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6.比的认识 北师大版(2014秋)(含解析)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788875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6.比的认识 北师大版(2014秋)(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6.比的认识 北师大版(2014秋)(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6.比的认识 北师大版(2014秋)(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6.比的认识 北师大版(2014秋)(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6.比的认识 北师大版(2014秋)(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6.比的认识 北师大版(2014秋)(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6.比的认识 北师大版(2014秋)(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6.比的认识 一、单选题 1.1x0.625x( )A.B.C.D.1922.甲、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4:5,甲、乙正方形的面积比是( ) A.4:5B.5:4C.25:16D.16:253.从学校到图书馆,小强用10分钟,小红用12分钟,小强与小红时间比最简单整数比() A.10:12B.12:10C.5:6D.6:54.浓度为20%的盐水中,盐与水的比是( ) A.1:5B.1:4C.4:5D.5:6二、判断题 5.判断对错.0.28:4=140:200 6.甲数比乙数多 ,那么甲、乙两数的比是5:4。( ) 7.3:7的前项加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应加3 。

2、8.判断,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6,这是个钝角三角形。三、填空题 9.化简比(1)7 0.24_(2)12.60.4_(3)1 _10.把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_,它的比值是_ 11.在横线里填上合适的数 9_=_:20=_=0.75=_% 12.某妇产医院9月新生婴儿190名,男女婴儿人数之比是48:47。9月新生男婴儿有_人,女婴儿有_人。 13.化简下列各比,并求出比值。比最简整数比比值得125:1000_: _4.5:6_14.某单位甲、乙、丙三个部门的人数如下表要在甲、乙、丙三个部门的职工中评选15名先进工作者,按照各部门人数的比分配指标,甲

3、部门应选出_名先进工作者?乙部门应选出_名先进工作者?丙部门应选出_名先进工作者?四、解答题 15.学校购进360本图书,把其中的 分给低年级,余下的按53分给高年级和中年级,高年级比中年级多分多少本图书? 五、综合题 16.实践活动:旗杆有多高? 操场上,同学们正在阳光下测量竹竿、木棒的高度以及它们影子的长度,测量数据如下表: 实际高度(m)影长(m)实际高度与影长的比值竹竿120.5竹竿21.60.4 木棒10.25 (1)计算并填写表格。 (2)仔细观察表格中竹竿、木棒的实际高度与影长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_(3)根据你的发现想一想,如果这时同学们测出旗杆的影长是3.2米,那么旗杆的实

4、际高度是_米。 六、应用题 17. 甲、乙两根绳子共长22米,甲绳截去 后,乙绳和甲绳的长度比是3:2,甲、乙两根绳子原来各长多少米?18.王、张、刘三家相约去上海参观世博,共花费了1.026万元王家去了4人,张家去了2人,刘家去了3人按人口分摊费用,三家人各应分摊多少万元?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 C 【解析】【解答】解:1:x=0.625x=10.625x=1故答案为:1【分析】根据比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可知,比的后项等于比的前项除以比值,据此进行解答即可。2.【答案】 D 【解析】【解答】解:S甲:S乙=44:55=16:25; 故答案为:D。 【分析】甲、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4:5

5、,可把甲的边长看作4,乙的边长看作5,根据正方形的面积S=边长边长,分别求出甲、乙的面积,再写出比即可。3.【答案】C 【解析】【解答】解:10:12=5:6;小强与小红时间比最简单整数比5:6 故选:C【分析】根据“小强用10分钟,小红用12分钟”,直接写出小强与小红所用时间的比,再化简成最简比即可4.【答案】B 【解析】【解答】解:20:(10020)=20:80=1:4或20%:(120%)=20%:80%=1:4故答案为:B【分析】浓度为20%的盐水是指盐占盐水的20%,即在100克这样的盐水中,盐占20克,水占(10020)克,根据的意义写出盐与水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或把这种盐水的

6、浓度看作“1”,盐占20%,则水占(120%),根据的意义写出盐与水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二、判断题5.【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解:0.28:4=28:400=140:2000故答案为:错误。【分析】先根据比的性质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100倍,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化成整数,再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5即可。6.【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解:甲、乙两数的比是:(1+):1=:1=6:5,原题计算错误.故答案为:错误【分析】乙数为单位“1”,那么甲数就是1+,这样写出甲、乙两数的比并化成最简整数比即可.7.【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解:3+3=6,前项扩大2倍,后项也扩大2倍是:72=

