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教案2

上传人:摇**** 文档编号:11776821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少年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华少年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华少年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华少年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华少年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少年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少年教案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中华少年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教学程序(一)谈话引入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

2、课题)中华少年”(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2.

3、生分组活动。(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萦绕:萦回。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强悍:勇猛无所顾忌。噩梦:可怕的梦。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五)

4、朗诵比赛,评比总结。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3.评比结果: 第一名:杨贝佳 第二名:谢汀 第三名:熊嘉慧 4.评比总结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热爱祖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板书:8* 中华少年自豪骄傲钓鱼的启示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设身处地地体会詹姆斯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詹姆斯对“规则”的态度和认识。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教学过程:一、抓住“启示”,直奔文本1、詹姆斯在与父亲的一次钓鱼中收获

5、了终生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生说)2、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设计思路: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课文,这里从结论入手,既勾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又提示学生寻找詹姆斯得到“启示”的心理历程,进一步探讨课文的内涵。二、紧扣重点,咀嚼文本1、詹姆斯是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后才获得如此宝贵的启示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212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2、四人小组交流。答案不同的要说明理由。3、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钓到鱼时:紧张、激动。放鱼时:“爸爸!”不情愿;“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抗议。放鱼后:悲哀。4、谁来完整地说一遍詹姆斯的心理变

6、化历程。设计思路:这是对文章内容的概述,也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表达的过程。在说话的过程中吸收语言,进行内化。5、詹姆斯的心理变化是真实的。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心里怎么会不激动呢?面对自己辛辛苦苦遛了两个小时才得来的鱼却要白白放掉,心里怎么会情愿呢?现在,假如我们就是詹姆斯,让我们把描写他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换成“我”的角度来说说,并适当加进自己的心理活动,体会他当时的心情。例: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大的鱼。6、学生练说后全班交流。7、点名汇报。师相机点拨说出真实的感受。设计思路:与詹姆斯的心理产生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里,结合课后的“金钥匙”,让学生转换角色,读、说,体

7、验詹姆斯的内心变化。8、爸爸心里也知道詹姆斯的想法,爸爸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再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9、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10、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父亲再没有说话。”11、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设计思路:刚才已经引导学生用抓重点词语句子的方法解决了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的问题,现在再次用同法,通过找出描写爸爸的态度的句子理解课文,再次强化学法指导。12、爸爸的态度为什么这样,丝毫没有为詹姆斯的抗议所动摇?爸爸当时是怎么想的?(生说。)13、如果你也和他们去钓鱼,目睹了这一经过,你会想些什么?14、生思考后交流。15、詹姆斯也和有些

8、同学的想法一样,无可奈何地把鱼放掉了,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11自然段。注意“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捧起、沉甸甸、吃力地”这些能体现詹姆斯无可奈何地放掉大鲈鱼的心理的词语。设计思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理解感悟,议论文本1、就是这样一次平常的钓鱼活动,却对詹姆斯的一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他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1316自然段,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2、生思考后小组交流。3、小组代表发言。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怎样才能遵守规则?5、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次钓鱼得到的启

9、示,注意语言要精炼,概括性要强。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要自觉遵守规则。设计思路:学生已经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了它的内在联系,再借助文本就能领悟“启示”的真正含义,让学生通过充分议论,发表见解来进行自我教育,比教师单纯的讲效果要好得多。四、读写结合,升华文本1、小练笔。生活处处有规则,学了这篇文章,老师心潮起伏,不禁要对所有的人说:“人们啊!请自觉遵守规则吧。”同学们,你们希望人人遵守规则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注意事项,提醒大家遵守吧,可以为湖边的木牌写一则“钓鱼须知”,也可以为洗手间的水龙头写一则“用水须知”等等,只要是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需要人们遵守规则的地方,

10、都可以写一写,做一个善意的提醒。2、作品交流。3、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人人遵守规则,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秩序井然,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就会越来越文明。设计思路:学习语文是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学习使用的过程。读写结合的安排,是学生运用自身语言积淀自由表达的方式,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升华。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总体来说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注意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渗透,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尝试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一、活用文

11、本,感悟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钓鱼的启示文质兼美,生动感人,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教学时,我尽量避免平均用力,直接进入文本的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另外,还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作用,从而感悟语言的魅力。二、转换角度,体验内心。文中的当事人经历的事是学生未曾经历的,如何让学生与主人公的感情产生共鸣?我两次采用了转换角度的方法,让学生想像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培养能力,激发情感。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学

12、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朗读的能力,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等。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情感。本课教学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引导学生写作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如在湖边钓鱼除了遵守时间的规定,还应注意什么?(如保护环境等)这样,学生写的文章会更充实。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教学过程:一、 课前谈话:创设情景、认识德国1、播放德国的风光片2、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二、谈话导入1、导入:在德国

13、,有着广袤的原野、安静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繁华的都市、精致的小镇,不仅如此,这个民族还有着一道奇丽的景色。是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吧!2、板书课题: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齐读3、简介本文作者季羡林:听说过季羡林吗?上学期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大树就是指季羡林。课件播放:(师读)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35年9月,赴德国哥廷根大学读研究生,后又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争归国无路,只得留在德国,在哥廷根大学担任教员。作为海外游子,尤其思念家乡和亲人。1945年10月,战争终结不久,就匆匆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离开哥廷根3

14、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德国哥廷根市。本篇课文就是他访问回来后写的。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布置自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2)文中的季先生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这时,他不由发出了一声感叹,是什么?请用“”划出来。2、反馈: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四、细读课文,交流感受1、多么奇丽的景色!(景)(1)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奇丽的景色”?用“”画出来。(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2)学生回答,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