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查(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880051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查(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查(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查(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查(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查(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查(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查(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津市部分区2018年高三质量调查试卷(一)语文试卷第卷(共36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自诩(x) 犄(j)角 堰(yn)塞湖 引吭(kng)高歌B. 风糜(m) 伫(zh)立 脚踝(hui)骨 恬(tin)不知耻C. 毗(p)连 讣(f)告 大杂烩(hu) 木讷(n)寡言D. 症(zhng)结 饯(jin)别 脑血拴(shun) 曲(q)意逢迎【答案】C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 了大城市、大马路、大工厂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大强度“大”成为现代人 的“文明病”。“大”开

2、始走向蠢笨、无个性和 。但以服务为基础的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曾给我们 的关怀的“小”的魅力。A. 创造 典型 千篇一律 无微不至B. 创设 样板 千人一面 无所不知C. 制造 标志 老生常谈 无所不至D. 创制 典范 如出一辙 体贴入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词语(包括成语)运用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第一处: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设:创办;创造条件。制造: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人为地造成某种气氛和局面等。创制:初次制定,多指法律、文字等。从搭配上看,应用“创造”。第二处:典型:具有

3、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具有代表性的。样板:板状的样品;比喻学习的榜样。标志:标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标明某种特征。典范:可以作为学习、效仿标准的人或事物。应用“典型”,表示“具有代表性”的含义。第三处: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千人一面:一千个人的面孔都一个样子,比喻文章或对人物的描写公式化,都是一个样子,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老生常谈:原指老书生的平凡议论,今指很平常的老话。如出一辙:车子好像从同一个车辙出来,形容事情非常相像。根据语境,应用“千篇一律”。第四处: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的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无所不知: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

4、得的。不符合句意。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用于坏事,感情色彩不当。体贴入微:多指对人照顾和关怀十分细致周到。根据语境,应用“无微不至”。故选A。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不要褒贬误用。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

5、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自2018年起,每年8月19日成为“中国医师节”,这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医师这一职业,进一步开创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B. 欧盟决定将欧洲药品管理局迁往荷兰,因为该机构有超过80%以上的雇员在接受问卷调查时希望新的办公地点是荷兰。C. 冯珊珊在海南蓝湾大师赛中的夺冠证明了中国职业女子高尔夫选手的强大实力,成为中国首位登项世界第一的高尔夫选手。D. 旅游旺季,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可能会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形,届时这些地方的工作人员要做好疏导工作,不能简单地闭门谢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

6、析与修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搭配不当,“开创氛围”改为“营造氛围”。B项,成分赘余,删去“以上”;C项,结构混乱,在“成为”之前加主语“冯珊珊”。故选D。4.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科目之一,指选拔孝顺父母、做事康正的人担任官职。汉代张衡曾被举荐为孝廉。B. “践阼”指皇帝登上皇位,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这一意思的词语还有登基、登极、陛下等。C. 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的“参”和“井”分别指“参宿”和“井宿”,均属我国古代二十八星宿之一。D. 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60个基本单位,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序

7、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识记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B项,“践阼指皇帝登上皇位,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这一意思的词语还有登基、登极、陛下等”说法不正确,其中“陛下”是对皇帝的敬称,与“践阼”意义不同。故选B。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明初,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朝廷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通行于全社会,占据了货币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一个客观的事实,白银作为合法货币才为官方认可,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由于白银功能的扩大和流通的要求,社会对于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在这种态势下,白银供给方

8、面又如何呢?除了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社会原有白银储藏之外,白银的来源不外有二:一是国内的白银矿藏资源,一是海外贸易通过商品交换而得的外来资源。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在货币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人们将寻求的视野投向海外是很正常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大的白银需求国,直接影响了白银在世界贸易中成为国际通用的结算货币。这种国际交换关系,一端联系的是中国商品,另一端联系的是白银,形成了市场网络的世界性链接,它有三条主干线,跨越三大洲,形成了三个大小不等的贸易圈,从而构建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这三条主干线是:中国东南亚日本,中国马尼拉美洲,中国果阿欧洲。作为三条航线终端的

