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广东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7834362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广东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2018年广东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2018年广东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2018年广东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2018年广东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广东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广东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广东仲元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卷(文科)命题人:何健翔 审题人:陈玮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这反映了A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 B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C古代人对政治文明的追求 D武王政治统治艺术高2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

2、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3.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4汉书武帝纪记载: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材料反映,武帝时期A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 B孝廉之人往往受到国家重用C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3、D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5唐初,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中书、门下两省先在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中宗继位后,宰相裴炎改任中书令,并将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这一变化表明唐朝A君主专制的加强 B行政效率的提高C决策中心的转移 D中央集权的加强6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这种做法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扩大了地方权力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导致了冗官局面7朱元璋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重孙分封在腹里和边境,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次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由起兵,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这说明 A朱

4、棣比朱允炆更得人心 B分封制解除了边患导致了内忧 C分封建制仍然威胁皇权 D宗法制对皇位继承制没有影响8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 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9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这表明当时A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已不重要 B雅典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 C民主决策具有保护平民的倾向性 D公民对民主制的局

5、限有一定认知10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经济发展落后 B贫富差别不大C城邦意识至上 D人文思想盛行11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足以使买卖中的买受人获得一项诉因,可以提起有关诉讼。该规定A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B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C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D表明法律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1211、12 世纪西欧的法律课,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

6、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 A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B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 C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13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141

7、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下院出现了“党鞭”。这一职位的设置是为了加强政党内部沟通和纪律监督,以适应议会斗争。但凡重大问题,特别是两党分歧严重时,表决前各党党鞭都会通报党的立场,并要求本党议员按照党的指示投票。“党鞭”在英国的出现A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 B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消除了两党之间的矛盾15. 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A邦联制 B两党制 C议会制 D共和制1

8、61875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和国”一词最终被塞进了宪法,共和派(特别是激进共和派)原本希望建立更能体现“民主”色彩的一院制议会,但最后还是确立了参、众两院制议会体制。这体现了A当时各派的妥协 B当时各派不满意该宪法C当时法国政治环境复杂 D宪法的不稳定性17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18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海

9、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连正税也要收货价的20%,且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此现象说明A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 B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剧变C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D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19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C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 D大量白银流

10、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20英国教会在上海创办的印刷厂曾出现“牛拉机器印刷”的怪事。据传教士回忆:“这个前景在国内(指英国)引起极大兴趣,为了满足当时估计的需要,预订了圣经100万册。几部大机器从英国运往上海,安装后,以牛车为运转工具,立即开始昼夜印刷。”对该史料解读合理的是A“这个前景”应该是指鸦片战争英国的胜利B“这个前景”应该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C“牛拉机器印刷”反映了中国近代印刷业竞争的激烈D“牛拉机器印刷”反映出英国印刷技术的落后21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11、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22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69496262425190062991120258119055571140430251910508916143297191448312039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2、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可望其布泽于民也。图624.图6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25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1年后曾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知识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散尼尔佩弗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