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783178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项部分 古诗文 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注释】 晓:早晨。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满地芦芽:芦苇的嫩芽,又叫芦笋。【诗意】青翠欲滴的竹林之中,伸出两三枝红艳艳的桃花。鸭子在春天的江水中嬉戏,感受到江水变暖。初春时节蒌蒿生出满地,芦苇也生出嫩芽。正是河豚将要沿江而上的时候。【作者简介】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

2、”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赏析】冬天过去,春天已到来,春江的江水一暖,是在江里戏水的鸭儿最先知。 春一到大地回春,群鸭戏水,风光最是熙和美丽。 原诗是题画,写鸭近水最先知道春的消息。我们说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的每被某些有关人士先知道时,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是宋代能诗善画的僧人。 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苇。第一句写地面景;第二句写的是江上景;第三句写的是岸边景。 这首题画诗,除了写了以上画面上有的景物,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先“知”、要靠经验

3、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这些都不是目能所见,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得之于视觉之外、得之于画面之外的,而这首诗的高妙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面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不复是无机的组合、静止的罗列。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注释】1不值:没有遇到人。2怜:爱惜。3小扣:轻轻地敲。【诗意】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园里的花开得正好,盎然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作者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4、,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

5、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

6、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1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2穿:磨破。3金甲:金属制作的铠甲。4楼兰:汉代西域小国,在今新疆境内。诗中借指侵扰西北边疆的敌人。【诗意】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祁连大雪山都遮暗了。驻守边疆孤城的战士,向西遥望就是玉门关。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透了。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7、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

8、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即在画面上出现的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

9、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

10、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百战穿金甲”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注释】 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草惊风:草忽然被一阵风吹动。 引弓:拉弓射箭。 平明:早晨。 【诗意】 在昏暗的树林里,突然刮起一阵狂风,野草受惊似的摆动起来。正在这里夜间射猎的将军以为是老虎袭来,立即拉弓射箭。第二天早上去寻找昨晚射出的白羽箭,那箭竟然深深地嵌进巨石的棱角之中。【作者简

11、介】卢纶是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旧唐书卢简辞传说卢简辞(卢纶之子)原籍范阳,后来徙家于蒲,未可信。赵遴因话录卷三记其侄赵橹著乡籍一书,大夸河中人物之盛,以赵家为最著,说卢纶为赵家的女婿,卢纶的妻子为赵橹的姑姑,谈到外家敬氏,说“先世亦出自河中”。据此可知,卢纶祖上也居河中,不会为范阳人。而很可能因为范阳卢家为名族,便妄指范阳为卢纶祖籍。卢纶祖上、近世官皆不显,曾祖父为永宁令,祖父为济州司马,父亲为临黄县尉,他的亲属也大多为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这种社会地位,即介于达官阶层和士民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使他既有依附达官贵人、以诗干进的一面,又有了解社会现实、创作出一些

12、优秀之作的一面。【赏析】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刮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