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85990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采场及巷道周围应力场分布 第二章 矿山岩体内应力及其重新分布 本章介绍: (应力分布规律) 原岩应力 孔周围应力分布 围岩极限平衡 支承压力及其分布 第一节 岩体中的原岩应力 一、原岩应力概念: 1、原岩应力未受开采影响的岩体内,由于岩体自重和构造运动等原 因引起的应力。(原始应力) 自重应力 构造应力 2、原岩应力组成 地温应力 膨胀(收缩)应力 流体压应力 未开采前,地下空间已形成原岩应力场; 在较大范围内,原岩应力场分布不均; 不均衡应力场随围岩变形及时间推移将趋于平衡 二、自重应力: 铅直应力: 水平应力: 其中: 侧压系数 海 姆: (静水压力理论) 金尼克: ( 弹性侧压理论) 一

2、般 则 举例:求采深为800 m处岩体原岩应力状态 。 v:静水压力状态 三、构造应力: 1、构造应力由构造运动引起(板块、火山、升降) 现代构造应力 地质构造残余应力 构造应力 难以区分 构造应力场构造运动形成: 板块挤压板块移动,挤压边界引起(横向); 地幔热对流地幔上下封闭对流形成; 岩浆侵入岩浆侵入挤压、冷凝收缩(局部) 2、构造应力特点: 1)分布不均,在构造区域附近最大; 2)水平应力为主,浅部尤为明显; 3)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4)坚硬岩层中明显,软岩中不明显; 5) 构造应力目前尚难以计算,只能实测。 3、构造应力(最大主应力)的现场判断: 1)与巷道水平,破坏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3、,且两帮破坏程度 较顶底破坏程度大时; 2)与巷道垂直,巷帮发生严重的破坏,而顶板破坏较轻。 以上如有可能,在环形井底车场可明显看到这种现象 3)与褶皱脊线(褶曲轴)、逆断层走向垂直; 4)沿X形节理(断裂)锐角平分线方向; 5)与纵张节理走向一致。 四、原岩应力分布基本规律: 实测铅直应力基本等于上覆岩层重量; 水平应力普遍大于铅直应力; 平均水平应力与铅直应力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一般相差较大。 (考虑构造应力后,水平应力作用明显) 深度 RT 垂 直 应 力 与 深 度 成 正 比 深度 RT 平 垂 应 力 比 值 随 深 度 增 加 而 减 小 第二节 “孔”

4、周围的应力分布 本节介绍:园孔等压、园孔不等压、椭圆、矩形等孔周围应力分布 。 一、应力集中概念: 应力集中受力体内,孔周围局部区域应力高于其 它区域应力的现象。 应力集中特点: 集中应力大小与所受应力有关; 与孔的曲率有关,曲率大,集中程度大; 集中是局部的; 影响范围与孔径有关。 二、弹性力学基本问题与基本方程: 1、平面问题: 平面应力问题某一方向应力为0。 (受力体在几何上为等厚 薄板,如薄板梁、砂轮等) 平面应变问题某一方向应变为0。 (受力体为等截面长柱体, 如挡土墙、水坝、井下巷道) (提出平面问题可简化计算过程) 2、双向等压圆形巷道平面应变问题基本方程: 1)平衡微分方程:

5、(极坐标系) (双向等压时,仅经向应力变化,切向应力无变化) 由经向静力平衡有: 化简得: ( ,忽略高阶无穷小) (1 ) 2)几何方程: (应变与位移满足变形协调关系 ) 经向变形由 则经向应变: 切向变形由 则切向应变: 故有几何方程:(2) (3 ) 3)物理方程: (应力与应变符合虎克定律) ( 平面应变问题: ) 对于井巷岩石工程,在研究其应力分布及位移变形时 ,多利用圆孔作为研究基础,利用极坐标方程进行推导, 比较简便。 (4) (5) (6) 三、双向等压应力状态下,圆孔周围应力分布: 1、基本假设: 围岩均质、各向同性、线弹无粘性; 双向等压; 巷道无限长(平面应变); 符合

