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测试语文(B卷)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756972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测试语文(B卷)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测试语文(B卷)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测试语文(B卷)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8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测试语文(B卷)试题(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8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测试语文(B卷)试题(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测试语文(B卷)试题(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测试语文(B卷)试题(解析版).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B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

2、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宗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

3、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

4、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五四新文学改变了传统,且使西方

5、文化元素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所以它是文学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B. 如果人们不能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使命,那么,人们就无法深刻理解那些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C. “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保存了农耕社会“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文化基因,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价值。D.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需要维护某种传统的礼仪,而是在于力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改变世界。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B. 文章第一段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是为了证明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

6、现代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C. 文章在第三段结尾处通过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同时也引发读者思考。D. 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话是希望人们从改变世界的角度去认识饱学之士清理和阐释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任何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传承传统与关注现实的双重压力,所以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的关系就十分重要。B. 崇洋分子热衷于使民族历史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说明他们内心缺乏探索民族独特道路的意识。C. 中国古典文学相较于白话文学来说,不能表现当今的中国经验,因而“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主要落在汉语白话文学上。D. 儒冠儒

7、服、三叩九拜之类徒具形式的中国文化不能用于“改变世界”,它得不到人们的维护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答案】1. B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五四新文学是成功的范例只是“多数人认为”;它改变的不是“传统”,而是“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该项犯了“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的错误。C项,“保存了农耕社会“

8、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文化基因,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价值”胡乱嫁接,于文无据。文中是在发问,“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着哪些重大的启示。D项,选项“并不需要维护”错误,由原文“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可知。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说明他们内心缺乏探索民族独特道路的意识”理解有误,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的,是为了证明“协调守成、创新与外

9、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文化传统的关键问题”这一观点。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中国古典文学不能表现当今的中国经验”错;前后分句之间因果推论不成立,强加因果。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鼻子底下就是路张晓风走下地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里香港的地铁虽然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

10、会走回来。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一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她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

11、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对不起,德铺道中怎么走?”“啊,这边走就行了!”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

12、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那儿听来的:“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

13、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地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项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在人生的版图上,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

14、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开头描写香港地铁壮观利落、站内人潮汹涌的情形,意在让人深刻感受到香港大都市的热闹与繁华。B. 作者详细叙述寻找问路对象的原则,生动地展示当代都市的众生百态图,也批判了都市人的冷漠。C. 作者不喜欢地图的“现代感”而喜欢古老的问询方式,既受了旧小说的影响,也源于外婆的言传身教。D. 本文由“问路”一事写起,阐述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也表达对外婆的敬意和思念,情理兼具,富有韵味。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6. 本文通过“问路”这一日常小事,阐发哪些丰富的人生哲理?【答案】4. D 5. (1)突出作者对问路这件事的喜爱。(2)写出了自己在问

15、路中感受到人间温情的幸福与快乐。 6. (1)“问路”是触碰陌生人的过程,也是检验自我和体察他人的过程。(2)人不是一出生就是万能的,要学会以谦卑的姿态求助他人,寻求摆脱人生困境的路径。(3)在获得帮助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他人的恩惠、善意和温情。【解析】4.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意在让人深刻感受到香港大都市的热闹与繁华”错。是为了强调车站

16、大,人可能会迷路。B项,“生动地展示当代都市的众生百态图;也批判了都市人的冷漠”错。是为了说明自己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C项,“也源于外婆的言传身教”错。这些是作者从母亲那儿听来的。5. 试题分析:本文要求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不能只抓住所给句子作表面解读,要深入文本,关注前后文进行分析。理解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研究,几个分句的要对分句逐个解读,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要还原。三个“宁可”强调了作者对问路这件事的喜爱。“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能表明作者在问路的过程中感受到人间温情的幸福与快乐。6. 众人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