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神奇的水苏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7754547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神奇的水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神奇的水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神奇的水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神奇的水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神奇的水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神奇的水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神奇的水苏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奇的水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一课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它们属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板块 “地球物质”的范畴。这两课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在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基本性的认识。而神奇的水,老师将要带领学生去研究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通过本课教学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本课作为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学内容,认识水的物理特征不再是课堂的中心,通过教学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水,了解身边熟悉的事物也有我们不知道的内容,而更多的科学探究活

2、动可以揭开身边更多的秘密。这样的导向会激发学生更多的向往和好奇心。二、说学情: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和水有着一定的亲密接触,知道在生活中可以用水调牛奶,果汁而游泳过的同学更能说出在水中的特殊感受;而在美术课中也参与过对染纸的实践等等,这些实例说明学生对水的感受有一定基础。他们虽然对水有着一定的感受力,但并不知道这些神奇现象的形成原因,与水的哪些性质有关,以及“神奇的水”背后的科学道理与奥秘。三年级的学生缺少对水的深入的、本质的认识,而科学就是一门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研究的学科,所以,让他们感受到普通事物背后的神奇特点,感受科学课的神奇魅力,从水这个普通事物开始,让他们感受神奇,更让他们初步感受到

3、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一个事物的程序,使他们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提升一步。三、说目标:来源:学科网知识与技能:来源:Zxxk.Com了解水的各种有趣现象-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现象、水的压力和浮力。过程与方法:与同学一起做与水有关的实验,了解实验的基本环节。能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会做出浅显的假设。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研究水的有趣现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乐意参与科学探究。教学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总结归纳。四、说教法、学法:(1)演示法:符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明确的目的;使学生都能清晰地感知水的神奇之处。(2)“探究引导”法,在教师

4、的点拨引导下,支持学生对感兴趣的实验深入探究。(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科学课需要在合作的环境下进行充分的交流,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固执己见。而支持自己观点的就是事实和证据。五、说教学准备:毛细现象材料:塑料棒、玻璃片、棉线、粉笔、直径不等的玻璃管、棉布、红色墨水、培养皿、铁架台、夹子、牙签六、说教学过程:一、记忆竞赛、画面回忆。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水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即不再是简单地用眼睛看看水,接触到对水的观察,知道水的颜色、味道、透明度、流动性特点,但对水的其它特点了解不多,抓住小学生好胜好动的心理,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采用的是竞赛:你还知道与水有关的现象有哪些?之所以提

5、问”与水有关的现象而不是水的特点”,是考虑到三年级的小学生还不能概括事物的特点,但是对与事物有关的现象是可以调动起一些生活记忆画面的。当学生进入积极的参与状态时,他们更愿意深入了解今天的主题,水有哪些神奇的本领呢?所以,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话锋一转,水是神奇的精灵,这个精灵究竟有哪些神奇的本领呢?让我们来看一个小魔术,过渡到第二个环节:二、演示毛细现象,提出问题。部分同学虽然发现过毛细现象,但没有认真观察和思考。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小魔术”。我阐述到: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魔术,看看有什么神奇的发现。这里的演示实验主要是为

6、了让学生观察到神奇,当学生被卷入这个情境中时,参与的仅仅是热情,我们更期望他们的思维也参与到其中来。因为,思维的发展才是课堂学习的核心。学生很快就发现水在向上爬。引入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在实验的第一阶段,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探究活动,这种探究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所以,在发现毛细现象的开始阶段,教师不能给学生太大的难度,即不能让许多材料干扰学生,只用一些能够发生毛细现象的材料来实验,这些材料可以是棉布条、松紧布袋、粉笔等典型材料,在这些材料面前,学生会很快被卷入探究活动的情境。三、对比观察,提出假设。在学生自己做这个实验之前,为了让学生归纳出这些实验材料的共同特征,需要有一个环节进行对

7、比,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材料都会出现这种毛细现象的,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材料:塑料棒、玻璃片、毛线、面巾纸、粉笔、吸管、棉布、红色墨水、培养皿。在课堂上问学生,会做这个实验吗?学生会肯定地回答:会。于是教师顺水推车:那你们一起来做做这个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结果是学生发现问题了,并不是所有材料能发生毛细现象。于是,此时的总结点拨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给这些材料分分类,再看看能够发生毛细现象的和不能够发生毛细现象的材料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然而然会对出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这些材料放在同一高度,有的水能够上升,有的水不能够上升?这样的问题是出自学生

8、自己的观察,有解决的实际需求和动机。在接下来的假设阶段,学生对同一类材料的厚薄、孔隙粗细、缝隙大小发生疑问,即使是对材料内部的孔隙和缝隙,三年级的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认识,在此时,应该允许学生持有对问题不同的观点的,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在假设这个环节做足文章,特别要强调在做出假设的时候,要说清楚现象与具体的哪个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环节,要指导学生说清楚,水上升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样的关系?例如:水上升的高低与材料中的孔隙(缝隙)的大小有关,孔隙(缝隙)大,水可能上升地高(低),孔隙(缝隙)小,水可能上升地低(高),这样的表述会对学生接下来的实验目标指向会非常明确,而不是毫无目的

