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与巩固 02巩固练习(1)

上传人:想****。 文档编号:11782169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4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与巩固 02巩固练习(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04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与巩固 02巩固练习(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04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与巩固 02巩固练习(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04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与巩固 02巩固练习(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04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与巩固 02巩固练习(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04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与巩固 02巩固练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4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与巩固 02巩固练习(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宇轩在线资源中心 精品资料,持续更新,学生教师上课必备。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2015 浙江瑞安月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鲁B齐C燕D宋2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A促使西周强盛 B强化宗法体制C导致诸侯割据 D促成秦朝统一3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候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它反映了周初()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诸候崛起冲击分封制度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4(

2、2015 湖南衡阳期末)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政权借助族权 B封建等级森严C中央集权确立 D社会分工明确5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官僚的选拔和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两大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在制度方面有重大突破的朝代是()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6(2015 广东湛江期末考)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唐代三

3、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7(2015 浙江嘉兴期末考)下图是一幅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清代8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A西周 B秦朝 C元朝 D清代9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

4、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汉代中外朝制度B魏晋九品中正制C隋唐三省六部制D宋代设参知政事10有学者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中央集权的“大厦”。下图中空格应填写的制度为() A分封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科举制度D三省六部制度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至秦汉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通典职官 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

5、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 明会要职官 材料二 汉代十三部州示意图阅读以上材料,写出与其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相关的两个历史名词,并予以阐释。12(2015 江苏盐城高考模拟)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

6、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

7、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答案与解析:1D解析:西周时期鲁国在现在山东,远离当时的中原地带,不存在材料中现象,排除A项;齐国也属于边远地区分封,排除B项;燕国属于

8、偏远地区分封,排除C项;材料中意思是说“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封国在中原地区,宋国符合这一条件。故选D。2C解析:西周时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诸侯),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西周的强盛,A项错误;西周宗法体制解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与题意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地方诸侯国拥有相对独立性,导致诸侯割据,C项正确;秦国实力的增强促成秦朝统一,与题意无关,D项错误。3D解析:周王属姬姓,周王与非姓诸候国联姻,无法体现宗法制,A项错误;诸候崛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时期,而周文王、周武王时期,西周处于鼎盛时期,B项错误;君臣联

9、姻更多的是政治目的,C项错误;周王室与异性诸侯联姻,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体现了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D项正确。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政治与家族血缘相结合,A项正确;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并非是封建等级森严,B项错误;依据材料“先秦盛行”,此时还未形成中央区集权制度,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了等级森严,但并没有说明具体分工,D项错误。5A解析:隋朝在官僚选拔方面开创了科举制,在权力制衡方面开创了三省六部制,A项正确;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但这两项制度的开创者是隋朝,B项错误;宋朝沿袭科举制,在权力制衡方面开创了二府三司制,C项错误;元朝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建

10、立的朝代,不实行科举,权力制衡没有新的举措,D项错误。6C解析:秦宰相作为百官之长,辅助皇帝处理政务,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采用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分割相权,加强君权,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采用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C项错误,符合题意;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相权对君权的威胁,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7C解析:从材料“行中书省”可以判断是元代的行省制度,选择C项符合题意。8D解析:根据题干中“外朝中枢机构,内廷臣属或机构”可知该朝代应该存在内、外两种机构,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朝廷机构,A项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只存在一

11、种机构,B项错误;元朝实行一省制,不存在内外中枢机构之分,C项错误;清代在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独立于六部成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形成内外中枢机构之分,D项正确。9B解析:根据题干中“宰相”一词可知其体现的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演变,汉代中外朝制度属于中央官制范畴,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魏晋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B项错误,符合题意;隋唐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范畴,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代参知政事属于中央官制范畴,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0C解析:分封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对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历史的影响有限,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度产生于秦朝时期,在西汉时期成为外朝,是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2、,B项错误;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时期,唐朝时期正式形成,将选拔和任命官吏的权力由地方上升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1905年,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度是形成于唐朝时期,加强了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D项错误。11【答案要点】历史名词:御史大夫、刺史、吏部、通判、御史台、锦衣卫等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关的机构、职官。(任选其中两个即可) 阐释示例: 御史大夫,秦、西汉官名。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刺史,职官,汉武帝开始设置,代表中央巡行郡县。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

13、清吏治起着积极的作用。东汉时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核等事务,为后世所沿用。 通判,职官,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义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御史台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明代,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 锦衣卫,明初设置,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管辖,负责侦缉刑事,也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注:若从设置目的、影响方面阐释亦可,需符合史

14、实。)【解析】由材料一中“弹纠不法”、“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和材料二中“汉代十三部州”可知该政治制度是监察体制,根据所学知识,从各个朝代的监察体制中选取两个监察机构、职官并简要概括其属性、设置的时间及主要职能或其设置目的、影响即可。12【答案要点】(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 (3)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4)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中“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可以归纳出“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材料中“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信息可以归纳出“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答案,依据材料中“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可以归纳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