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归园田居(含答案).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7887564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归园田居(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归园田居(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归园田居(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归园田居(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归园田居(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归园田居(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归园田居(含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归园田居课后练习(1)1 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C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

2、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一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2 比较阅读陶渊明的下面二首诗,完成12题。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节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1.陶渊明在这两首诗中都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举出诗句作具体分析。2.陶渊明的田园诗,因淡远的风格为人称颂。“淡”指平淡自然;“远”指意境深远,思想深刻。请联系上面

3、的诗歌,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归园田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久在樊笼里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B误落尘网中 尘网: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C羁鸟恋旧林 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D池鱼思故渊 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2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对偶

4、、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渴求 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C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D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3下面对归园田居一诗的鉴赏不正确一项是()A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对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C前四句是近景,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

5、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D后四句是远景。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比喻什么?诗人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如

6、何理解“守拙”这个词?3“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几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5 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完成12题。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下列对诗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从做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实际上仅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B诗句中的“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从而反衬陶渊明对大自然的热爱。

7、C“暧暧远人村”,是说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暧暧”,意思是模糊不清。D“守拙归园田”一句,表现了陶渊明安守本分、清贫乐道的思想。“守拙”的意思是说陶渊明本性朴实,不善于做官。2这首诗在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 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A处诗人点明自己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清高孤傲的诗人看破官场后,执意

8、离去,并宣泄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B处写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写为官时的心情,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句式对仗,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C处从远景转到近景,犹如电影的镜头般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D处以写景与同开头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又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收结,全诗向往田园的主旨也得到了升华。参考答案1 答案: D解析: “尘杂”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灰尘和杂物,实际上还指尘俗杂事。2 答案: 1厌恶官场、回归自然或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2“淡”指平淡自然;如内容上描写的是田园风光,平常的农村生活(开

9、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作者在此抱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又如形式上,诗中使用的是朴素的语言,直率自然地叙事抒情。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白描的手法,毫无斧凿痕迹。“远”指意境深远,思想深刻。如语言上虽是白描,但经过高度的提炼,含有丰富的形象:榆柳、桃李、远村、墟烟、狗吠、鸡鸣这是一种宁静安谧,怡然自适的境界。作者营造一个淳朴宁静的田园,对抗黑暗污浊的官场,表现出洁身自好的孤傲之情。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解析: 1.

10、一定要从两首诗歌中举出一些诗句或字眼,而且一定要加以具体的分析;举诗句时一定要加引号。2.要紧扣题目要求,结合诗句,针对其中一点,从二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或能从一个角度,较深入、全面的分析,且言之有理,均可得高分直至满分。3 答案: 1.A 2.C 3.A解析: 1.A项,“樊笼”应该是喻指官场生活。2.这句诗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不是写对故乡的思念。3.A项,分析错,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自己,但诗中透露的是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和“池鱼”的热爱。4 答案: 1.“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表明诗人已看透官场的污秽黑暗,对官场极度厌恶。“羁鸟”“池鱼”是诗人自

11、比,意在说明诗人误入官场,深受束缚,因此迫切希望摆脱束缚、回归自然。2.“拙”本义是笨,又作谦辞,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之意。“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反对虚伪取巧,要返璞归真。3.前四句写近景,描写自己的宅院,体现了诗人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后四句写远景,描写了一幅更为广阔的田园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谧、淡泊、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解析: 1.此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还有从中所体现的效果。2.此题考查炼字。文中的词语不是本义,应是引申义。3.此题考查点有二:一是描写的手法,二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方宅十余亩”可知先是“近景”,再筛选出“暧暧远人村”,可知是“远景”。从整体画面充满生机来看,可知诗人对田园生活是喜爱的。5 答案: 1D(“陶渊明本性朴实,不善于做官”和诗意不符,“守拙”,指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2(2)白描。作者用简洁的诗句描绘出了一幅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鸡鸣狗吠的故园乡景图画,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闲适和愉快的心情。(手法答“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并且分析合理,也可得分)6 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