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巴赫金诗学的哲学、文化视界解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6972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巴赫金诗学的哲学、文化视界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二巴赫金诗学的哲学、文化视界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二巴赫金诗学的哲学、文化视界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二巴赫金诗学的哲学、文化视界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二巴赫金诗学的哲学、文化视界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巴赫金诗学的哲学、文化视界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巴赫金诗学的哲学、文化视界解析(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 巴赫金诗学的哲学、文化视界 (一)“存在即事件” 1西方思想史上的“存在” (1)存在与存在学西方哲学的核心范 畴: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首次提出以“存 在”与“非存在”作为区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 路的标准以来,“存在”就已成为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家的核心问题。 在西方中世纪哲学中,在从笛卡尔到休谟 的近代哲学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直是 一切哲学认识论的首要前提。 同时,它无疑也是康德以后德国古典哲学 的中心。 通过回答关于彼岸世界的本体论证明问题 ,康德试图为未来形而上学开辟新路。 黑格尔分“哲学”这门科学为三部分,即逻辑 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这三个部分研 究的都是“存在

2、”问题。 现代西方哲学中,胡塞尔、哈贝马斯都曾 将自己的哲学称之为“生活世界的存在论( ontology of life-world)。 海德格尔、萨特等公认的“存在主义”哲学家 则更以存在为哲学的中心课题。 (2)存在学:求“是”之学 在前苏格拉底哲学中,寻求世界的本原, 几乎是所有哲学家的共同目标。什么是世 界本原? 泰勒斯:水。 那克西美尼:气 赫拉克利特:火 毕达哥拉斯:数 为什么早期所有的哲学家们都醉心于世界的本 原? 亚里士多德总结道:“因为,一个东西,如果 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 最后又都复归于它(实体是常住不变而只是变 换它的性状),在他们看来,那就是存在物的

3、 原素和始基。因为一定有某种东西,或者 是一种,或者多于一种,其他的东西从它产生 出来,而它本身则常住不变。” 到巴门尼德提出以“存在”()取代具体 的感性事物,哲学开始从寻求本原的宇宙 论发展到直接思考“是”的ontology。 在此,希腊哲学在思考本原的方式上发生 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从对可感世界的经 验归纳中寻找世界本质上是什么,发展到 从思维的逻辑规则中去寻找世界本质上是 什么。 由于巴门尼德的发现,苏格拉底、柏拉图 开始注重概念,寻求概念的本质,创立了 对概念加以精确定义的方法,力图通过找 到概念的本质来找到世界的本质。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苏格拉底竭诚于综 合辩证,他以这是什么为

4、一切论理(综合 论法)的起点,进而探求事物之怎是”。 存在学(ontology)由此成为西方哲学的核 心范畴。 从词源上,ontology来自希腊语,有“ 是者”、“在者”、“存在者”、“存在物”等意 思。它与另外几个更加基本的、表示“是” 的希腊文, 等相关。 亚里士多德将万物共有的永恒不变的本质 称之为“本体”。 而“本体”一词即希腊文中的, 由另一 个希腊文单词演变而来。在希腊文 中是“是”()的阴性分词,与英文中的 being相当。而 一词在柏拉图的著作 里是“理念(, )的别名,可译作 “本质”、“实体”或“自在的是” 。 显然,所有的概念都指向“是”。 希腊文中的“是”(,)同时

5、有中文“是”“有”、“在”或“存在”等意义。 由此可见,古希腊以来的ontology实即关于“ 是”的学问,存在学即求是之学。 求“是”与求“应”的差异注定了中西学术的分 野: 前一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以事实判断为前 提,探究事物的实然状态,它以求“是”、求 “知”等为旨归。 后一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则是以价值判断为 前提,探究事物的应然状态,它以求“应( 该)”、求“善”等为旨归。 前者把“知”(knowing)当作自己的首要任 务,方法比结论更重要;后者把“做”( doing)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结论比方法 更加重要。 2巴赫金早期哲学中的存在 1)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哲学”中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在

