具有重叠性 不具有一定结构形式

3、 由心灵组合为本,而产生无 形结构 领导者不一定为主管 主要目标为满 足成员 需求 2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类类 型特 性 亲缘亲缘 型 以亲亲属关系建立起来的群体 时时空型 以时间时间 和空间间的接近而自然形成的群体如同省、同地区 、同学历历等工作中经经常接触的人,如校友群体、同乡乡 群体 情感型 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共同语语言为为基础础建立起来的 群体 爱爱好型 以各种个性心理特征和兴兴趣爱爱好相近为为基础础而建立起来 的群体,如足球爱爱好者群体 信仰型 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或为实现为实现 某种抱负为负为 基础础而建立起 来的群体 利益型 由于某种利益或观观点上的一致而形成的群体,如汽车车共

4、乘群体 3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v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第一,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 需要。 第二,融洽员工的感情。 第三,激励和培训员工 第四,保障员工的权益。 v非正式群体的负面作用: 第一,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二,削弱管理者的权力。 第三,控制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 4如何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 第一,管理者自觉增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第二,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第三,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二、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v第一阶段:形成阶段。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 不确定。 v第二阶段:震荡阶段。这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v第三阶段:规范化阶段。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

5、v第四阶段:执行任务阶段。群体已经有了结构、目 的、角色,并且已经对完成任务做好了准备。 v第五阶段:结束阶段。 群体开始准备解散,注意力 放到了群体收尾工作。 三、群体行为 (一)从众行为 v 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 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 象,称为从众行为。 v 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有很多,主要有: v 第一,对群体的信任度。第二,对偏离的恐惧 。第三,群体的规模。第四,群体的专长。第五, 个体的自信心。第六,责任感。第七,性别差异。 (二)顺从行为 v 顺从行为又称依从行为,是个体为了符 合群体或他人的期望和赞许而表现出的符合 外部要求的行为。

6、v 顺从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 第二,为了实现群体的目标。 第三,为了保持原有的良好人际关系。 (三)暗示、模仿和感染 1暗示 v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 以接受,并依此而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v(1)暗示是一种刺激。 v(2)暗示不是说服,无须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 提示。 2模仿 v模仿是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模 仿分为自发模仿和自觉模仿两种类型。 3感染 v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或者说是 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服。 v感染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1

7、)个体间的感染。(2)间接 感染。(3)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 四、中国当前群体心理发展变化的特征 第一,群体压力减小,从众心理弱化。 第二,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减弱。 第三,非正式群体作用和影响范围增大。 第二节 群体动力 v “群体动力”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Kurt Lewin,1890-1947)提出,他提出群体动力 的公式为:B=f(,) v 其中,B指个人行为;P指个人,包括人的遗传 素质、情绪、能力、人格等内在因素;E指现实的 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影响、群体中的社会心理气氛 、群体压力、领导作风等。 v 群体动力是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主要 力量,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

8、群体压力、群体凝 聚力和群体士气等。群体动力有(如图6-2所示)放 任、强扭和引导三种模式。(见P160) 一、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 v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 望或标准。群体规范有的是正式规定的,如法律、 法规、一些规章制度等。但大部分是在群体中自发 形成的,如文化、风俗、时尚、舆论等,它们能潜 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行为及人格的发展。 v 群体规范的形成受从众、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影 响,群体成员彼此通过暗示、模仿、感染等的相互 作用,会发生一种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正 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群体规范。 (二)群体规范的作用 第一,维系群体的作用。 第二,认知的标准化作

9、用。 第三,行为的矫正作用。 第四,惰性作用。 (三)群体规范的类型 群体规范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A.绩效方面的规范 B.形象方面的规范 C.社会交往方面的规范 D.资源分配方面的规范 (四)群体规范的作用 规范能约束人的行为,达到协调一致 ,行动统一; 有利于矫正人的不良行为; 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成长。 二、群体压力 (一)群体压力的概念 v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它 使群体内每一个成员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 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二)群体压力的作用 第一,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 群体的存在与发展。 第二,群体一致的行为,可以增加个人的安全

