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2巩固练习

上传人:想****。 文档编号:11784320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2巩固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复习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2巩固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复习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2巩固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复习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2巩固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2巩固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2巩固练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2016 河北保定期末)西汉政论家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当时的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要(腰),一指(手指)之大几如股(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如果再发展下去,“失之不治,必为痼疾”。材料中贾谊A分析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B指出了解决王国问题的紧迫性C论述了解决王国问题的根本举措D运用儒、法两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2.(2015 重庆区级期末考)唐宪宗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皇甫铸“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敕下,给事中崔祜封还诏书,其事方罢”。根据所学知识,给事中崔祜应任职于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

2、代宰相是首长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唐朝时,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表现为 A宰相有名无实B实行了内阁制C废除了宰相D设立多个宰相职位 4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5(2016 山东菏泽期末)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它折射了当时 A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变迁 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C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 D强干弱枝的集权思想 6(2015 广东惠州高考模拟)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

3、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A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B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C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 D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 7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9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

4、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完善科举程序 创立行省制度强化文化政治 世俗文学兴起A. B. C. D.10(2016 上海理工附中期末)“(唐朝科举制度)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科举制度以门第出身为选才标准 唐朝科举考试有资格限制唐朝时期深受重农抑商思想影响 唐朝科举有严格的管理制度A B. C D. 二、非选择题11(2015 北京西城期末考)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 (1)依据材料一,与西周相比,指出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出现的变化。材料

5、二 宋代统治者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路首次在“路”这一高层政区设立多个互不统属的机构,常设机构主要有转运司、提刑司、提举常平司,可泛称为“监司”,它们掌管财政、司法、监察、民政等事务,共同治理州县。摘编自王晓龙宋代地方政府与中央关系考论(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中央政府对“路”的管理方式。结合所学,指出这样做的目的。 材料三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这种上谕,由军机处拟给皇帝看,皇帝看过以后,封来盖起一个印。这个印一盖,谁也不能看。譬如是有关经济财政问题的,送给江苏巡抚,连户部大臣也不能看。若是有关军事的,送给两广总督,兵部尚书也不能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结合

6、材料三,说明清朝管理地方的特点及其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摘编自史学集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中央机构三省的各自职能是什么?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5分)(2)分析材料二,元朝设置的中书

7、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中书省?(5分)答案与解析: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的政治制度。由材料“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要(腰),一指(手指)之大几如股(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失之不治,必为痼疾”可看出当时解决王国问题的紧迫性。故选B。2.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体现了门下省属官给事中行使封驳权的史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滥用相权、皇权的制约,是唐朝三省制的亮点之一。故选B。3D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5A解

8、析:本题主要通过材料考查北宋初期的历史现象。材料中描绘出将领即使领兵打仗获胜的荣誉也不及考上状元,说明了北宋重文轻武的历史现象。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谏议制度。谏官制度有利于宋朝的政治清明,但这一制度并不能保证政治的清明,A项错误;谏官的设立有利于大臣之间相互牵制,最终仍是皇帝大权在握,加强专制皇权,B项错误;“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并没有体现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C项错误;“凡朝政阙失,皆得谏正。”可以看出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故D项正确。7D 解析: “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指的是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唐朝

9、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利;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利,二者都有利于加强君权。8B 解析:宋初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这一点和唐朝是一样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称为“三司”。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这些明显与唐朝不同。9C 解析:本题关键词是是“数千载发

10、展,在宋元到达一个新高度”,只有是元朝的创新,不合题意。1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材料中的大体含义是唐代科举制要严格审核考生的籍贯以及家庭出身,婚姻状况等信息,严厉禁止手工业者和商人参加科举,表述正确;唐朝的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限制,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表述错误。故选B。11【答案要点】(1)变化:春秋时期,已设立郡县;按军功授予郡县。(2)管理方式:分权管理。目的: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加强中央集权。(3)特点:皇帝跨过中央机构直接干预地方政事。(或皇帝通过军机处直接管理地方) 作用:加强君主专制,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本题主要通过材料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

11、制度。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地方制度开始根据军功授予郡县。第(2)问结合材料可知,宋代中央政府对“路”的管理上体现了分权的特点,其目的在于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第(3)问结合材料可知,清朝管理地方的特点在于皇帝通过军机处跨过中央机构直接干预地方政事;关于其作用要从巩固政权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角度回答即可。 12. 【答案要点】(1)职能:尚书省掌管行政,下设六部。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议。作用: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其职能囊括唐朝三省的各自职能,且直辖包括都城在内的广大地区。元中书省的权限远大于唐中书省。原因:元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元朝的中央官制。第(1)问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三省的各自职能,宏观概括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第(2)问结合图片和材料比较唐朝与与元朝中书省的不同,唐朝中书省只是中央机构之一,但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原因结合所学概括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