9、日本、美洲和欧洲,均为中国白银的来源地,其中,日本和美洲是白银的出产地,而欧洲主要是美洲白银的中转地。建立在这种供求关系上的市场,确立了白银的世界货币地位。伴随白银货币的极大发展,市场超越了国界,实现了世界性的扩展。中国白银货币化促使白银的世界货币职能得到了全面实现,于是,一个首先建立在白银世界性运动基础之上,以白银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世界经济体系雏形产生了。这正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当中国市场与世界连接起来,世界市场的白银滚滚而来之时,它已成为正在变革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增长的助动力。白银货币量的增加,无疑提高了商品的产出和销售,加速了社会经济增长发展;同时,它也加剧了整个社会发生重大改观。中国

10、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社会经济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为建立一个世界经济体系准备了条件,促成了世界范围生产出现明显增长。从总体来看,白银货币化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内部蕴藏社会转型趋向的产物;它的奠定,是转型变革中的中国与正在形成中的整体世界相联系的产物,即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产物。这里所要强调的是,白银货币化初步奠定,中国社会内部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而不是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导致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当全球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世界之时,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这个体系不是西方创

11、造的,明代中国曾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为整体世界的出现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就此而言,明代白银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整体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有删改)5. 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明代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到明后期全社会用白银作为流通的主要货币,朝廷已无法禁止。B. 明代从国外输入中国白银的主干线有三条,跨越三大洲,由此构建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网络的中心是中国。C. 明代中国对白银的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且职能得到了全面实现,于是白银作为贸易结算货币通行

12、世界各国。D. 不是西方创造了世界经济体系,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的明代中国曾参与其中并作出过重要的贡献。6. 下列对“白银货币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使得社会对于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B. 白银货币化使得中国商品和其它国家的白银能够进行国际交换,市场超越了国界,实现了世界性的扩展。C. 明代社会的白银货币化加剧了整个社会发生重大改观,中国社会经济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转变为货币经济。D. 白银货币化表明,明代社会内部蕴藏着社会转型的趋向,转型变革中的中国与正在形成中的整体世界相联系。7. 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

13、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因为社会原有白银储藏和国内的白银矿藏资源不能满足需求,人们唯一的途径是将视野投向海外,到海外开采白银矿藏资源。B. 明代中国是当时最大的白银需求国,同世界贸易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得到日本、美洲和欧洲的白银,这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C. 以往有一种误解,认为是西方东来导致中国被动地走向世界,作者却通过史实得出明代中国主动走向了世界的结论。D. 本文围绕白银货币化,先交代了背景和原因,再列举史实说明其作用,最后指出意义所在,阐明属于明代的新时代已到来。【答案】5. C 6. C 7. C【解析】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

14、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白银作为贸易结算货币通行世界各国”错,文中是说“白银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是国家之间做贸易使用白银结算。故选C。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白银货币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观点的把握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原文观点不一致”“一项”,C项,“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转变为货币经济”错,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是“转向”不是“转变为”故选C。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

15、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到海外开采白银矿藏资源”说法错误,是通过贸易获取白银;B项,“同世界贸易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得到日本、美洲和欧洲的白银”说法太绝对;D项,“属于明代的新时代已到来”错,原文是“整体世界新时代”的到来。故选C。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刘兆麒,字瑞图,宝坻人。幼而端重,寡言笑,举止如成人。读书过目即成诵,为文皆有理法。年十四,遇太宗观兵畿辅,见兆麒,异之,令入官学读书。年十六,随世祖入关。又七年,诏选汉军满汉文艺,兆麒名列上卷,投翰林院编修。兆麒起布衣,为侍从,感激图报。世祖屡幸内院,喜其年少敏练,十年中,历擢都察院启心郎,改宗人府,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时兆献年未三十,每奏对,辄当上指。顺治十八年,滇、黔既平,余党逸入楚。上以兆麒能,擢湖广巡抚。圣祖即位,大军南下,糗粮刍秣,兆麒皆躬理之,无缺供,授工部侍郎。楚人新罹兵灾,噢咻安辑,民庆更生。康熙七年,擢四川总督,旋以裁缺回京,投兵部尚书、加一品,录其抚川功也。八年,授淅闽总督。时海乱未靖,兆麒条上防海机宜。十二年,入京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