7、14,后项应加上14-7=7,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分析】先判断前项扩大的倍数,然后把后项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求出后项,再确定后项应该加上的数字即可做出判断.8.【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180=120因为一个角是120 ,所以这是个钝角三角形三、填空题9.【答案】(1)30 ;1(2)63 ;2(3)1 ;24【解析】【解答】=30:112.6:0.4=63:2=1:24故答案为:30,1;63,2;1,24.【分析】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进行化简即可完成解答.10.【答案】3:2;【解析】【解答】(1) : ,=( 20):( 20),=3:2;(2) : ,= ,= 10,= ;

8、故答案为:3:2, 【分析】:(1)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0除外),比值不变; (2)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即可解答。11.【答案】12;15;3;4;75 【解析】【解答】解:912=15:20=34=0.75=75% 故答案为:12,15,3,4,75【分析】把0.75化成分数并化简是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4;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除数都乘3就是912;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 =3:4,再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后项都乘5就是15:20;把0.7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就是75%12.【答案】 96;94 【解析】【解答】解:男婴儿190=96(人),

9、女婴儿190=94(人)。 故答案为:96;94。 【分析】根据男女婴儿人数之比判断出男婴儿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女婴儿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分别计算男婴儿和女婴儿人数即可。13.【答案】1:8;4:3 ;3:4;【解析】【解答】解:125:1000=(12525):(100025)=5:40=540=;=43=;4.5:6=45:60=(4515):(6015)=3:4=34=。故答案为:1:8;4:3;3:4;【分析】化简比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用化简后的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即可求出比值。14.【答案】4;6;5 【解析】【

10、解答】三个部门的人数比是80:120:100=4:6:5;甲部门:15=4(名)乙部门:15=6(名)丙部门:15=5(名)故答案为:4;6;5【分析】根据三个部门的人数写出三个部门的人数的最简整数比,然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先进工作者的人数分别乘三个部门人数占总人数的分率即可分别求出三个部门的先进工作者的人数.四、解答题15.【答案】解:高年级:360(1- ) =360 =150(本)中年级:360(1- ) =360 =90(本)150-90=60(本)答:高年级比中年级多分60本图书。 【解析】【分析】学校把图书的分给低年级,余下的图书占全部图书的1-=,余下的按53分给高年级和中年

11、级,所以将余下的图书平均分成5+3=8份,其中,高年级占5份,中年级占3份,所以高年级分得图书的本数=余下的图书的本数高年级分得图书占余下的图书的几分之几,中年级分得图书的本数=余下的图书的本数中年级分得图书占余下的图书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求得的高年级分得图书的本数减去中年级分得图书的本数就是高年级比中年级多分得图书的本数。五、综合题16.【答案】 (1) 实际高度(m)影长(m)实际高度与影长的比值竹竿120.54竹竿21.60.44木棒10.254(2)竹竿、木棒的实际高度与影长的比值一定,这说明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竹竿、木棒的实际高度与对应的影长成正比例。(3)12.8 【解析】【解答】

12、(1)2:0.5=4;1.6:0.4=4;1:0.25=4 故填:4;4;4. (2) 竹竿、木棒的实际高度与影长的比值都是4,即 竹竿、木棒的实际高度是影长的4倍。 (3)3.24=12.8(米) 故填:12.8 【分析】(1)求比值用除法,用实际高度除以影长即可求出比值。 (2)观察数据可知, 竹竿、木棒的实际高度与影长的比值一定,这说明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竹竿、木棒的实际高度与对应的影长成正比例。本题,竹竿、木棒的实际高度是影长的4倍。 (3)应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竹竿、木棒的实际高度与对应的影长成正比例。本题,竹竿、木棒的实际高度是影长的4倍。即可求出旗杆的高度。六、应用题17.【答案】 解:(1 ) = ,即乙甲原来的长度比是 6:5;乙原来长:22 =22 =12(米);甲原来长:22 =22 =10(米)答:甲绳原长10米,乙绳原长12米【解析】【分析】已知甲、乙两根绳子共长22米,甲绳截去后还剩(1)=, 乙绳和甲绳的长度比是3:2,即甲的占是乙的, 由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