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779533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人教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人教新课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人教新课标 记得两年前,在我们学校一次青年教师观录像后评课活动中,我曾以“文字文学文化”为题写了一篇评课稿,当时对“文字文学文化”这几个词,马马虎虎知道是窦桂梅老师所提,具体的内涵不是很清楚,凭自己对字面的理解去解释,去妄评吴琳老师的去年的树,竟获得了一等奖。此次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活动,只见主办会场挂着几个巨大的条幅,其中一条赫然写着“文字文学文化,谋全面素养提升,构建和谐课堂”。两年过去了,对“文字文学文化”没有再细细思量过,但不知为什么竟有一种老朋友重逢亲切之感。几天的听课下来,觉得此次呈现的五节古诗教学在体现“文字文学文化”上做足了功夫,这些

2、优秀的教师,无不是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抓住语句,进行“文字之美的”深入的探究,进而自然地引导学生文学的殿堂,对古诗进行文学的解读和赏析,最后站在思想文化的高度,对古诗进行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拓展延伸。下面特以王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一课谈谈感受。一、文字层面字字落实1、古字切入王玲湘老师执教望天门山一课时,首先出示“天门山”这几个字的甲骨文,让学生据形索义,想象天门山,再结合“望”字,理解课题,感受天门山的高耸峻峭。同样在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时,王老师又出示了“断”字的小篆体,左边表示用刀剪断两束丝,右边是一把斧头。问学生: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从而体会到楚江就

3、像那把利斧劈开了天门山。再聚焦“开”的甲骨文门里有双手,如果天门山是门的话,谁是这双有力的大手?学生回答是楚江,并想象到楚江像一把刀把天门山冲断了,水冲山开的磅礴气势就朗读出来了。2、授之以渔王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陌生词语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和应用的能力。比如选择正确的解释:师:看“回”字很有意思,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回旋;回转,改变方向;返回,那么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呢?生:选择。师:能把碧水调换一个方向说明天门山怎样?生:跟山水力量暗暗较量。再如用看图片说词语的方法理解“楚江”的汹涌澎湃的气势,又如联系坐火车的经历理解“相对出”的情形等等。二、文学层面反复品味什么是文学?语言文字

4、里的东西,语言表达的意义。有些语词要领着孩子品一品。比如平常强调的咬文嚼字,反复咀嚼出了味道,也就品尝到了文字里的文学。1、想象为翼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教师在教学古诗中要运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王老师在教学中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师:船行到这儿,两座青山扑面而来。这两座青山就是当地的生:迎宾者生:保护神师:此时,李白心情怎样?生:高兴师:他会怎么想?生:啊!这天门山好像在迎接着我呢!师: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看到了什么?生:水天一色生:一望无际师:此时,李白的心情又怎样?生:心旷神怡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

5、“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目睹名山胜景,自然心驰神往。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更感受到诗人在借景抒情。2、诵读为本古诗的生态课堂,应还原古诗的“歌”性,诵读为本。王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读”的目标明确,“读”的层次分明。初读时,字字清晰。着重正音“中断”、“至此回”。再读时,节奏清楚。课上,王老师没有急于把这首诗的节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跟着老师的手势读,叠读等各种形式练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加上了手势语,老师的手势语在古诗朗读中,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教师态势语的形象性和表情性,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诗词描写的内容,增强了学

6、生的感性体验,降低理解古诗的难度。二是起着无声的指挥作用,教师挥动着手像指挥音乐一样打着拍子,指导学生读古诗句,这种方法能帮学生很好地感受节奏和音韵。鼓励学生读到情深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把感受和体验通过体态语尽情地“发泄”出来。品读时,结合理解王老师用评价语巧妙地指导学生朗读。“谁来把楚江的力度读出来?这力度能让天门山开吗?”“天门山跟楚江在较量呢,谁来读?”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次次提高。三、文化层面巧妙链接“一个教师最可怕的是跪着教书”。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从学习中了解历史,了解中国文化。王玲湘老师在望天门山的教学中有两处链接。其一是补充李白25岁写作此诗时的志得意满,以感受李白从“两岸青山相对出”洋溢的喜悦之情。其二是补充李白在40多岁时失意挫败时所写的行路难里的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通过对比,明白情不同,景不同,景因情生的诗作表达特点。也更加深刻体会到朗读望天门山一定要读出李白那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情。文字、文学、文化,虽一字排开,却不是简单的罗列,三者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王老师的望天门山一课,很好地体现了文字文学文化的整体推进。字是语言的基础,本节课王老师刻意强化了对字的认识、理解,转而进行语言的感悟,通过读诗学生由熟悉到理解、到明白含义、到理解人山相悦。真是文字为文学的形成垫底,文学又为文化的积累和升华铺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