9、地乱玩一气。在三年级就对假设进行了这样的训练,通过今后的复习和引导,学生会很熟练掌握“假设”这一过程技能的。四、验证假设,总结规律。在孔隙大小或者缝隙大小这个实验装置上,鉴于三年级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比较弱,此时教师的指导性要充分发挥,要给他们现成的实验装置,直接提供一组直径大小不等的玻璃管,让学生直接做这个实验。在这个环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也有争论,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要一些直径不同的材料还教师直接给材料,我认为,指导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事物或现象展开探究,并不是说不能给他们提供帮助,相反,在学生不能完成探究时,对于硬件条件,教师可以给予帮助的要帮助,重要的是学生对整个探究流程中的某些重点环节在一

10、节课要给予重点训练,在探究的程序上要能够有清晰的理解,在思维上有所收获。对有学生提到的“缝隙”这个观点,此时也可以用录像演示的方法向学生予以展示,即用两块玻璃片夹着一根牙签,将这个装置用棉线捆紧,放入水中,会发现一条弧形的水线,缝隙越小,水线的高度越高,缝隙越大,水线的高度越低,这样的事实,重复证明了水的毛细现象与缝隙或者孔隙有密切的关系,再次用事实构建深入的毛细现象概念。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让他们汇报交流,有什么共同的现象,教师最后小结:当这些含有细微缝隙的物体与水接触时,水就沿着缝隙往上爬或四周散开,孔隙越小,爬升的高度越高,像这种现象,科学上把它叫做毛细现象。五、拓展延伸,加深认识来源:

11、Z#xx#k.Com仅仅对毛细现象的概念有所理解还不够,只有将这些理解运用到生活中,才是科学学习的最根本的目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日常所见的有纸巾、棉布、毛巾吸水等)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水的特征的几个实例,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科学和我们密切联系,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特别是学生发现棉线也能够给花浇水的原理原来是毛细现象的原理时,课堂达到高潮。以上所说的仅仅是一个实验内容,从课时划分上看,就需要一个课时的时间来完成,对于本课的教学,可以分课时来划分,用三个课时的时间对水的这些特点有个全面的认识,第一课时进行毛细现象的探究活动,

12、第二课时进行背面张力和压强压力的探究,第三课时进行浮力溶解的活动。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将浮力作为单独一课时进行教学。下面,我想简要说说每个活动教学的程序:来源:学科网1、认识水的表面张力。关于往硬币上的滴水实验,对滴管的使用要向学生做一下指导。先预测一元硬币表面最多能容纳多少滴水?然后用滴管往一元硬币的表面上滴水,记录数据并观察现象。关于装满水的被子里放曲别针的实验,先预测: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多少枚之后水才会溢出来?然后试一试,看预测的对不对,填写实验记录并注意观察现象。请学生谈一谈试验中的发现,学生都会发现:硬币上的水鼓起了一个包,水都没流出来。曲别针放了很多枚之后水才溢出来。

13、实验的结果与我们的预测差别很大,最后产生一个问题:水不会轻易的溢出来,与什么有关?可能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在此环节,让学生围绕他们的发现进行充分的交流,当请学生试着解释,水的表面张力的探究主要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水单元重点是从生命的角度认识水,不是教知识、记结论,只要学生能观察到水面发生了变化,水面鼓了起来,知道水它们有聚在一起力就可以了。至于表面张力这一概念,老师作简单揭示: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试验中水的表面鼓得像小馒头也没溢出来就是张力在起作用,它还有一个美称叫会“团结”的水。概念通过老

14、师的讲解而揭开,学生同样有探究的愉悦感。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倒酒、倒茶等实际现象,学生会对科学产生亲切感。2、认识水有压力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发现不同的高度水的压力会发生变化,用钉子在瓶壁的统一高度扎三个一样大小的孔,用长胶布将三个孔贴上,往瓶里灌水,撕去胶布让学生观察射出的水,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水流是一样大的,没有什么变化。如果抬高瓶子的高度,喷射的水流会有变化吗?实践证明没有变化。提问:如果三个小孔内是由上而下等距排列的,猜猜看:水流会有变化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提供实验材料,学生动手实验。交流实验现象和发现。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快就从两次实验的对比中找到原因:和小孔

15、的高度有关。从水喷射的距离的远近来观察小孔的关系,此时引导学生注意小孔的高度也就是水的深度,水的深度越深压力就越大。这样,从感兴趣的现象到头脑中新的概念的建立,便是思维认知发展的过程。3、认识水有浮力来源:Zxxk.Com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发现水有浮力的现象,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的大小会随物体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神奇的现象。这与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中研究浮力的内容有所不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主要是探究形状的改变导致浮力的大小,这里研究浮力,从三年级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只是为了认识浮力,初步研究物体(体积)大小与浮力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现象,首先将塑料泡沫放入水中,启发指导

16、(认识水有浮力)水槽里浮着什么?想不想玩?今天我们要试一种新的玩法。演示:用手按住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压,压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复几次,体会手有什么感觉,并能发现什么?学生会说:有的同学说水能托住某些物体,有一种向上托的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采用亲自感知的方法能更好地认识浮力的存在。当把塑料泡沫往下按时,由于它们没入水中的体积逐渐增大,受到的浮力也会增大。水的浮力将通过塑料泡沫传递到手,使人感知浮力的存在及浮力的方向。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确实受到一个向上托起的力,使它浮起。由于这个来自水,人们称它叫做“水的浮力”。出示钩码、球形橡皮泥,提问:既然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把它们放在水中会怎样?沉在水中的物体受不受水的浮力?为什么?你打算怎么证明?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小组合作,动手实验,自主发现,激发学生的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