6、形而上学中指出:一切 学问都是研究“是”的,要么是研究“是”的一 个部分(各门具体学科),要么是直接研 究“是”本身的,而直接研究“是”本身( ,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则是人类一 切学问中最高的学问,他称之为“第一哲学” 。 从此以后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哲学”对于 存在(是)的言说在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 之路上越走越远。 “第一哲学”的理论构建越严密,体系构架越 来越庞大,但是离现实生活也越来越远。 巴赫金在其论行为哲学中指出了这一 弊端。 2)巴赫金的存在定义: “存在即事件” 巴赫金指出,以往的思想家们在构建自己 的“第一哲学”的时候,往往从抽象理论出发 ,由此把握到的被视为唯一实际的

7、世界其 实只是一个理论世界。 抽象理论的世界虽然自成规律,但却与现 实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格格不入。 但这样一来,这个理论世界就排除了我的 唯一而实际地参与存在的事实。 “面对理论思维建构起来的脱离了个人负责 的历史行为的世界,我无法将实际的我纳 入其中,无法将我的生活纳入其中作为这 个世界的一个因素。” 在巴赫金看来,这个活生生的历史,这个 我们在其中生生灭灭的唯一的存在的中心 乃是人,是作为唯一的不可替代个体的人 ,是大写的人。 每一个人都在历史中有着不可重复的地位 ,是不断做出负责的行为的具体的人:我 。我才是存在的中心。 作为存在的中心,人的存在产生着一连串行为, 人以一连串行为历史地、现

8、实地参与存在和显现 存在。人的唯一性的存在总是处于活动中、行为 中,而行为的过程、行为的历史便构成事件。因 此,存在即事件(-) 。 “确认自己独一无二地不可替代地参与存在这一事 实,意味着自己是当存在不囿于自身的情况下进 入存在的,意味着自己进入了存在的事件之中。” 对照胡塞尔对存在的言说,可以看到巴赫 金在此受到了前者的影响。 胡塞尔说: “这个世界始终是同一的世界,尽管由于其 内容组成的不同而改变着。它不断对我在 身边,而且我是它的一员。” 于此也可以看到巴赫金思想与现代哲学运 思的一致。 3“存在即事件”巴赫金诗学叙事话语 的哲学基础 著名巴赫金研究专家柯日诺夫2000年10月 27日

9、在莫斯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巴 赫金表达过这样的思想:人类思想的对象 是叙述的存在,存在是潜在叙述的。” 这表达了巴赫金思想的精义:存在即事件 ,因而存在可以通过事件的叙述来把握。 在巴赫金的哲学和诗学视界下,中世纪的 狂欢节就是作为存在的事件被叙述的。 在巴赫金笔下,关于狂欢世界、狂欢生活 、狂欢形象和狂欢的文化意义的把握,都 是通过叙事完成的。这叙事的理论基础, 无疑可以在巴赫金的早期哲学话语中找到 。 按照巴赫金的理解,其“第一哲学”与那些运 用抽象思辩建构的体系化的“第一哲学”的区 别,在于后者试图将理论视野中的世界当 作唯一的实存的世界,并以理论话语来阐 释这个世界,因此这些哲学

10、体系都以特定 的话语来建构关于世界的一般原理和概念 系统。 而巴赫金的哲学则要揭示“存在即事件”,因 此它不可能构建类似的话语体系。他对存 在的把握只能是事件的描述。 因为,他是把存在作为事件,作为一个开 放的事件来叙述,从而构建他的独特叙事 话语的。狂欢叙事正是他对中世纪西方世 界的文化存在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的 独特方式。 尽管表面上,巴赫金以狂欢叙事来表达其 思想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政治原因。 钱中文:“对于巴赫金来说,他写文艺著作 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写它们,为的是 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因为环境不容许他 将自己的思想,通过通常的哲学形式加以 表达。这就是为什么生前他一再声称自己 不是文

