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史401隋代书法.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5618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4.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发展史401隋代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书法发展史401隋代书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书法发展史401隋代书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书法发展史401隋代书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书法发展史401隋代书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发展史401隋代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发展史401隋代书法.(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隋代书法 一、隋代书法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隋代南北书风的逐步融合 三、隋代著名的书家及作品 一、隋代书法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1、隋的统一从客观上促进了南北书风的交 融。 北周外戚杨坚于581年取周政权,自立为 帝,即隋文帝.定都长安,国号为隋.589年灭陈, 统一中国.隋的统一, 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 流,北方受南方文化浸润渐深,北方质朴、整 饰的书风渐弱,南方秀润、雅丽的书风渐兴,虽 然没有完全形成隋时独特的艺术风格,但也有 着过渡期的时代特征,为初唐书法的发展作了 铺垫. 2、帝王的重视 隋初, 隋文帝不仅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改革,而且在文化政 策上也有了新举措.实行科举制度,特

2、设国子监为教育行政领 导机构.在国子监下,首创书学、算学和律学等专科类的中央 官学,与传统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形成官学系统。试科 中也有书学一科,这从政治上保证了书法的发展. 他还“诏求遗书于天下”,并召天下工书之士于秘书省内补 续残缺。 灭陈时尽收800余卷的法书名画藏品,于是天下书 画名迹遗书,尽入隋室。隋炀帝即位以后,也喜好集图书经 籍, 集魏以来古迹名书画,专门于洛阳营建二台,东为“ 妙楷台”,藏法书;西为“宝迹台”,藏名画。 还增设书学官员:国子监书学还设有博士2人,助学2人,招 收学生40人,且“加置楷书郎员二十人(从九品),掌抄写 御书”看重江南文化 二、隋代南北书风的逐步融合

3、 隋朝接续南北朝的历史,统一了中国,隋代开始 表现出了南帖北碑互相融合的书法传统。 写碑,多用于怀念某人物、某事件,宜庄重恭敬 ,故字形宜端正工整,章法安排宜平齐有序,重 视书写内容、书写格式等构成的总体书写结果, 忽视或压制书写者的个性; 写帖,尤其是早期的所谓帖,实际上只是书家的 自由书写,是书家自身心迹的表露,如兰亭序 、丧乱帖等等。此类书写是对书写过程的 书家个性发挥的重视和对书写结果的忽视。 隋统一南北,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碑帖两者自然相互影响,并吸取了对方某 些因素,呈现出趋向中和的倾向。 如属于帖派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并不 像原先写帖者那样随意挥洒、不顾书写结 果,而是很重结

4、果的为书写而书,因此其 章法整齐一律,其用笔之按、折之处亦较 多。 同样,属于碑派的龙藏寺碑、 董美 人墓志等,亦采用了帖派的一些用笔方 法。 三、隋代著名书家和作品 龙藏寺碑 隋开皇六年(586)刻, 现存河北正定龙兴寺 。此碑字形方正,峻 整宽博,疏朗秀雅,提 按顿挫,变化微妙。 整体观之,整篇碑文有 一种肃穆恬静的韵味, 可谓融婉丽华美和古 拙幽深于一体. 龙藏寺碑 字形方正,峻整宽 博,疏朗秀雅,提按 顿挫,变化微妙。 康有为对此碑评价 很高:“此六朝集 成之碑,非独为隋 碑第一也。”(广 艺舟双辑) 该碑是南北书风融 合的新式样。初唐 诸家大多从此萌芽, 其中受其影响最大 的应是褚遂

5、良。褚 的雁塔圣教序 、孟法师碑等 与它有着明显的渊 源关系。 董美人墓志 隋开皇十七年刻,清嘉 庆道光年间在陕西西安 出土。撰文者为蜀王杨 秀,隋文帝第三子,董 美人为其爱妃,病逝时 年方十九,杨秀撰文以 表哀悼. 布局平正疏朗,字体端 严妍美,骨秀肌丰。风 格清劲爽朗,此墓志书 法上承北魏书体,下开 唐朝新风。 索府君墓志铭 曹植庙碑 又称曹子建碑。隋開皇十三年(593)刻。石藏山東東阿縣魚山祠 。此碑書法雄偉古拙,楊守敬平碑記云:“用筆本之齊人, 體兼篆隸,則沿北魏書習,然其筆法實精,真有篆隸遗意”。 出师颂 中新社北京 2003年七月 二十二日电 具有极高艺 术价值的国 宝级文物 隋人

6、书出师 颂卷,经 著名书画鉴 定家徐邦达 、启功等鉴 定之后,北 京故宫博物 院决定以二 千二百万元 予以收购。 总之,隋代书法融合北朝质朴峻拔书风和 南朝妍美流变书风,日益走向工整规范, 楷法完整。因而起到“上承六代,下启三唐” 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隋代书法大家智永和丁道护 因隋立国仅30余年,书法大家不多,比较 有名的仅智永,丁道护等。 智永 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 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 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 。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初从 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 潜心

7、研习了30年。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 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 均智永书法高足。 “退笔冢”:由于智永积学年久,退笔头装满了容积一 石的五个大竹箱,号称为“退笔冢”。 “铁门限”:因求其书法的人甚多,踏破门槛,故用铁 皮裹之,人谓“铁门限”. 智永闭居永欣寺楼上,3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八 百本,赠送浙东诸佛寺。 智永真草千字文 正因为智永书法甚得王羲之笔意,开启了以“二 王”为宗、楷法规整的唐代书法,成为书法史上“ 二王”之后、唐人之前的一个关键人物。故是学 书者上溯王氏书法的最佳途径。 其传世作品真草千字文,用笔圆润爽劲, 清俊妍美;结体平正和雅,风神朗发,犹如

8、豪 门英俊少年之气质。 传世的智永真书千字文共有两本:一为唐代 传入日本的墨迹本,一为保存于陕西省西安碑 林的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 宋米芾海岳 名言称:“智 永临集千文 ,秀润圆劲 ,八面具备。” 清梁巘说:“书 法自右军后当 推智永第一, 观其真草千 字文圆劲秀 拔,神韵浑然 ,已得右军十 之八九,所去 者正几希焉。” 丁道护 生卒年不详,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官 至襄州祭酒从事。擅真书,对初唐真书颇 有影响。 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称:“道护不古不 今,遒媚有法。” 米芾海岳名言说:“丁道护、欧、虞笔 始匀,古法亡矣。” 有刻本启法寺碑传世。 丁道护启法寺碑 书法平正和美,用笔 清迥,结体谨严,此 碑已初具唐楷法度, 开始走向匀整规范, 因此有开初唐书风之 功。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卷五评“字画遒劲, 有欧、虞之体”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