6、深埋条件( )。 (1) (4) (5) (2) (3) 五个方程可解五个变量: 2、基本方程: 消除无关量 ,求解 3、计算结果: 4、讨论分析: 1)圆孔周边应力 2)任一点的应力 3) 分布与方向角 无关,园孔任一方向应力分布相同; 4)围岩内应力大小与弹性常数无关,与距孔边距离有关; 5)双向等压时,园孔周边全处于压缩应力状态; 6)在圆孔内3倍直径以远,应力接近原始应力(影响半径)。 7)双向等压圆孔应力集中系数最大为 2 。 5、影响半径的确定: 影响半径园心到 、 增减达原始应力的5%处半径。 由 有 或 即: 影响半径。(当 时, ) 四、双向不等压应力场内圆孔周围应力分布:

7、1、 吉尔西解答: (1898) 2、围岩内沿主应力方向(=00,=900)应力分布: 3、圆孔周边(r=R0)应力分布: 单 压 双向不等压 双向等压 K=3 k=2.7 k=2 应力集中系数 4、园孔应力分布结论: 1)圆孔周围应力集中是局部的,应力集中程度随远离孔而 减弱,并趋于原始应力; 2)圆孔周边应力集中系数随围压增大而有所减弱; 3)当1/3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孔周边一定范围内存在 切向拉应力;当1/3时,围岩周边不产生切向拉应力; 4)当=0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孔周边一定范围内存在径 向拉应力。 五、椭圆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 椭圆轴比: 椭圆孔围岩应力分布一般规律 : 1)

8、椭圆曲率大的一端, 应力集中程度高; 2)围岩内应力集中随距 离增加衰减很快; 3)单向应力状态时,沿 主应力方向孔边附近有拉应力 区存在。 1)等应力轴比周边各点应力相等时的轴比。 椭圆长轴方向与最大 主应力方向一致,周边应力相等。 椭圆周边切向应力计算公式: 2)无拉力(零应力)轴比周边恰无拉应力时的轴比。 周边各点对应的无拉力轴比各不相同,应首先满足顶点、 两帮中点无拉力轴比。 顶点无拉力轴比: 两帮无拉力轴比: (当 时,优先考虑顶点, 时优先考虑两帮) 六、矩形和其它形状巷道周边弹性应力分布: 一般规律: 周边最大应力为切向应力; 周边应力与 E 等弹性参数无关; 在断面直长边易出现

9、拉应力; 在周边拐角处可产生很高的应力集中。 七、多孔相互影响应力分布: 1、断面相同两孔: 当 时: 不会产生相互影响。 当 时: 要产生相互影响。 为相互影响间距。 (对4米跨度巷道,相互不产生应力叠加,两巷应相距 18米,一般取20米即可。) 2、大小不等相邻两孔: 两孔相互影响间距 为: 间距 无影响; 间距 有影响。 大小不等两孔间距小于影响间距时,产生应力叠 加,其中小孔应力集中程度高于大孔。 3、同一水平多孔: 间距越小,影响越大; 孔越多,应力集中程度 越高。 八、回采空间周围应力重新分布: 不同方向临空,应力叠加; 在拐角处应力集中程度高; 按临空自由面多少,应力集 中程度有

10、如下关系: 孤岛 半岛 拐角 单面 英国对一 采深为470 m,工作面 长为210 m 时的垂直 应力测定 结果,p为 原岩应力 ,相当于 H ,平面 图所示为 等垂直应 力线 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回 采工作面四周的垂直应力分布 将改变,图中表示的是开滦钱 家营煤矿一工作面开采后的应 力分布计算图。 小结: (设围岩处于弹性状态) 1、孔周围形成应力集中,最大切向应力发生在孔周边; 2、应力集中系数与孔形状有关,曲率大处集中系数大; 3、应力集中系数与应力状态(侧压系数 )有关; 4、应力集中是局部的; 5、孔的影响范围与孔径有关,孔径大影响范围大; 第三节 围岩的极限平衡与支承压力分布 本节介绍:围岩极限平衡区及其应力分布、支承压力形成及其分布 一、围岩内应力状态及“三区”的形成: 1、孔周围岩体的力学状态: 切向应力分布: (大小) 受力状态: (单向三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