11、艺学家而是哲学家的原因了。” 但是,从俄罗斯的思想传统和巴赫金本人 的哲学背景来看,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 他对存在的独特的理解。当他早期将存在 解读为事件的时候,后期狂欢、对话的叙 事话语体系便已奠定了思想基础。 “存在即事件” ,这是理解巴赫金独特的诗学 叙事话语的一把钥匙。 (二)双重性(二)双重性 双重性(),是巴赫金研 究狂欢、狂欢文化与狂欢化艺术世界的一 个基本尺度。 在巴赫金的思想体系中,双重性既是诗学 话语也是哲学话语,既是一个诗学范畴也 是一个哲学范畴。 可以说,双重性是巴赫金观照中世纪狂欢 文化与狂欢艺术世界的一种方法论。 从早期哲学到后来的诗学探索,这种观照 世界的眼光始终

12、是巴赫金存在学的追问与 文艺学的探索中重要的方法与独特的视野 。 1 1、世界的双重存在世界的双重存在 (1)狂欢宇宙的双重存在 在巴赫金的视野里,狂欢的世界是一个双 重存在的世界。 官方与非官方、上部与下部、教会宫 廷与市井广场、节日生活与非节日生 活、死亡与诞生、新与旧、肯定与否定 巴赫金尤其强调官方与非官方、上部与下 部的双重性。 他说:“这是一个特殊的双重世界关系,看 不到这种双重世界关系,就不可能正确理 解中世纪的文化意识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 化。” 巴赫金强调了中世纪狂欢及其他节日生活 所代表的民间世界与官方基督教世界的对 应共存。 巴赫金对狂欢节和狂欢文化为代表的民间 文化的张扬,

13、目的在于突出它对中世纪教 会官方文化的解购意义,以及这种在强烈 的夸张与变形中呈现的更新意义。 (2)思想史上的双重存在 关于宇宙双重存在的思想传统源远流长。 从古希腊人爱智慧的宇宙追问,直到近代 西方哲人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探究,对存在 双重性的论述始终绵延不绝。 在这些论述中,以柏拉图关于宇宙的双重 存在与康德关于理性的双重存在的论述最 为著名也最有影响。 柏拉图:存在就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 构成的双重世界。 康德:人有两种认识能力。 知性现象世界,理性物自体 理性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为理性本身 就存在着二律背反现象:理性在把握世界 时总是提出两个互相冲突而得不到经验证 实或证伪的命题。

14、柏拉图:理念世界现象世界 康德:知性理性 物自体现象世界 巴赫金:官方世界民间世界 宇宙的双重存在理性的双重存在 社会生活的双重存在,明显同属西方思想 史的一个传统。 2 2、事件的双重意义事件的双重意义 (1)作为事件的狂欢的双重性 巴赫金对这种节日与节日生活事件进行了 细致深入、广泛而全面的审视,揭示了其 中所蕴涵的交替与更新的双重性意义。 这种双重性就表现在事件、事物的正反合 一性,形象与情节的一体双身性,表现在 新与旧、过去与未来同台展现,死亡与诞 生、肯定与否定一起出场。 狂欢节的仪式与形象:加冕脱冕的也 是合二而一的双重性仪式进程,被加冕者 是一个国王与小丑合二而一的双重形象。 狂

15、欢节上的火与笑的双重性。巨人诞生。 “狂欢式里所有的象征物无不如此,它们总 是在自身中包孕着否定的(死亡的)前景 ,或者相反,诞生孕育着死亡,死亡孕育 着新的诞生。” (2)双重性与辨证思维传统 巴赫金关于双重性的阐述与西方思想史上 源远流长的辨证思维传统有关。 早在古希腊人开始他们“爱智慧”的宇宙追问 时,赫拉克利特已经阐述了事物相反相成 的存在方式。 赫拉克利特开创的辨证思维传统到黑格尔 那里完成了辨证法的体系建构。 黑格尔把宇宙理解为一个既对立又统一、 既否定又肯定的辨证发展过程。 但黑格尔哲学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这点巴 赫金在论行为哲学中已阐明。 3、人格的一体双身 (1)狂欢、对话语境中的双重人格 狂欢节及其它民间节日文化中的怪诞人体 形象是体现着深刻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