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节 一轮复习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8732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调节 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神经调节 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神经调节 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神经调节 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神经调节 一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调节 一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调节 一轮复习(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 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 传导 3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和反射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 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 递 辨析有关概念: 1、神经系统和神经元 3、中枢神经和神经中枢 2、白质和灰质 4、神经和神经纤维 4 1、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 脊髓 脑神经 脊神经 大脑 小脑 脑干 下丘脑 2.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细胞体 树突 轴突 突起 髓鞘 神经纤维 -神经元 轴 突 末 梢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2、 8 (2)神经元的分类 中间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感觉中间运动 树突 轴突 树突 轴突 9 (3)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10 灰质: 白质: 前角(宽,腹) 后角(窄,背) :由神经元轴突或长树突集聚而成 3、灰质 白质 神经中枢 神经元胞体汇集的地方,构成神经中枢 包括上下行传导束 中枢神经系统内执行一定功 能的神经细胞群 11 神经 4、神经纤维神经元长的突起(轴突或长树突) 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膜(器官) 神经纤维 神经 比较反射、应激性、适应性三个概念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类型,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应 激性,没有神

3、经系统参与的应激性不能称为反射。多细 胞动物才存在。 适应性生物有了应激性才能适应周围环境,应激性是适应性的 一个方面,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应激性是生物对体内外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机械 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效应器 3 不属于 感受器 传出神经 该图为_的结构示意图。反射弧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结构基础和 注:神经节是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 缩手反射由3个神经元组成反射弧,内有2个突触 结构,而膝跳反射只有2个神经元,反射弧内有1 个突触结构。 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感 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比较教材中的图示 : 缩手

4、反射、膝跳反射 疑难突破 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2)根据脊髓灰质质内突触结结构判断,画出图图示。 (4)实验实验 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经节 :有神经节经节 的是传传入神经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 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 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 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 则为传出神经。 18 2、感觉形成过程: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大脑皮层感觉中枢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只有感觉觉无效 应应 对对内外界刺激作出 相应应的应应答 运

5、动动神经经末梢 和它所支配的 肌肉或腺体 效应应器 只有感觉觉无效 应应 将兴奋兴奋 由神经经中枢 传传出至效应应器 运动动神经经元传传出神经经 既无感觉觉又无 效应应 对传对传 入的兴奋进兴奋进 行分析与综综合 调节调节 某一特定 生理功能的神 经经元群 神经经中枢 既无感觉觉又无 效应应 将兴奋兴奋 由感受器传传 入神经经中枢 感觉觉神经经元传传入神经经 既无感觉觉又无 效应应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 息转变为转变为 神经兴经兴 奋奋 感觉觉神经经末梢感受器 结结构破坏对对 功能的影响 功能结结构特点 反射弧 结结构 C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形成 时间时间 刺激 神经经 中枢 神经经 联联系 举

6、举例 联联系 生来就有 后天获得 非条件刺激(直接刺激)条件刺激(信号刺激) 大脑皮层以下中枢 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终生的固定 的 神经联系暂时、可变 ,反射易消退、需强 化 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 1分析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内负外正 Na+内流 K+外流 内正外负 局部电流 电位 变化 电位差 双向传导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 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如何来维持这种浓度差呢? 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形成的物质基础: 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分布不均匀(内 K+多 外Na+多) 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

7、同。 钠钾泵,体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钾排钠 1突触的结构 轴突 线粒体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组织液 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 触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下图为突触的常见类型,据图连线。 根据兴奋在突触处传递过程,回答问题: 1、不同部位的信号传导形式? 2、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 什么特点?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体现了细 胞膜什么功能? 强调:神经递质概括 1.产生 4.释放 5.受体 6.作用 7.去向 由内质网、高尔基体产生(线粒体参与供 能)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上糖蛋白 使后膜兴奋或抑制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 或被转移走,

8、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 做好准备。 2.类型兴奋类和抑制类,例乙酰胆碱等 3.存在 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 膜电位的测量 方法提升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方法提升 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方法提升 (1)在神经纤维经纤维 上 b点和d点同时兴奋时兴奋 ,电电流计计不发发生偏 转转 刺激a点 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 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刺激c点(bccd) 方法提升 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兴奋兴奋 不能传传至a,a点不兴奋兴奋 , d点可兴奋兴奋 ,电电流计计只发发生一次偏转转。 (2)在神经元之间 刺激b点 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 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 ,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c点 A 2.膜电位变化曲线图的分析方法 方法提升 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K+大量外流 使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是 Na+大量内流形成的,CD 是主要是 K+外流增 加形成的。 (1)A、D 点 (2)AC 典例: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箭 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 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图2所 示。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 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 )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