10、感。 三、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v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凝聚性或群体内聚 力,它是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 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一种使其成员对 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它 可以被认为是群体的确定性特征。 v心理学家多伊奇(Deutsch)曾提出一个计算 群体凝聚力的公式: v群体凝聚力=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群体 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 (二)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见P164图63) 1低凝聚力、低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与组织目标 不一致,同时群体的凝聚力也低,凝聚力与生产效 率没有什么关系。 2低凝聚力、高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支持组织目 标,此时,就算是

11、凝聚力很低,生产效率依然能够 提高。 3高凝聚力、低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不支持组织 目标,生产效率与凝聚力成反比,凝聚力越高,生 产效率越低。 4高凝聚力、高一致性,即群体态度与组织目标保 持高度一致性,生产效率与凝聚力成正比,凝聚力 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 图63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体的内 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的诱导,才能有助 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生 产 率 时间 高内聚力积极引导 低内聚力积极引导 对照组 低内聚力消极引导 高内聚力消极引导 (三)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 1群体规模。群体规模的大小与凝聚力

12、成 反比,即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小;群体规模 小,凝聚力大。 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3外部压力。 4群体内部的奖励。 5群体的领导方式。 四、群体士气 (一)群体士气的概念 v 心理学家史密斯把士气定义为对某一群 体或组织感到满足,乐意成为此群体的一员 ,并协助达成群体的目标的态度。 v克瑞奇等人认为,一个士气高涨的群体具有7 个特征: 群体的团结,不是起源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 内部的凝聚力。 群体内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群体的 倾向。 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 力。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群体内的每个成员都明确地掌握群体目标。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目标

13、及领导者,持肯定和积极 的态度。 群体成员承认群体的存在价值,并且有维护该群 体继续存在的意向。 (二)影响士气的因素 1.对群体目标的赞同。 2.合理的经济报酬。 3.对工作的满足感。 4.群体成员间的和谐。 5.优秀的管理者。 6.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7.良好的身心工作环境。 信息源 编码 通道解码接受者 反馈 噪声 噪声 噪声噪声 第三节 管理沟通 沟通原理 第三节 管理沟通 一、组织沟通原理 (一)沟通与组织 1、组织中沟通的概念 v沟通(communication)是信息源透过某种管道把 信息(信息、观点、情感、技能等)传送到目的地 的过程。 v沟通是信息在传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交

14、换的过程 。从组织行为学来讲,信息沟通就是指人们之间信 息交换,从而达到人们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相互 影响的过程。 v沟通具有以下六个层次的意义: 第一,个人内部沟通。 第二,人际沟通。 第三,群体沟通。 第四,公共沟通。 第五,大众沟通。 第六,跨文化沟通。 v 群体沟通主要是指人群意见或信息的交 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观点、态 度或交换情报信息的过程。 2、沟通在组织中的作用 沟通能够准确传递各项决策与计划,并使管理者 全面把握人员的情况,提高管理的效能; 良好的沟通体现并实现组织成员对管理工作的充 分参与,发挥激励员工的作用; 沟通可以缓解组织内任何变革的阻力,有利于组 织发展;

15、 沟通有助于创建组织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员 工的满意感,具有心理保健作用; 有效沟通满足了员工的归属需要,并及时提供员 工身心发展的信息。 3、沟通的渠道和类型 (1)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按沟通方式的组织化程度可分为正式沟通和 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 进行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它与 组织的结构息息相关。 按照信息的流向,正式沟通可分为上行 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三种形式。 非正式沟通 v 非正式沟通是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的信 息交流和传递,它以社会关系为基础,是与 组织内部明确的规章制度无关的沟通方式。 第一,可以满足职工情感方面的需要。 第二,可以弥补正式通道不足。 第三,可以了解职工真正的心理倾向与需要 。 第四,可以减轻管理者的沟通压力。 第五,可以防止管理者滥用正式通道。 (2)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v按沟通所借用的媒介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